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 | 茶馆 无数茶坊列市廛,早晨开店夜深关

消扰攘烦七分香茗三分水;

享共和福一度春风两度年。

清代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写道:“无数茶坊列市廛,早晨开店夜深关。”茶馆是近代汉口的代表性商业标识之一,汉口人口构成中,以商人为主干的流动人口占绝大多数,许多客商把茶馆作为洽谈生意、打听商情、承接业务的地方;手工业者还把自己生产的产品样品带到茶馆,在这里成交。

明信片上的汉口茶馆

据一些老人回忆,近代汉口茶馆,一般都以来自不同地域和行业的茶客为主体。如瓜菜行的结算兑款在汉口第一茶楼;棉花行常去两个茶馆,一个是永宁巷河沿的“凤山茶楼”,楼上摆了20多张方桌,每天有棉花买卖客商和棉花行经手人云集于此,议商交易。另一个是邱家巷汉水街永丰堆栈对面的“四海茶社”,虽是平房两大间,店堂较小,每天也接待不少棉花客商和棉花行经手人员,棉花行的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是在这里集中待调。沈家庙河街曾有临河、锦福两茶楼,就是专做山货行生意的,当年的山货生意至少有一半是在这里成交的。

码头工人则喜欢聚集沿江沿河的茶馆。有些无家可归的码头工人还把茶馆当做栖身之地。汉口曾是商业繁盛之地,各行各业兴旺,茶馆就起到这方面的作用。一个外地人想在汉口做生意,要去的地方不能不去茶馆。尽管茶馆声音嘈杂不堪,但生意人在谈价码时,用的是行内“局子话”或在袖笼里比划。

旧时的茶馆还为行业议事和乡亲往来提供服务。当时有民间歌谣唱到:“大火路上长又长,家家户户是茶馆,宾客进门茶一杯,笑问客人去哪方?不去东,不去西,找乡亲,会同行。”这些茶馆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同业公会和同乡会的作用。更有出门在外的客商,于饮茶谈笑间抛开烦累、劳顿。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有:“鼎锅水沸白于波,三碰茶呼渭水河,”获得短暂的休息和慰籍。

老式茶馆还是一座无形中的法院,它担负着解决民事纠纷的“评判”任务。老百姓有理无钱打不起官司,遇到民事纠纷,双方就约好到茶馆去“喝茶”,这种喝茶就是请人评理的一种习惯做法。双方请出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者或乡绅名流到茶馆,双方摆出各自的理由,经过一番舌战和评判,最后“审判员”会心平气和作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裁决。而茶钱就得由理亏的一方来买单了。在评理时,围观者常以看热闹的方式听听双方的理由,间或插入一两句,这样可以获取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1938年,位于今三新横街前进四路口的第一茶楼

小时候,我常跟随当船员的外公到汉口前花楼街(今黄陂街)一间茶馆去喝茶,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茶馆堂倌手里提着有着长长嘴的大铜壶往茶壶中冲茶,人离茶壶有好几尺远,可是一滴也不会冲在外面,就像耍杂技的一般。对小伢来说,吃花生,嗑瓜子,是茶馆中最吸引人的东西。老一辈则高谈阔论,议论纵横,还不时争执得面红耳赤。

老式茶馆又有清水与浑水之分,浑水茶馆往往是民间说书艺术的传播之地。旧社会的民间艺人由于没有专门的书场,通常就把茶馆当作他们的活动空间。一把扇子和一副惊堂木是他们唯一的道具。对于许多文化知识不太高的劳动人民来说,茶馆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在旧时的汉口,茶馆内有演皮影戏的,也有唱戏的,京、汉、楚,样样有。有些票友也借茶馆这个平台彼此探讨欣赏戏曲艺术,过一把戏瘾。

在茶馆中,最普遍的消遣休闲活动恐怕要算下棋了。在那里切磋棋艺,可称得上是得其所哉,很多围棋和中国象棋大师是在此成才的。譬如江汉路上的江汉乐茶馆(后为群众菜场)就是以棋会友,湖北的中国象棋大师罗天扬就常去那里,以棋会友。

俗话说:“要喝茶,三分雅。”茶馆也讲究点环境布置和各种精致的茶具,这就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文化享受。上档次的茶馆中一般都有古色古香的摆设,墙上挂有名人书画作品。有的茶楼在窗户上挂满各式各样的鸟笼。太阳一出,百鸟鸣叫,给人以一片生气盎然的感觉。很多老茶客认为上茶馆能使人长寿,看来此言不假。当几位老者围坐在一起,畅叙旧情,细缀香茗,啧啧品尝,不觉口舌芬芳,精神倍增,龙钟全消,回忆过去的赏心乐事,则青春焕发,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当然,老式茶馆也是藏污纳秽的地方,在被流氓恶霸势力操纵着的旧汉口,有时也成了地痞流氓进行敲诈勒索,进行罪恶勾当的场所。俗话说:“不是光棍不开店”,说的是开茶馆差不多有黑社会某些背景的。某些人在此拉皮条。某些人在此赌博、吸食鸦片,甚至贩卖妇女儿童等。

