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什么味?芙蓉味

湖南有个浪漫的代称——“芙蓉国”

芙蓉区、芙蓉路、芙蓉镇,也有红极一时的芙蓉酒、芙蓉牌汽车。湖南的芙蓉之名,来源于湘江两岸早在一千多年前曾栽满芙蓉,被称作“秋风万里芙蓉国”。

位于怀化洪江的芙蓉楼,始建于唐代,为王昌龄宴会宾客之地。一千多年后,芙蓉花装饰在湖南省府屋檐下。它们恰如其分地在芙蓉千年历程的始末两端,宣告芙蓉国的由来。

芙蓉楼位于怀化洪江的芙蓉楼,

始建于唐代,为王昌龄宴会宾客之地。

(陈敏捷摄)▼

尽管王昌龄所在的朝代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一说,但所指芙蓉不见得是现今芙蓉(即木槿),而是指莲花。木槿在当时多被称作木芙蓉,或木莲,意思是说它只不过是号称木本植物版本的莲花。然而在一千多年后,木槿已经独霸芙蓉这一美名,湖南成了木槿名下的芙蓉国。

木槿加冕芙蓉国主的这一逆袭之路,既是回望逝去景观的通道,也成为窥见湖南千百年来演进历程的深邃视。

1

唐代,争斗:

文人雅趣助推木槿与莲花界限模糊

芙蓉楼始建于唐代,由时任龙标尉的王昌龄所建,号称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王昌龄在此设宴送别友人辛渐时,写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据洪江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易晗介绍,水池里一直都种有莲花。他认为,芙蓉楼是因一池莲花而得名的,“芙蓉在唐代多数是指莲花”,而非现在的木槿。莲花古称芙蓉早在《楚辞》就有出现,此后的一些汉代古籍多有记载。

湘江两岸早在一千多年前曾栽满芙蓉

长沙河西牌楼口湘江

(卢七星摄)▼

一个较为有力的例证是,现今永州市三中是古代胜迹恩院风荷所在地(又名碧云池,清代群玉书院旧址),至今种有大量莲花,与王昌龄同时代的刺史李衢曾在此修了一个芙蓉馆。今天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内也种有大面积莲花。和李衢一样,唐代另一位诗人柳宗元也被贬至永州,写有《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这都说明当时的芙蓉是指莲花,木槿只是莲花的翻版,充当着一个模仿者。

这在柳宗元的另一篇诗文中得到印证。他在龙兴寺写下《芙蓉亭》中称“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在不与前述柳宗元诗文矛盾的前提下,合理的解释是,木槿开出的花很像芙蓉,他甚至以此将一座亭台命名为芙蓉亭。在文人雅趣的助推下,木槿与莲花的界限开始逐渐模糊。

王昌龄所在的朝代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一说,

但所指芙蓉不见得是现今芙蓉(即木槿),而是指莲花。

(金林摄)▼

至随后的唐末五代时期,另一位诗人谭用之在湘江两岸看到大片的木槿。那是一个寒风乍起的秋雨天,木槿用鲜艳浓烈的花海打动了谭用之,令他感慨道“万里秋风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由此一来,别称薜荔的木槿开始暴发式地夺得“芙蓉国”国主这一硕大名号。

木槿用鲜艳浓烈的花海打动了谭用之,

令他感慨“万里秋风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图片来自于网络)▼

无论是不给木槿侵名机会的王昌龄、李衢,还是雅趣助推木芙蓉的柳宗元、谭用之,当他们以贬谪之身来到当时的湖南,美艳的木槿都足以抚慰流放的内心。那个时候的潇湘地域没有后来的美好,而是一袭远古的凄远。谭用之看到的湘江与今日湘江断然不同,那是洪水不断的大河,八百里洞庭湖刚刚形成。这片区域在唐代中期有了“湖南观察使”,此后才有“湖南”这一地名。在当时开发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湖南,不只是自然地理上的荒远区域,还是当时文化地理的边疆,堪称乡野之地。

在布遍河汊水道的乡野湖南,木槿以强盛的生命力、鲜艳浓烈的花容、高挑挺举的身姿俘获南下贬谪诗人的心灵,逐步侵占芙蓉之名。一场发生在水木芙蓉之间的千年争斗,由此展开。

2

宋代,相持

一个逐渐丢了名号,一个在湖南难有故事

在深受周敦颐《爱莲说》影响的湘东、湘南,不少人固执地认定,莲花, 才是芙蓉。

尽管,《爱莲说》里根本就没有芙蓉二字。

其实,在周敦颐眼中,莲花是不是芙蓉,已成千古谜案。他的著述中也难找到关于芙蓉的内容。作为毕生研究理学的周敦颐,一日三变花色的木槿花,是不是也像有的人所认为的太过妖艳,尚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的是,周敦颐应该认得木槿花。

