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名将岳飞的传奇人生(五):前功尽弃,千古奇冤
导语: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岳忠武王祠》
明代政治家,著名民族英雄于谦的这首七律《岳忠武王祠》把我们带入了一座千年古镇——朱仙镇。
朱仙镇位于北宋都城开封南20多公里的地方,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贾云集之地。明清时期,朱仙镇曾和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如今的小镇早已洗去铅华,一张张色彩艳丽,形象夸张,线条粗犷,构图饱满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默默无声地诉说着岳飞抗金的动人故事。
岳飞曾经在这里巧妙用兵,几乎兵不血刃就使十万金军丢盔卸甲,折戟沉沙,完颜兀术以为败局已定,准备连夜撤军,放弃开封,北渡黄河。
就在完颜兀术抛弃开封城,北渡黄河逃窜之时,一个北宋末年的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完颜兀术。他对完颜兀术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这段话意思是自古以来没有权臣在内掌权,而大将能在外面立功的,以我观察岳飞他祸难都免不了,难道他还能成功吗。
事实没有出乎那位太学生的预料,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十八日,在岳家军三路兵马进军朱仙镇的当天,岳飞收到一道班师诏。
岳飞不但没有下令终止向开封府进军,而是写了一封言词激切的奏章,反对措置班师。
他说:"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准备乘胜追击。
然而,他的这封奏章没有对宋高宗的偏安政策起到任何作用
在金朝放回的奸佞秦桧怂恿下,宋高宗变本加厉,就在朱仙镇大捷的当天,岳飞在一日之内接连收到朝廷的十二道金牌,急令他班师退兵。
岳飞心如刀割,万般无奈,不得不向将士们下达了班师的命令。
从朱仙镇到汝阳百余里的大道上,沿途的百姓拦道痛哭。
大军撤至汝阳时,一名进士率众人向岳飞拦道磕头说:"宣相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心,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
听了这话,岳飞只得将班师诏出示众人,百姓们更是哭声震天。
面对这一情形,岳飞决定留军五日,掩护汝阳百姓迁至襄汉,岳家军班师回到鄂州,岳飞本人取道淮西,前往临安晋见高宗。
岳飞前往临安的途中,不断传来疆土复失的噩耗,他悲愤地说:"所得诸郡,一旦都休,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看到完成北伐的希望彻底破灭,不愿再说一句废话,他于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八月来到临安(今杭州城),心灰意冷请求解除军务,并恳辞为他新加的少保官衔。
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宋金战争的关键时刻,岳家军的班师给了金军主帅完颜兀术苟延残喘的机会,使好战贪功的完颜兀术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调集了十多万的金兵进军淮西。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春,岳飞又一次临危受命,第三次增援淮西,这是岳飞最后一次用兵。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三、四月间,宋廷下了一纸诏书,韩世忠和张俊任枢密使,岳飞任枢密副使、两镇节度使的虚衔,岳飞原任的宣抚使、招讨使、营田大使的实职同时撤销,明升暗降,兵权被削除。
高宗就这样演绎了宋朝历史上第二次杯酒释兵权,以此作为降金求和的第一步。
岳飞没有料到,自罢黜他宣抚使招讨使这天起,一场更大更惨重的灾难正在向他走来。
岳飞第四次北伐之后,完颜兀术写给秦桧一封信,信中说:你多年来就是要求议和,但是岳飞却是誓志非要收复河北等地不可,并且还杀死了我的女婿,这个仇我必须要报,所以必须杀掉岳飞才能够达成和议。
岳飞这样一个民族的英雄,最后居然变成宋金互相媾和的一个牺牲品,也是宋高宗为了证明自己求和诚意的一个砝码。
于是秦桧等人唆使张宪的副手王俊出面,诬告张宪企图谋反,然后牵连岳飞和岳云父子,高宗下旨为岳飞炮制诏狱。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十三日,秦桧和张俊派心腹杨沂中拘捕了岳飞。
岳飞在大理寺受审中以最大的极限克制自己激愤的心情,沉静地辩白自己的冤屈,最后他解开衣服袒露背部,主审官御史中丞何铸看到岳飞脊背上深入肌肤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位主审官顿然醒悟。
他急忙去见秦桧,极力为岳飞辩解,秦桧张口结舌地搪塞说:"此上意也。"
何铸坚持说:"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然而这一切都无助于岳飞。
狱吏把岳飞带到大理寺监狱的另一个地方,岳飞见到了张宪和岳云,他们两人已被脱去衣冠,披戴枷锁,浑身血迹,惨不忍睹。
岳飞的一腔热血满腹怒火似乎一下子要喷射出来,他用狱卒送来让他写自诬状的笔墨,眼望铁窗外密布的乌云,在狱案上愤笔疾书,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似山呼如海啸,千百年来深深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
绍兴十一年(公元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鸡年除夕,这一天,临安城的百姓忙着张罗过春节,而万俟卨和秦桧却向岳飞下了毒手。
他们匆匆向高宗呈递上状,提出将岳飞处以斩刑,张宪处绞刑,岳云处徒刑。
高宗立即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秦桧、万俟卨未判岳云死刑,高宗尚不满意,改作了死刑。
时年三十九岁的岳飞在临安大理寺监狱中被迫害而死,张宪和二十三岁的岳雲被绑赴临安的闹市处斩。
岳飞被害后,驻扎在杭州西溪寨的官兵子弟借着迎请紫姑神,以紫姑神显灵的名义,模仿岳飞手迹,用岳飞的口气写下一首七绝诗:
经略中原二十秋,功多过少未全酬。丹心似石凭谁诉,空自游魂遍九州。
著名将领韩世忠在灵隐的飞来峰特意建了一座亭子,以岳飞的《登池州翠微亭》
诗中的"翠微亭"三字命名,以此作为对岳飞永恒的纪念。
岳飞这位抗金战场上建立了赫赫战功的主帅,张宪和岳云两位献身战场出生入死的勇将,就这样以莫须有的罪名葬身在宋朝投降派的屠刀之下。
成千上万的将士泣不成声,不计其数的民众以泪洗面,千古奇冤的阴霾笼罩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随处可见"石头城下听舆论,万姓颦眉亦可怜"的哀怨。
千百年来,岳飞成了尽忠报国的代名词,就像秦桧是陷害忠良的代名词一样,岳飞流芳百世,秦桧遗臭万年,岳飞秦桧忠奸分明。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杭州岳飞墓前的一副对联。
谋害岳飞的奸佞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五人蓬头垢面,坦胸露脐,双手反剪,面朝岳坟跪于阶下。
参考资料:《宋史·岳飞传》、《金佗粹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