从“祖、宗”的原始含义,看玉琮的用途
良渚文化存在的时间约为公元前5300年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在这一时间范围内,玉琮不仅成为男性的象征,它的功能还从单纯的礼器转化为“礼器随葬品”的复合。抛开它的性别意味不谈,它代表的中国原始哲学宗教观念,对反映原始文明的面貌,还是很有意义的。
良渚玉琮,良渚反山墓地出土,通高8.9厘米,孔外径5、孔内径3.8厘米,整器重约6500克,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在距今约5100年的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中即有出现。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玉琮在江浙圖一带的良渚文化中大量出现,出土和传世的数量很多。
关于琮的用途,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依据玉琮的形态特点和出土情况等,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如作为保护死者和原始宗教巫术的法器;或认为琮是定居及兼并等的象征,其上的兽面纹有保护氏族免受侵害之意等。
在邓淑苹先生的研究文章中则已注意到了琮所具有的图腾崇拜的本质内涵,因而在她的著述中直呼其为"良渚文化中的图腾柱",并进一步推断琮在使用时,应是"套于圆形木柱的上端,用作神祗或祖先的象征"。
刘斌认为“良渚玉琮是一种类似图腾柱的原始宗教法器,同时又不能和图腾柱完全等同起来。琮上雕刻的统一规范的徽像,说明具有比图腾崇拜更高层次的宗教形式。兽面神徽所表现的神灵,应已具备了类似殷人的"帝"或"上帝"的性质。琮是巫师们用以通神的工具,施刻于琮上的徽像,应该是巫师们要沟通的神或要在作法中表现的神的形象。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义的字典。这本书的作者许慎在解释"琮"字时写道: "琮,从玉,宗声"。"从玉"是指踪是用玉料制成的,而“宗声”的“宗”字,与琮的象征意义有关。
《说文解字》又解释"宗"字: "尊祖庙也,从宀从示"。也就是说, "宗"有尊敬祖先的含义,与"祖"字的含义类似。这也符合我们的认知,毕竟“祖宗”、“祖宗”地,从小时候就开始叫了嘛。
然而, "祖"字的原始含义是什么呢?
西汉 铜祖,盱胎大云山汉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没错,"祖"其实就是上面这东西......称"那东西".
豪放的原始人为什么要用这个东西来做礼器呢?我们再去先秦典籍中找找答案。
关于玉琮的用途,《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也就是说,古人以深青色的玉璧祭祀天,以黄色的琮祭祀地,以呼应天地的颜色。
先秦典籍《易经》又云: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正如西方希腊神话中有地母该亚和若干位天神,之后诞育众神一样,在"天父"地母"这一点上,中国与西方倒是颇为一致。
既然大地是母亲,琮又是有特殊含义的礼器,用琮来"礼地",使地母高兴的不可描述情景,读者们自己脑补吧。
与鼎的发展轨迹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琮也从礼器逐渐变成了一种随葬器物。琮既为男性的象征,又是玉质礼器,因此一座墓葬中能够出土玉琮,就证明墓主绝非普普通通的百姓。良渚地区有的墓葬中出土多达五六件玉琮(如反山遗址编号为M12、M20的墓地等),墓主的等级更是不同凡响。
反山M12的玉琮出土情况
从考古发现上来看,玉琮与男性及统治者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联系。玉琮常常在等级高、规模大,其他随葬品也很丰富的墓葬中出土,且墓主人多为男性。一些墓中还有"人殉" (即殉葬活人)的现象。这种等级的墓主人,通常为原始氏族的酋长显贵或军事头领一类的人物。
良渚文化存在的时间约为公元前5300年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在这一时间范围内,玉琮不仅成为男性的象征,它的功能还从单纯的礼器转化为“礼器+随葬品”的复合。抛开它的性别意味不谈,它代表的中国原始哲学宗教观念,对反映原始文明的面貌,还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