这是因为木槿在宋代已广泛被人们认可为芙蓉。当时,苏东坡正在西湖的一道新堤种上芙蓉,装扮风景。告老归乡的范成大在苏州特意筑园种植芙蓉,并公开称赞其“美在照水,德在拒霜”。在此之前,爱酒如命的石曼卿更为豪爽。据说,他在死后托梦给人称去到一个开满芙蓉花的地方,当了芙蓉城的城主。

周敦颐故居,他的《爱莲说》

让木槿在湖南遭到莲花的强力反击。

(陈正摄)▼

同样是关于花草的故事,周敦颐的莲花远不如苏东坡、范成大和石曼卿等人的芙蓉精彩浪漫。杨万里看到西湖的莲花会大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呢,他先是像植物学家一样分析莲花的生长走势,然后以哲学家的口吻劝诫人们注意修行。尽管如此,周敦颐这篇《爱莲说》在湖南大为流传,影响广泛而深远。就这样,木槿在湖南遭到了莲花的强力反击。它尽管在江浙一带正式拥有芙蓉这一美名,并滋长出众多故事,但在湖南遭到人们冷视。

永州道县周敦颐故居,《爱莲说》不停播放。

(陈正摄)▼

诚如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所称,宋室南迁至东部浙江后,迅速在当地形成经济文化中心,并辐射周边,与湖南一山之隔的江西也快速发展。但是,湖南依旧置身于其外,经济无多大起色,文化亦无话语权。像周敦颐一样,湖南人忙于基本生活、基础教育,在“理”的支配下实用主义至上,毫无闲情逸致。在此样的历史地理环境中,木槿虽有芙蓉的名号但很难滋生故事,它在湖南继续充当乡野之花,少有人问津。

没有故事可讲,也没有讲故事的人,木槿自然在湖南暗淡下来。但是,莲花却又已经丢掉芙蓉的美名。二者相持不下,难有胜者。

3

明代,逆袭

漫长芙蓉国主路,走了千年

这一局面直至明代才得以改观。自开通滇、黔后,湖南成为云南、贵州往来中原之地,大量移民从东部涌来。芙蓉的身影逐渐显露,它们开始以芙蓉桥、芙蓉山、芙蓉渡、芙蓉镇等面目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仅芙蓉山一名,湖南境内的桂阳、宁乡、衡山、株洲等地都有。

永顺芙蓉古镇

因《芙蓉镇》电影而得名

古华笔下的芙蓉镇在嘉禾县石桥镇

芙蓉镇景区供图▼

一提到芙蓉镇,人们都会想到湘西永顺王村,它因《芙蓉镇》电影拍摄地而改名为芙蓉镇。但少为人知的是,包括谢晋、姜文、刘晓庆等摄制组人员最初都曾到罗剑雄所在的乡村采风。这是因为小说《芙蓉镇》的作者古华就出长在此。作为古华的堂兄,罗剑雄对小说里的场景十分熟悉,“我们这里以前种了好多的芙蓉”。

“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艳的季节……”在古华笔下的芙蓉镇,木槿与莲花共享芙蓉这一美名。他自小生长的乡村处在南来北往的商路驿站上,至今尚存一座拥有13个火铺的明清旅店。在嘉禾县文史专家尹振亮看来,“它是当时的五星级酒店,这么大规模的古代旅店很少发现”,反映出当时的商贸之盛。据当地罗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是在明初由江西迁来,在此扎根繁衍——湖南绝大多数村落都有着这样的迁徙发展历程。

芙蓉镇的冬季雪景

已与芙蓉无关

芙蓉镇景区供图▼

随着人口增多,耕地扩大,文教逐兴,木槿开始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们或种植于河塘水岸用于固土护坡,或被用来入药,或成为一道风景,或被人们当作一个地理区域的标识。

这一期间,木槿蓄势以发。它对莲花完成致命一击时,已经到了1961年。“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一诗之后,木槿在湖南高歌猛进,彻底击败莲花,独占芙蓉美名。

芙蓉的名号也在湖南遍地开花:有红极一时的芙蓉酒、芙蓉牌汽车和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芙蓉釉矿,还有生活数十万人的长沙芙蓉区等等。

千年前的谭用之是无法想象此番情景的,他所处的芙蓉国秋风万里,而今满眼朝晖。这是木槿漫长而艰难的逆袭之路,也是芙蓉在湖南的故事,更是湖南千百年来历程的一个投影。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邹伯科

微信设计|符小冬

微信编辑|唐兵兵 侯亚兰(实习生)

往∣期∣回∣顾

17岁,看过那么多美景,湖湘地理换个姿势出山!

小时候让人“上瘾”的杂货铺,如今还在卖些什么

文夕大火烧掉的天心阁,我们帮你复原了

勾起无数往事的长沙火车站,当年竟比北京站还超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