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强:我家那台拖拉机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郭雪强
我1980年冬天出生在华北平原,是个名副其实的“80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虽然那个时候的物质条件还不是很发达,但是,人们过得特别有朝气,特别的快乐,因为是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当土地分产到户后,人们还是沿用传统的耕种方式,采用马拉车,驴拉磨,牛耕地。经济较好的生产队通过拍卖把集体唯一的小四轮拖拉机卖给某一个农户,拥有拖拉机的农户令所有的农民羡慕不已,农忙季节,拖拉机主开着车帮完东家忙西家,他是村里最忙的一个人,耕地、种地、收割小麦、打场碾麦、浇地……处处有拖拉机的身影,每个庄稼人做梦都想拥有它。拥有了拖拉机,将是实现种地机械化的一个拐点。
80年代末,大约是我8岁那年,我父亲和小叔凑钱合伙买了一台拖拉机,是邢台拖拉机厂生产的120小型立式拖拉机。虽然只是个拖拉机头,还没钱配备车斗,但是却完完全全改变了我们家,乃至我们家族的命运。耕地不用牛了,开始用这台喝柴油的“铁牛”,效率大大提高,一个早上,我家村北的六亩多地就可以犁一遍。那时候,我家的地和三个叔叔家的地,总是当天犁完这一家,大家一起平整、种上麦子,第二天拖拉机就马不停蹄地开往另一家地里,犁完后大家又一起平整、种上麦子,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四家就可以完成种小麦这项重大任务。让邻居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父亲和叔叔、妯娌之间的团结和谐,还有拖拉机在田地里,“噔噔噔……”欢快地跑来跑去的身影。
90年代,拖拉机除了是种地的主要劳力,农闲时还担负起了赚钱养家的职能。那时候,父亲借钱买了一个车斗,这样拖拉机就变成了运输好手。叔叔和父亲合作,到附近的面粉厂收麸皮,用拖拉机拉到饲料厂,赚一点差价。那是一个又脏又累的辛苦活,你得装麻袋、过称、装车、卸车,一天下来,人累得够呛,拖拉机却像没什么事儿似的停到院子里,只要给它喝柴油,就会有使不完的力气。那时候,我对拖拉机满怀着好奇和敬仰,总喜欢坐在拖拉机座上,摆弄着方向盘,像是骑着马驰骋在草原上,挺得意。
应该说,拖拉机在90年代是最忙的,种地时候出大力气,农闲时它不闲,父亲还用拖拉机运输、贩卖过苹果、西瓜、梨……一年四季都在忙。
还不止这些呢,平时走亲戚都是骑自行车,谁家有拖拉机可就不一样啦。尤其是春节回娘家,父亲开上拖拉机,拉上母亲和我,以及两个妹妹,父亲在前面开,我们四个坐在车斗里盖上厚厚的被子,那叫一个舒服!要知道,那时候,拖拉机就相当于现在的小轿车。
到90年代末,我去了省会上学。坐车去学校需要到107国道上拦长途汽车,从家里到107国道,十几里的土路,四个轮回的春夏秋冬,不知道有多少次,拖拉机载着我在土路上颠簸。那“噔噔噔”的声音,那深深浅浅的车辙,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进入21世纪,种地实现机械化,而且有了各种大型机械,只要肯花钱,你只需坐在地头看着,就有人开着大拖拉机帮你犁地、种小麦,有人开着联合收割机帮你割麦子、掰玉米,并且运回家。走亲戚也有了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再后来,我们家那台拖拉机永久地停在了院子里。这一次,它好像是累了。掉漆、生锈、油污、破损、老态龙钟。
岁月沧桑,容颜已改,曾经被捧为一家之宝的拖拉机,现在静静隐藏在小院一隅,留给父亲的只是一个时代难以忘怀的记忆。我说,卖了吧,怪占地方的。父亲不吭声。
去年十一假期回老家,父亲告诉我,拖拉机卖掉了,是当废铁卖掉的。父亲自言自语地说:“它可是咱们家的功臣。你和你妹妹上学时的花销全靠它呢。”我望着那台旧拖拉机曾经停靠的角落,眼角湿润了。
回首过去的年月,不禁感慨:改革开放改变了农村,从一个时代飞跃到另一个时代,我家那台拖拉机也许只是一个缩影。
作者简介
郭雪强,笔名雨山,1980年10月出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建筑工程师,现居古城邯郸。学生时代开始诗歌写作,爱好至今,随后钟情于散文随笔,深知写作灵感来源于童年,根植于故乡,故始终无法脱离土地本色。信奉文字贵在真诚,唯有实感真情才能寻到共鸣。自1996年以来,诗歌和散文等作品散见《武汉晚报》《燕赵都市报》《河北青年报》《文学报》《中国电视报》《合肥晚报》《羊城晚报》《京华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审计报》《渤海早报》《江淮晨报》《今晚报》《珠江商报》《广州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三峡工程报》《天津日报》《上海金融报》《齐鲁晚报》《健康时报》《燕赵老年报》《燕赵晚报》《中国信息报》《老年生活报》《教育导报》《攀枝花日报》《马鞍山日报》《潇湘文化报》《农村信息报》《烟台晚报》《内蒙古日报》《新疆日报》《新青羊》《现代家庭报》《山西老年》《西南民兵》《国土绿化》《湖南人防》《金融博览》《文艺生活》《芳草》《诗选刊》《北京文学》《审计月刊》《文化信丰》《泸水》《遵义政协》《青年文摘》《老年知音》等。2000年出版诗集《新鲜空气》;2013年出版随笔集《一直走下去》,获河北省首届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五个一”奖;2016年出版散文集《我是一棵树》;即将出版诗集《雨山的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扫一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温馨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