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六百零二首《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竹枝词二首(其一)

【中唐·刘禹锡·乐府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拼音版

yáng liǔ qīng qīng jiāng shuǐ píng,wén láng jiāng shàng chàng gē shēng。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dōng biān rì chū xī biān yǔ,dào shì wú qíng què yǒu qíng。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品介绍]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赏析

壹/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被贬期间。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文学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文学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名家点评

《苕溪渔隐丛话》:《竹枝歌》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尔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也有情。”予尝舟行苕溪,夜闻舟人唱吴歌,歌中有此后两句,馀皆杂以俚语。岂非梦得之歌,自巴渝流传至此乎?
《四溟诗话》:李义山“江上晴云杂雨云”,不如刘梦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又: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措词流丽,酷似六朝。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时雍曰:《子夜》遗情。周珽曰:起兴于杨柳、江水,而借景于东日、西雨,隐然见唱歌、闻歌无非情之所流注也。
《唐风定》:六朝《读曲歌》体,如此方妙。“长恨人心不如水”,浅而俚矣。
《唐诗摘钞》:此以“晴”字双关“情”字,其源出于《子夜》、《读曲》。
《唐诗笺注》:“道是无晴却有晴”,与“只应同楚水,长短入淮流”,同一敏妙。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诗中谐隐始于古《槁砧》诗,唐贤间师此意。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温飞卿“玲珑骰子安红豆,人骨相思知不知”,古趣盎然,勿病其俚与纤也。
《唐贤小三昧集》:双关语妙绝千古,宋元人作者极多似此,元音杳不可得。
《诗境浅说》:此首起二句,则以风韵摇曳见长。后二句言东西晴雨不同,以“晴”字借作“情”字,无情而有情,言郎踏歌之情费人猜想。双关巧语,妙手偶得之。
《诗辩诋》: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
佚名

赏析

贰/

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佚名

赏析

叁/

《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唱歌声 一作: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诗名《竹枝词二首》,“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所以刘禹锡这两首诗应该是写于821年-824年间,根据第二首的“今朝北客思归去”,很可能就写于824年,因为刘禹锡有可能知道自己要调离了,可是没想到不是回长安,而是到“和州”去了。

这第一首是很有名了。不过在83版的《唐诗鉴赏辞典》里是用下面括号里的(道是无晴还有晴)。我们来看原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典故与分析“杨柳青青”:在唐朝,杨柳常常被用来隐喻人的分别,而且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像白居易就有“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王维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刘禹锡这里,是男女分别。“江水平”:这里的“江”自然是长江了。江水是平的,可见船已经远去。

赏析刘禹锡说,分别的岸边,杨柳青青,眼前的江水,波澜已平。此时只听得江面上,远远地传来了我那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典故与分析“东边”: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这个情郎自然是坐着船往东边去了。“日出”:情郎去东边,一般是去做事业,日出的心情。“西边雨”:雨是眼泪的代言。站在西边的女子在流泪。“晴”:与“情”谐音,即是讲天气,又是隐喻人的感情。

赏析刘禹锡说,情郎啊,你踌躇满志的东边正艳阳高照,而我等待的西边正烟雨蒙蒙。这样的天气,你说它是无晴的,可它还有晴的地方。这样的分别,看似如此无情,却还有情歌飘来。

夔州这里的气候,本来就是多变的,像“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实在是比较常见。刘禹锡非常好的利用这样的天气,来描述一位与情郎分别的女子内心的情感世界。那么情郎那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顺便调侃一下,杜牧写过《赠别二首》的其二写道:“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呵呵。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来看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字词典故“楚水”:楚地的水。古时楚地的地域很广,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到南越。而刘禹锡被贬的地方都在里头的,“朗州”(湖南常德),“连州”(广东清远市下辖连州市)。“巴山”:大巴山。这里指刘禹锡呆的“夔州”(重庆奉节)。“江雨”:指长江三峡这一带的雨水。“巴人”:大巴山本土人的意思。

