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识别古代佛造像价格及当下的市场行情
对于艺术市场来说,2020年是极为特殊又非常重要的一年。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下,艺术品的交易模式全面从线下向线上转移,让2020年成为了艺术品线上交易真正的元年。
疫情不仅改变了艺术品的交易模式,更影响了买家心态。从上半年对经济形势的悲观预期,到下半年抵御通货膨胀的强烈愿望,艺术品行情在2020年呈现出低开高走的趋势,想必超出了多数人的想象。
那么对于佛造像来说,2020年的市场行情究竟如何?这一年的行情,又揭示了市场的何种动向?
为了把行情回顾这件无聊事弄得新鲜点,翰驰老师将计算造像每厘米的均价,然后进行排名和分析。
对于古代造像,何为“昂贵”,何为“便宜”,这种比较相当困难,其难点在于变量太多。把一件30cm的造像和一件13cm的造像进行价格比较,显然是不太公平的。而计算造像每厘米的价格,是将尺寸因素刨除后,让不同类型的造像在同一尺寸的起跑线上进行价格比较,从而对各类造像的市场行情进行直观的呈现。
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是海外三大行(苏、佳、邦),选择了2020年在欧洲、美洲、香港流通市场中出现的83件金铜造像的成交结果进行计算。
影响本次对比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汇率。比如,去年7月份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还是1:7,现在已经跌到了1:6.4。 本文使用2020年各拍卖场次当日的汇率中间价进行计算,汇率数据如下:
6月23日 1欧元=7.98人民币
7月09日 1港币=0.90人民币
7月23日 1美元=7.00人民币
9月22日 1美元=6.76人民币
11月03日 1英镑=8.68人民币
10月05日 1港币=0.87人民币
12月02日 1港币=0.84人民币
12月11日 1欧元=7.93人民币
计算方式:
成交价(万人民币)/尺寸(厘米)=均价(万人民币/厘米)
闲话不多说,来看一看2020年最贵的一厘米究竟花落谁家。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 在选取的83个样本中,佛像每厘米的价格最低为1万元,最高为69万元。
- 近半数的造像价格在每厘米1万至3万之间,占总数的46%。
- 超过10万/厘米的仅有17件,约为总数的20%。
下图归纳了不同产地、不同年份在价格递增区间中(1-69万/厘米)的分布情况:
图左:产地在价格区间中的分布
图右:年份在价格区间中的分布
那么产地、年代对价格的影响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 在1-69万/厘米的83件拍品中,中原、西藏、和尼泊尔造像的数量较大,“三分天下”。而克什米尔、斯瓦特、东北印度造像的受到存世量的限制,比例远远不及上述三地。
- 地区不同,其价格的分布趋向不同。
1.中原造像分布在从最低价到最高价的整个区间中;
2.而西藏造像在3万/厘米以下的区域内更为集中;
3.尼泊尔造像的分布情况与西藏相反,在中高价区域内的拍品更多。
- 具体来说,如果将数据划分为1-3万/cm、3-10万/cm、大于10万/cm的低、中、高三个区间,可以发现:
1. 在低、中、高三个区间中,中原造像的比例逐步上升。换句话说,价格越高,中原造像的比例越大。在大于10万/cm的17件造像中,中原造像的比例达到了41%。
2.尼泊尔造像在中高价区间(3-10万/cm、10-69万/cm)所占比例较高,达到30%。
3.西藏造像在1-3万/cm的较低价区间中占比较高,达50%,而在中位和高位区间占比较低,仅为11%和24%。
- 这种分布的情况可作三点说明,其一,在3万/厘米以上的价格区间中,中原造像与喜马拉雅造像在数量上几乎势均力敌;其二,目前尼泊尔造像相对于西藏造像更受市场追捧;其三,相比之下,对于东北印度、克什米尔、斯瓦特造像,同一门类中的不同个体价值差异较小。
我们再来看一下不同年份在价格区间中的分布情况:
- 在1万至69万每厘米的83件造像中,年份覆盖了5世纪到18世纪之间的1000多年,在这个巨大的时间跨度中,13-16世纪的造像占据了总量的一半以上。
- 5-12世纪造像的总量较少,其原因与17-18世纪并不相同。5-12世纪造像主要是受到了存世量的限制,而17-18世纪造像则因存世量大而限制价格。由于本文选取的价格区间的最低点已经达到了1万/cm,海量的17-18世纪造像未能入选。
不同年份在价格区间中又如何分布呢?
- 如图,不同年份在价格区间中的分布方式有几个特点:
1.数量最大的13-14世纪、15-16世纪造像,其价格分散于低、中、高区位之中。
2.13-14世纪造像有向高价区集中的趋势,而15-16世纪有向低价区聚集的趋势。3.9-10世纪、11-12世纪造像的数量虽少,价格向中、高位区域集中,这与5-8世纪、17-18世纪价格的分布有明显区别。
- 具体来说,各年份在1-3万/厘米、3-10万/厘米、10-69万/厘米三个价格区间内的分布有如下特点:
1. 13-14世纪造像在10万+/cm的17件拍品中比例最高,占35%。在低、中两个区段数量相近,都在20%左右。
2. 与13-14世纪的情况相反,15-16世纪造像在低价段(1-3万/cm)占比最大,达到36%。在中、高价段的占比逐步下降,在高价段(10万+/cm)的占比为18%,低于11-12世纪(23%)、13-14世纪(35%)的表现。
3. 13-14世纪、15-16世纪造像的数据更多,且分布更广,在低、中、高各区域分散。由此可推断,13-16世纪的造像,其一,存量大;其二,个体差异大;其三,价格弹性大。
4. 1万/cm以上对于造像市场的整体来说已经是中高价范畴。从本组数据来看,目前13-16世纪造像是中高价造像市场的中流砥柱。
现在让我们聚焦高价区间。
本组数据中,高于10万/厘米的拍品共17件。
- 在高于10万/厘米的17件作品中,中原造像有7件,约占总数的40%。尼泊尔造像5件,占总数的30%。西藏造像略少于尼泊尔,共4件。
- 在高于10万/厘米的17件造像中,13-14世纪的造像占据着绝对优势,共6件,占比35%。从13-14世纪的最高点,向前或向后的年份,其数量逐步递减。这17件造像的平均年代是12至13世纪之间。
如果我们进一步聚焦于最高价段。
- 8件造像的每厘米均价超过了20万。这个黄金区间被中原以及尼泊尔瓜分,中原造像占5席,尼泊尔造像占3席。
- 5件中原造像,分别为2件元代(13-14世纪),1件明永宣宫廷(15世纪),1件大理(10-11世纪),1件辽代(11世纪)。
- 3件尼泊尔造像,为1件转换期(10世纪),2件迦舍摩罗(13-14世纪)。
在这最高价的8件作品中,各年份的比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