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是怎样炼成的
文:彭韬烨 聂传安
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朋友估计都不会忘记那篇文章:一个男生将一中周围的两家美食(炒蚬与羊肉串)写得让人口水直流。于是就有人纳闷:这个不到十四岁的小男生到底是怎样将自己的味蕾训练出来的呢?也真巧,这个叫彭韬烨的家伙不久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吃货是怎样炼成的》。
民以食为天。生活中并未缺少美食,而是缺少发现美食的眼睛。这是一个吃货13年来追求美食的经验与结论。
话说一个吃货是如何造就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有其子必有其母。我在此将强烈“抨击”一下我母亲对吃的热爱。每去一个地儿,旅游APP上会有无数关于网红食店的链接在收藏夹中。有什么好吃?叫什么店名?在什么地点?这些信息应有尽有,如数家珍。哦!原来吃货是可以遗传的啊。
其次,家里有几本关于美食的名家名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汪曾祺先生的《家常酒菜》和《人间草木》。看他的书,仿佛汪老先生带着我从他的家乡高邮,一起吃到了云南昆明。从高邮的咸鸭蛋吃到云南的汽锅鸡,一路上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
再者,电视上的美食节目也让我意犹未尽。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老广味道》及《厨王争霸》等,都给了一个吃货大饱“眼福”的机会。这当中《舌尖上的中国》是我的至爱,一二三季我都看了数十遍了,差不多每道菜的菜名我都可以背下来。
但,好景不长,我快要与美食告别了!
不然,吃胖了,中考体育尴尬了!
期待我与美食在体育中考后再亲密接触!
到时候,大快朵颐,无肉不欢。
经过老妈的遗传、汪老先生的熏陶、《舌尖上的中国》的强化,一个年纪不大但道行很深的吃货——形成了!
其实小彭同学让我感动的不是他成为吃货的历史——他的吃的幸福只会造就我的痛苦——而是他的周记史。他有一文专写他周记的盛衰起伏,里面饱含快乐与苦楚,给人以深思,让语文老师也会检讨。
文章如下:
老聂问周记,子俪答曰:“写一篇要一二个时辰。”此话题勾起我对周记的回忆。
周记里程碑,开始于三年级,换了语文老师。
老师让我们每周三写一篇周记,体裁不限,内容不限。那时,我开始记录生活。一日三餐,美食小吃,上课发生的事情,下课运动的事情,我都记录在周记本里。而后我尝试写小说,描绘班上有趣的事情,人物都用化名。我的周记常被诵读,我也开始期盼写周记的那一天,期盼老师的评语。这是我写周记的发迹史!
七年级上,周记被封杀!老师说周记随便写,不利于学生对习作练习,不利于学生作文气氛的渲染和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于是我们开始迈上了卖“益达”之路,写“口香糖”。不过真有效!在期中期末考的作文我都得了高分。
但这却是我写周记的低谷期。
八年级上,支教的老聂强势归来,进驻三班。每周两篇周记的重任随之落入我们的肩上。加上拒绝“口香糖",不准乱涂错字等规矩一出,全班叫苦不迭。大概子俪之痛来自于此吧!我经老聂说教之后转型升级,转变观念,积极为周记创作注入新活力。从此拒绝“益达”,力挺生活。这标志着我写周记再次扬帆起航!
现在我们同学掀起了写周记的高潮,所写奉行的原则是有事则长,无事则短!
周记,开始从生活到空想,再回归生活。正漫长演变着,会到何处?无人知晓。
文中我们明确感觉到:让学生放开手脚、畅所欲言,学生就能充满写作激情;如果周记仅是为了考试,必须遵照某些技法,甚至为了分数而违心去写,写作的欲望必须失去。
文章不仅是为了分数,文章应该是让孩子以后的生命更为精彩与幸福。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不能过于功利,我的目光必须放长。
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更多如韬烨般的孩子的文章会再次“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