赏析刘禹锡说,楚水巴山的地方,江上的雨总是很多,让人望而生泪。然而巴人却能够唱着本乡的歌曲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刘禹锡在后来初遇白居易的时候,写的酬谢诗上就讲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所以楚水巴山这里的江雨多,恐怕也让刘禹锡在此望而自伤,流了很多泪。当地人能够唱当地的歌来抒怀,刘禹锡呢,可能也就只能靠诗歌了。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字词典故与分析“北客”:指刘禹锡从北边长安来的异乡客。“纥he2那na4”:一般解释是踏曲的和声。但事实没有那么简单,查了相关资料:(“纥那曲”事实是“俚歌”里的,所谓俚歌就是地方乡土的歌曲。),另【“纥那曲”:单调二十字,四句三平韵。明朝 “胡震亨”《唐音癸箴》云,纥那曲,不知所出。考唐天宝中,“崔成甫”翻得体歌,有得体纥那也。】也就是说,这“纥那曲”应该是一种和声曲调,在唐朝天宝年,陕县县尉“崔成甫”把它翻写成“得体歌”。后来他又把它改写成“得宝歌”。为什么呢?看看这里的一个资料:【在唐玄宗时期,“广运潭”这个南方“租赋漕运”总码头落成典礼上,一百多人齐声向唐玄宗高唱:“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据说,《得宝歌》的曲子由唐玄宗亲自谱写,后来成为唐朝的一个曲牌名。】也就是说这个“崔成甫”为了这个典礼,把自己从乡土音乐改编成的《得体歌》,再次改编成了《得宝歌》。至于资料中的据说是唐玄宗自己做的曲,恐怕就是讨好皇帝的人瞎传的。

那么这样我们就非常清楚刘禹锡的意思了,因为这个歌是一百多人齐声为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唱的。如今刘禹锡想要回到朝廷,也就相当于回到那个百官一起向皇帝唱歌的群体中去。没准当时还真有需要集体唱歌的时候哦,就像现在,一般国家都要唱国歌一样。

“披绿罗”:在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就是以“绿萝山”的姑娘为样板写的,他这样描写道:“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而很巧的是屈原所描写的“绿萝山”恰恰在“朗州”(今湖南常德),而刘禹锡之前就是被贬到“朗州”呆了十年。“绿萝”与“绿罗”应该是同义的。所以刘禹锡蕴意比较深了,既有屈原的诗句在里头,又隐含自己是从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朗州”回去的。

赏析刘禹锡说,今天早晨,我这个北方来的异乡客思念着归去,回去加入到长安齐唱“纥那”曲调的群体中去,身上还披挂着几条绿萝藤草。

刘禹锡很清楚自己不是“下里巴人”,他有自己的“阳春白雪”,他多么渴望回到长安,回到百官中去。然而他的身上可能还缠挂着几条山野的绿罗草,一种急切的心情,而又带着几多的心酸。

《竹枝词二首》 其二 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佚名

赏析

肆/

竹枝词本是古代巴蜀间的民歌,刘禹锡把这种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世文人有深远影响。刘禹锡经常收集民歌,进行诗歌创作,这样子的诗作散发浓浓的生活气息,读起来朴素自然,轻快明丽。而刘禹锡创作这首《竹枝词》在奉节有“天下第一情诗”的美誉。

这首应该创作于刘禹锡被贬到夔州(现在奉节)刺史时,他向巴人了解学习并创作了《竹枝词》诗体,传世作品共有11首。杨柳青青这首之所以被称为情诗,是一首描写情窦初开少女爱上一个少年,却不知对方是否也钟情于自已的即欢喜又忧愁的心情,点睛之句“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晴”同“情”一语谐音双关之意。此句也是被引用频率极高的名句。

诗大意:微风轻拂的春日江边,杨柳依依,江水无波水平如镜正在欣赏美景的少女,忽然听到江上飘来心上人的歌声。东边出着太阳,西边却下起了雨,到底是晴天还是雨天呢?如同少年传过来的歌声到底对自己是有情还是无情呢?将少女此时因为确定又有抱有希望的不安的心情揣摩得淋漓尽致。

名家点评《诗境浅说》:此首起二句,则以风韵摇曳见长。后二句言东西晴雨不同,以“晴”字借作“情”字,无情而有情,言郎踏歌之情费人猜想。双关巧语,妙手偶得之。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