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对动植物生态的摹写,到演化为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卍字纹

万字纹即“卍”、“卐”字形纹饰,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是具有典型装饰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代表之一,不仅有各具特色的构成要素,还有丰富多样的组合形式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丰富寓意,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这种以曲线形骨骼分布为构成形式的“卍”、“卐”字纹符号,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在其他国家的古代工艺文化中也有出现,如印度佛教的胸前纹饰等,又如德国希特勒的旗帜图案。这些都是万字纹作为基础线性形式,在实物物体装饰题材上得到的具体体现。

,用于纳粹党的旗帜、徽章及臂章的万字符号

关于中国的万字纹图案曾被认为是在公元4世纪由印度传入的。那么中国的万字纹真的是外来物吗?究竟起源于何时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一、关于万字纹样的起源

作为符号的一种,“卐”在我国上古时期已有所显现。

据考证,在中国发现最早的卍”、“卐”字形纹饰是出现于距今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在距今69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陶盘上也出现了以鸟喙为象征的“卐”符号。此后在青海柳湾马家窑文化马厂期和东北小河沿文化均有所显现,如在马家窑文化出土的26件彩陶上,有关“卐”字符的变化就有28种,如在青海民和加仁庄出土的马厂类型彩陶中有一件单耳长颈壶有单线万字纹。

远古时期 万字纹

可见,关于万字纹是公元4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我国的先民们在未接触宗教文化之前,就已经创造出了“卍”、“卐”符号。

在古代印度、希腊和波斯等多家,“卍”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后来应用于佛教,作为一种护符和标志,认为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

在中国有关“卍”、“卐”的象征意义则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它是某种原始图腾(太阳)的简化,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原始宗教的萌芽,或者是动物崇拜——鸟纹、蛙纹,又或者是自然现象——太阳、闪电,还有学者认为它代表着某种象形文字。

西藏岩石 万字纹壁画

黑格尔曾在《美学》中说:

“在讨论象征艺术时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

关于卍”、“卐”字符,不论它象征的是图腾崇拜也好:人们笃信在人类群体与某种自然事物之间存着超自然的关系,而“卍”、“卐”符合人们头脑中的臆想充当了这一角色,受到了人们的崇拜;

亦或者说它象征的是原始宗教的萌芽:人们为了祈求某种愿望,创造出了一个万众敬仰的符号,因其神圣顶礼膜拜。

由于人类对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水平还处在感知崇拜的阶段,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先民又对种种自然现象感到神秘。

总之,“卍”符号的创造,源于原始人类最初的混沌不分。人类在动物、植物之间还没有划分严格的界限。在自然条件下的原始人类,当看到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殖时,认为自己或者祖先与某种自然物、动物或植物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奉之为神,崇拜他们。

万字纹饰符号

可以说,“卍”字纹的创造既体现了原始社会的人们传达对生命得以延续的赞美,也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意象从具象到抽象的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原始思维的表达符号。另一方面还具有对动物崇拜的象征,如鸟纹或蛙爪纹,先民们为了表达这种崇拜之情,将其抽象化,用“卍”、“卐”符号来表达这种崇拜之情,被刻画在壁画和彩陶上就不足为奇了。

二、关于万字纹的发展

先秦时期又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纹饰线条盘曲、重叠,且形式缜密严谨,突显了神秘的力量。青铜艺术作为此时政治力量的标志,向人们展示了超越世间的神秘力量和狞厉、恐惧的美。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陶鼎腹部便有变体的“卍”、“卐”符号。又如战国时期的一件车马猎纹青铜壶上也有这种纹饰:壶上部为狩猎场面,三人各屈一膝,朝天射箭状,天空中有大雁类似的禽鸟,下方则有一排并非完全做直角状,而捎带圆弧,尾端逐渐收尖的、总体形状大致接近标准的“卍”、“卐”形符号。

战国时期 车马猎纹青铜壶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事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给予人们极大的心灵慰藉。“卍”、“卐”符号作为佛教的吉祥标志之一,随着佛教的深入民心而逐渐被老百姓所熟知,我们通过遗留给我们的各种石窟造像,足以证明当时佛教思想的广泛程度。如龙门石窟北魏开凿的古阳洞北壁第234盒陆浑县功曹魏灵藏等造像是目前在佛像上最早出现的“卍”字纹。又如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魏灵藏等造像完坐像和南壁比丘法生造像鬼坐像,在其胸前的宝珠纹的中心位置发现有“卍”符号。可见,这一时期,对“卍”、“卐”的运用仅仅是在停留在佛教的吉祥标志上。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古阳洞南壁照

隋唐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古时期,民族融合、社会安定。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繁盛的时期之一。随着佛教思想的不断深入,加深了人们对万字纹在佛教领域中的认识。如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佛胸前的“卍”字纹饰。

这一时期在继承了汉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仅纹饰,工艺技法都有了创新,而且万字纹也从一种神圣威严宗教的境地转向了对日用品的吉祥装饰纹样中来,“卍”、“卐”逐渐向世俗化发展,已初见端倪。如在唐朝的铜镜上的万字纹饰:铜镜的造型为四方弯角形状,万字位于铜镜背面的正中心,以钮为中心,饰一双线“卍”字纹,图案清晰硬朗,平滑光洁,整体布局清晰明朗,在转折处的空间各填一字,合为永寿之境。

唐朝时期 万字纹饰

及至宋元时期,尽管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皇室贵族也对美术非常重视和热爱,士大夫文人对书画文玩蔚然成风,但是,这一时期有关万字纹的图像资料并不多。但是有关“卍”、“卐”的吉祥之意,在宋、元人的头脑中也是有所反映的,如在广东惠阳新庵出土的宋代瓷碗内有“卍”、“卐”符号。

广东惠阳 新庵出土的宋代瓷碗 万字纹

又如由唐代时传入我国,在元代发展的景教的教徽是“卍”、“卐”字纹:外缘呈六角或八角,又喜作展翅鹰形。由于唐玄宗时期5年灭佛令下达后,佛教被禁灭,所以景教的这一纹饰与佛教是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也间接地证明了万字纹作为一种吉祥标志,受到了当时宗教信仰派别的喜爱。

明清时期是佛道释三教相互汲取,相互融合的时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卍”、“卐”字纹作为吉祥图案中的一员,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的装饰艺术之中。无论是它旋转回旋而多变的构成骨式,还是它被无限夸大了的吉祥寓意,使得它不仅与“万福”、“万事如意”、“万禄”、“钱财万贯”联系了起来,丰富了它作为吉祥纹样的母题的题材寓意,而且它丰富多样的变换样式,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图案的表现模式。可以说,“卍”、“卐”字纹在明清时期融入渗透到了传统吉祥文化之中,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

明清时期万字纹的广泛应用

总结

可以说,“卍”、“卐”字纹饰自其诞生之后,是借着佛教的滥觞,深入民间的,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逐渐得到广泛普及和认同,并逐渐形成了最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装饰艺术规律与装饰手法的艺术符号,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格、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诠释了人们所向往的生生不息和美好幸福最基本的生命渴望。

古人因为对自然和宇宙万物缺乏理解,从而创造出了可以慰藉他们心理或恐惧或美好愿望的装饰纹样,这是古代先民对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之情的物象表达。

而今天的我们,面对自然环境,索取与征服之意多于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之情。

这不仅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生生不息、和谐整体的人文观念背道而驰,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可能会让我们渐渐忘记了对生存环境的思索,有时候我们不妨停下脚步,回头去看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