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香囊”,你值得拥有一个!

导读:今天谈谈庆阳香包的医用价值,并介绍一个喜闻乐见的中医外治法——药袋疗法。

地处陇东黄土高原的庆阳,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活动的摇篮和周人的发祥地,也是祖国中医药学文化创始人岐伯的故乡。

其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艺术沉淀十分丰厚,与岐黄医学一脉相承的香包便是这民间艺术之花中的一朵奇葩,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有防病治病的特殊功效,千百年来曾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兹就其医用价值探讨如下。

01

香包,古称香囊,亦称荷包、佩玮,陇东民间又称绌绌、耍活等。

其含义有二:

从狭义上讲,是将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末(又称香草)置于透气好的棉、绸小袋内,佩带于身,以防病治病。因其气味芳香,故名香包,亦称香囊。

从广义而言,是指将装有香草的药末置于刺绣精美的荷包、枕头、兜肚、坎夹、针扎等内,以防病保健、避邪祛恶、装饰衣着、表达情感、传递友谊,属于陇东刺绣的一种形式。

庆阳香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亦为香包防病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装有香药的香囊,说明香包早在秦汉时期民间就已普遍使用。

02

随着历史的沿革,庆阳香包与陇东民间刺绣工艺进行了有机地结合,针工技艺越来越考究,表现形式更多种多样,使用方式也灵活多变。

外形设计中既有传说人物和原始图腾,又有各种动物及花鸟鱼虫;既有佩带于身的香囊,又融入到枕头、兜肚、坎夹、针扎等日常用品之中;既可佩带,又能悬挂,正如,两汉乐府民歌名篇《孔雀东南飞》中所说的“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2001年在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二号石造像塔塔体内发现,被誉为千古佳绣的“千岁香包”,据考证是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或此之前的作品,足以显示庆阳香包的历史地位。

另据清乾隆《庆阳府志》载,带香草荷包是庆阳人端午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并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2002年端午节期间在西峰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03

庆阳香包,种类齐全,名目繁多。其中香囊、药枕、兜肚健身防病,功不可没。源于《黄帝内经》的祖国中医药学,便十分重视防治结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记载;《素问·刺法论》中亦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

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中载有“赤散辟温疫之伤寒热病方:藜芦、踯躅花、附子、桂心、珍珠、细辛、干姜、牡丹皮、皂荚九味末之,分一方寸匕,置绎囊中带之”。充分说明佩带香囊可避瘟防疫。

另据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载,“儿皆须著帽,项衣取燥,菊花为枕枕之”。至今沿用。

陇东民间亦有用荞壳、绿豆衣、蚕砂等为枕,使儿枕之,皆取,其清利头目之义。否则正如宋代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所说的“头为诸阳之会,诸阳所腠也。头脑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颈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疮目疾”。

此外,《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中还有两个用药枕治病的方子。“治目痛不得睡方,蒸大豆袋盛枕之”;“治蝴蚰蜒入耳方,炒胡麻捣之,以袋盛,倾耳枕之,即岀”。

兜肚亦可治病,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中就有“治痞积……用大附子、小茴香、公丁香、母丁香、木香、升麻、五味子、甘遂、沉香、麝香,揉艾缝兜肚,缚丹田穴”的记载。

以上将药物研末袋装,采用佩带、枕头、兜肚的治疗方法,统称为中医的药袋疗法,属中医服饰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儿科尤为适用。

枕头法、兜肚法更适用于老年人。

作为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庆阳,每年端午节早晨,家家的大人们都要给孩子佩带上精心绣制的香囊,有肩上扎的、胸前吊的、背上背的、腋下挂的,袖子上缝的,浑身上下都缀满了香包。

还有给老年人送长寿枕、耳枕、兜肚等习俗。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肌肤娇嫩,脏气清灵,药物容易透达,只要使用得当,就能取得随拨随应,药轻效捷的效果。且小儿神识未开,服药困难,惧怕打针,使用香包防病保健,方法简便。

老年人则由于机体气血脾胃相对虚弱,头痛、失眠、眩晕、腹胀、腹痛、腹泻等症常易发生,使用药枕、耳枕能清利头目,穿带兜肚更能温中散寒、健脾益胃。

这充分说明庆阳民间头要凉,背、腹、足要暖的传统摄生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04

香囊、药枕、兜肚健身防病,形式各异,用药及适应症亦有所区别。

香囊多选用苍术、雄黄、藿香、佩兰、薄荷、白芷、桂枝、良姜、冰片、防风等芳香辟秽解表药,以防治上感、流感、鼻炎、汗臭、皮肤湿疹及时行传染病。

药枕注重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多用菊花、钩藤、蚕砂、薄荷、石菖蒲、艾叶、灯芯、辛夷、防风、金银花等,用来防治失眠、头昏痛、高血压、颈椎病、头面五官诸疾及小儿夜啼等。

至于耳枕,是指在枕头中间挖去一块,空间大小恰巧可保护耳朵不受压而得名。若在其中再装入菊花、灯芯等药物,既清脑健体,又赏心悦目。

兜肚则以吴萸、丁香、艾叶、茴香、砂仁、山柰、甘松、肉桂、苍术、良姜等温阳散寒药为主,既可防治腹胀、腹痛、腹泻,又能增进食欲,增强免疫。

医学研究表明,芳香走窜药成分多为挥发油,含有酮、酚、醛、醇等物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腺体分泌。

佩带香囊和使用药枕均可使药物浓郁的香气经口、鼻闻吸,通过对大脑的嗅神经产生良好的香味刺激及对局部俞穴产生缓慢刺激,促进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高,增强人体防御能力,借以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研究表明,其中一些中药成分不仅能作用于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还能反射性地引起深部血管扩张,认为这可能是其“宣痹通络、活血止痛”的机理之一。

另据报道,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用山柰、雄黄、良姜、冰片、桂枝、佩兰等制成香囊,给小儿佩带能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SIgA的含量,并有杀菌和抗病毒作用。

安徽蚌埠市中医门诊部用良姜、川椒、苍术、荜澄茄等药物作香囊,治疗小儿厌食症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兜肚法作用部位主要在脐部。脐,位于大腹中央,且居一身之中,穴名神阙,属任脉,任督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脐部与经络的特殊关系为兜肚防病治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夏小军医学文集》,夏小军著,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7.1。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