前进一路民主一街口原鹤阳茶馆见证了汉口茶馆百年的兴衰

茶馆的多层次多功能发展,使其数量急剧增长。宣统元年(1909年),武汉三镇共有茶馆411家,其中汉口就有255家,占到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几乎所有的较为热闹的街道都设有茶馆。解放前著名的茶馆有怡心楼、汉南春、普天春、话雅、鹤阳、品江楼等30余家,普座一般是方凳和条凳,茶叶中等;雅座备有靠椅、躺椅,茶具雅洁,沏上等茶。茶客们清晨走进茶馆,要一盆水洗漱,来一壶香茗,再向拎着篮子穿梭于茶客中的孩子小贩买些大饼油条包子或花生瓜子之类零食,聊上半天,再吃碗汤面和豆腐脑,花费不大,但也实惠。茶馆之所以能久盛不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井性和平民化。

解放后,随着打击恶霸势力,整顿市场经济环境,倡导新的生活方式,汉口的茶馆逐步减了不少。改革开放以来,茶馆又有了长足的发展,音乐茶座、京剧茶座和养鸟人茶室等出现,说明了茶馆已经在向更多层次的文化发展。新型茶馆文化可以为日益增长的人际交流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也可为众多的经商和办实业者提供一个花费不多,进行交流都很方便的场所,而土生土长的群众艺术也可通过新型的茶馆文化的滋养得到发展。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解放大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灵璧骑行】古城临涣惊现灵璧几位骑行客

    灵璧骑行客临涣品茶图文/诚信灵璧临涣古镇是皖北濉溪县一个不大的小镇,镇子离我家也不算太远,区区100公里而已,但就是这个小镇,我或骑行.或开车已经数次光顾了.吸引我的当然不是小镇的古城墙.城隍庙.文昌 ...

  • 请得起馆子、喝得起好茶、没事还能施个茶的鲁迅,你居然以为他穷?

    给眼睛一点闲暇, 用耳朵感受小约的茶趣. 有人曾问:鲁迅穷吗? 这也难怪,记忆中,人们常以"穷书生"来形容那些两袖清风的读书人.小约却觉得,读书人或许是穷了些,写书人倒未必. 至少 ...

  • 关东乡村那些渐行渐远的100余个老行当

    关东乡村那些渐行渐远的100余个老行当 崩苞米花 跳大神现场(2014年冬天拍摄于五常市大山里) 时过境迁,一晃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那些关东乡村的老行当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也许有许多人已经忘记了. ...

  • 文化风情<40> | 细说保定老行当——摇煤球

    // 摇煤球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定会感到这是一种很脏.很累.很土的行当.脏和累那是不用说的,但这个行当并不土,并且在当时还是比较时尚的,因为那个年代在保定不是任何人家都能够烧得起煤.摇得起煤球的.即 ...

  • 【武汉老行当】钱庄的兴起与衰落 银行取而代之

    钱庄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金融业组织,它最初是经营不同货币的兑换,称为钱店.后因币种繁多,之间比价经常波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庄便应运而生.武汉三镇中,汉口最早有钱业,大约产生于清道光年间,钱 ...

  • 【老行当】棉花行辉煌的过去 好花不常开

    汉口向来为华中地区棉花集散中心,国内棉商交易枢纽.清末,洋务派倡议振兴实业,建楚安纱厂,民族纺织业在汉兴起,棉花需要大增.华中地区农村植棉面积相应扩大,棉产量逐年增加,湖北省原棉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

  • 武汉老行当 ▏烟业 完税大户

    太古洋行码头工人搬运烟箱. 卷烟在武汉没有流行之前,人们一般吸用水烟或旱烟,烟叶行集散河南许昌.邓县.襄城和湖北均县.黄冈.咸宁.孝感.黄梅等地,以及西南.西北诸省的烟叶.在1915年有烟叶行162户 ...

  • 武汉老行当 ▏鱼行 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老行当

    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百湖之市,地处江汉交汇,自古水产品资源十分丰富.鱼业开始于渔人,不管是网捞钩钓,都以卖钱谋取生计.后来,劳作的与贩运的分开,鱼客与鱼贩分工,鱼行就开始出现. 每当鱼产丰盛时,打渔 ...

  • 武汉老行当 ▏会馆与公所 商家的会所

    粤东公所(广东会馆) 自明末清初起,汉口即为各省商贾来此贩卖与采购的集散货物中心.商品交易多,则经营商品的商人也多,籍贯同属一个地区的称为同乡,经营同属一种商品的称为同业.交易越频繁,越是需要订立一个 ...

  • 老行当 ▏行头 戏剧用品行

    记得在汉口中山大道民众乐园斜对面,曾有一家戏剧用品商店,门面不大,路过可以看到小小橱窗里漂亮的展示,有盔头.髯口.戏服.鞋靴.把子等,花花绿绿,色彩艳丽,我每逢上学放学路过时,总不忍多看几眼. 盔头是 ...

  • 老行当 ▏旧时汉口的房地产业

    旧武汉,还没有"房地产"一词,那时的房地产适合那时的经济关系. 汉口由一片芦苇荒洲成了商品集散地后,各行业兴旺,店铺布满在今天的长堤街.汉正街.花楼街及周边小巷内,还有与此相匹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