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四个阶段
世间万物都有其成长规律,写作也不例外。
本文提到的写作不是高中生的作文,不是文学专业大学生的作业,而是指有文学创作意愿的人,在文字写作上做出的实践探索。
写作我认为还是一种实践活动,因此,有名家和大家说,大学里培养不了作家,这是有道理的,大学是学习理论的地方。
有理论的大学生,在技法上、能力上比一般人要强,但是,仅凭理论永远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现代著名的作家中的莫言、刘震云都是大学里出来的,在读大学期间,他们就努力创作,他们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人,因此,他们能成为文坛上的大作家。
而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他们都得在自己田地里慢慢地积累着码字量,慢慢地摸索着。根据我的经验,我也总结一下写作的几个阶段。
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工作就是做文案的,他可能会写出很多领导满意的报告或者公文;还有一种是业余的文字爱好者,他们的工作与写作没有关系,偶尔地有小文发在地方报纸杂志上,他们甚至还有一个野心,以文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阶段的人,能力原本还是比较好衡量的,写公文的不会写文学体裁的东西,甚至都不会写故事;而那些搞文学的人,连自己的述职报告都写得虚头巴脑。可他们自己依然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自己没有不敢写的,没有自己放在眼里的人,看书都要看世界经典,中国作家和身边的写作者,都进入不了他的视野,他写作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经世之作。尤其是,在小圈子里要是得到奖之类的,那就更加不可一世了。
这时候,他其实都不知道写作是什么东西,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他写不出来的时候,他以为自己是没有素材,而现实可能是,他的素材在脑子里发生了淤塞,以至于他不知道取舍哪个。他确实不知道自己写的好不好,因为他没有比较的标杆,他甚至都没有比较的心。
他坚信文无第一,自己的文字没有被人看上,那是因为自己没有名气,没有人帮助自己。在文学创作上,除了偶尔的灵光乍现之外,长期处于平静状态,这时候,聪明一点的人,估计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了。
二是百无一用是写作状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
这时候,善于思考的人就会发现,自己在写作上几乎什么都不知道,大到作品结构、逻辑哲学,小到文字表达、句读知识;在写作能力上,将自己与名家的作品一比,发现自己的一无是处。意志不坚定的人,也许此时就会放弃或者终止自己的创作生涯。
比如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就非常沮丧,我不能通过小人物的爱情,来讴歌苏联卫国战争那么宏大的历史背景;我不能像阎连科一样,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拓展出五层叙事结构;我不能像莫言一样,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变成可以文学化的故事,或者说,直接取材于生活;我不能像刘震云一样,像拧螺丝一样地推进故事,看着一环解开了,其实又带出来新的一环。此外,还有很多。
当别人告诉我,金庸小说里面的人物名称,大多来自于中国古典名著或者诸子百家的哲学时,我甚至都怀疑,这辈子我是否还能写小说。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给自己打气,能认识到这一步,其实在写作的道路上已经取得成就了,曾经有个年轻人,他跟我说,他都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都好不好时,我笑了,我知道,我有知道的了,起码我知道,我比他的层次应该高一些了。
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状态——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
经过多年的坚持,很多人都已经久炼成钢了,可他们扪心自问的时候,还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当别人跟他说,你随便大笔一挥就是杰作的时候,他们可能认为这是别人在恭维他,他因为知道自己与高手之间的差距,因此,在文学表现上谨言慎行。
在创作上,他们有了让人羡慕的作品,说话办事,无形之中都透出专业气息,可对于本人来说,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他们开始发现,现在值得看的东西已经少了,这种少是接受之后的不接受,而不是先前的盲目不接受,能听的东西不多了,遇到可以深交的行家也稀疏了,假如遇到了自己崇敬的人、作品,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争取尽可能多地汲取养分。
这阶段,写作不是困难,有约稿的,或者接到写作任务,几乎不管体裁和题材,基本上是手到擒来。可心里不是特别热衷创作,因为清楚自己与顶尖作家之间的差距,创作上容易犯眼高手低而无法动笔的毛病,无论如何创作,都难以达到自己满意的水平。
四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
很多人都没有到达过这样的状态,我们都是在高山仰止。
看见的、想到的,甚至听说的,都能以作品的形式给轻松地写出来,已经出版或者发表,就是大作。
没有作品的时候,要么是自己不想写,或者没时间写,而不是没得写、写不出,没有他们攻不破的专业障碍,没有他们不精通的技巧,也许他们就在创造新的专业知识,或者在创造新的技巧和方法。
其实,这样的人还不是很多,能写出所谓的作品也不是很难,但是,要写出确实能存世的,确实被后人惦记的,这真的很难。不过,能以写作活得很滋润的人,也算是非常幸福的了。
即便如此,还有人不清楚写作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难免很多人是为写作而写作的,看耄耋之年的老者,他们还在创作,似乎很有激情,可他们创作出来的东西,目标非常的直接和简单,为了发表或者获奖。
作家是想对社会说话的人,假如你无法通过作品向社会传话了,我觉得闭嘴也不失为一种策略,不然,你让后生小辈很为难呢。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