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百余幅老北京街景图,他用画笔还原老北京历史风貌
“五一”假期,年过六旬的画家王忠良又拿着画笔和画板,走进了胡同里,去记录老北京的街景变迁。十多年来,他查史料、访专家、实地走访,画了上百幅老北京街景图,那些早已消失不见的城门楼、有轨电车、洋车,还有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五行八作、市井风情,都在他的画笔下“重生”,见证着北京城的发展变迁。
翻开王忠良的画册,一幅幅用钢笔描绘的老北京街景图展现在眼前。画作中,有已经消失的城门楼和老牌楼,有当年常见的有轨电车、人力车和骡车,还有街边卖茶汤的小贩、拉洋片的艺人和抬轿子的轿夫等,景致、建筑和人物组成的画作鲜活而耐人寻味,每幅画似乎都在讲述着一段故事。
“这些老北京街景里体现着浓浓的北京文化,但那个年代由于设备、技术不发达,很多街景和市井风情只留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学过素描、画过数十年火车和公交车的王忠良萌生了用画笔还原老北京街景的想法。
王忠良作画
为了更真实客观地还原过去的街景原貌,王忠良四处搜集资料、考察史料,还到档案馆、电影资料馆和旧货市场想方设法搜寻历史纪录片中的街景画面。有的街景画面在纪录片里只是一闪而过,颜色是黑白的,又十分模糊,王忠良都会敏锐地捕捉到,用手机拍下来,再去查询更详尽的史料,向文史专家和上了岁数的亲历者请教,这让他画中的每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在王忠良的画中,有一幅还原东四历史街景的画,画中有四座牌楼,牌楼南北向的坊额上写着“大市街”3个字,东向牌楼坊额上写着“履仁”,西向则写着“行义”。街道上有坐满了乘客的第3路有轨电车驶过,两侧街面上有银行、钱庄等店铺。“当年,东四和西四是最热闹的商业街,做生意的人讲究仁义,所以牌楼上的匾额强调做生意要'履仁行义’。西四也同样如此,只是东西向牌楼上的字正好反过来。1954年,东西、西四的牌楼都被拆除了。”王忠良介绍。
东四街景
“再说画中的有轨电车,1924年北平最先开通的有轨电车,1路是天桥至西直门;2路是天桥至北新桥;3路是东四至西四……它们的标志不同,1路是红色、2路是黄色、3路是蓝色。这是因为那时有的人不识字,怕老百姓坐错车,有轨电车就用颜色来区分。”在王忠良的画中,一处处小细节都体现着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
地安门城楼、天安门大街、前门大街、老北京火车站、王府井南口、西直门……一幅幅老北京历史街景图在王忠良的画笔下重现。
王忠良还经常带着画板、白纸和画笔,去他画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这里发生的每一处变化,再用画笔记录下现如今的面貌。在古今两幅画作的对比中,北京的百年历史变迁得以见得。
一次,王忠良在鼓楼附近写生时,一名路人被他的画作所吸引。在了解王忠良作画的意图时,他兴奋地向王忠良介绍,自己的老父亲就曾是这条街的清洁工,负责万宁桥到鼓楼一带。当年他常听父亲提起,街上扫的最多的是马粪、骆驼粪,因为那时的交通工具都是靠马和骆驼拉的轿车。而如今的街道上干净整洁,别说马粪了,连果皮纸屑都少见。
“这条街的格局基本没变,只是路面上的有轨电车变成了地下行驶的地铁,地面上不见了轨道的踪影,而是建起了地铁站;马拉轿车变成了汽车和新能源车;曾经街两边满是杂乱无章的店铺,如今经过规划治理也变得整齐有序。”王忠良津津乐道地介绍,“这样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我的画中,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百姓的生活中。我把它们记录下来,就是希望更多人能通过我的画了解过去,体会北京的历史变迁,感受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珍惜当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