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读者问:如何把庞大的知识,有效吸收和内化?
主播:吴名
这本书是由布隆伯格大学教授卡尔·卡普、学习和绩效领域资深顾问罗宾·德费利斯所写。在6月4日的晨读中,一位读者提出了一些疑问。简单讲是2点,第1点是如何理解更短的时间等于更专注;第2点是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时,必须需要大量的、集中的学习才能获得。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如何很好地碎片化学习和吸收。
这期,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所有人都在抱怨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了,但问题是,碎片化有阻碍社会的发展吗?
答案是并没有。
不论从经济、科学、医疗还是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来讲,即便我们遭遇了黑天鹅事件,这些领域一直都走在高速发展的路上。
这里面就有一个矛盾点,既然人人都在抱怨碎片化,那说明这种环境应该严重影响我们的发展才对,但为什么我们的发展不但没有受阻,反而还获得了更大的进步和突破呢?
原因在于,碎片化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回想我们日常的学习,不管是学校学习,读一篇文章,还是读一本书,最终留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一个个碎片。
能够长时间留在你脑海中的碎片,都是你经常用到的。比方说,加减法我们买东西就会用到;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我们经常听到。
但还有一些碎片,因为我们用不到,所以也就记不住了。比如,sin45度等于多少?弱碱和强碱的PH值界线在哪里?墨西哥的首都叫什么?
毕业多年的人,是答不上来的。
所以,碎片化时代和人们的认知模式,并不矛盾。
不管是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米哈里的《专注的快乐》,还是吉姆罗宾斯的《你用对专注力了吗?》都对专注的特征有一个基本共识。
这个共识就是:人在任何事情上的专注时间,非常有限。
这种有限性,跟大脑的养分供给有关,跟我们对事情的感兴趣程度有关,跟事情的繁琐程度有关,跟我们的心情有关等等。
基本上,我们的专注力是随时间的流逝而降低的。
降低就意味着吸收慢,意味着效率低。
所以,在学校,成绩最好的不是在学习上花费时间最长的。因为他没办法保证自己长时间专注,效率会越来越低。他以为自己学会了,但结果并没有。
5分钟学习的平均专注度,比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平均专注度高。专注说的不是某一个节点,而是平均表现。
③
英国的火车一度事故频出。
痛定思痛,英国国家铁路部门决定深入整改,找到问题原因。
我不知道让一个国家的铁路正常运转,算不算一个庞大的知识,但对于普通人来讲,这比什么开公司、考试、考证、练习个手艺大多了吧。
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事故发生的原因在于:职责不够细分。
一个人又要看信号,又要调道岔,还要安排工人施工,出问题几乎成了必然。
所以,他们就做了一件事“细化分工”,事故率很快就降下来了。
而细化分工意味着什么?人更多、知识更碎片、专业性更强。
这对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
想要学习如何造一个火箭也不是什么难事。拆解整个问题,碎片化加工,模块化处理,逻辑化串联就够了。
剩下的则需要我们大量实践,打通这些知识之间的关联,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总结一下,这位读者的问题很有水平,我们非常感谢她,让大家对碎片化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我们会专门针对读者高质量留言做回答,期待用好书帮助你解决更多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