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的三大原则性目标
准确、明白、新颖,可谓立意的三大原则性目标。那么在审题构思成篇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出色完成这三大目标呢?
一是从审题开始就将材料中包裹的话题审准确,把由话题而“蘖生”的观点的含意搞明白,并根据自己占有材料的具体情况选择新颖的角度或层面作文。为了说明方便,请看一个材料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秀才做了两个梦,自己心中没底了。于是去找算命的,算命的一说,他心灰意冷想放弃。不意被店主发现,当听到店主的话语之后,又振奋起了精神,并且在第二天的考试中大获胜利。秀才的心态消沉还是乐观,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的舆论的支配。当然,这样支配的结果是秀才走向了成功。但阅读这个材料,我总是想,假如秀才先问店主,而后问算命的,那么秀才恐怕就要名落孙山了,而他的命运也会因此被改写。先听谁的话,确实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秀才的心态跟着舆论的积极与否而改变,却具有必然性。这样我们是否可以将本材料中所含蕴的主旨性话题定为“心态与舆论”呢?我看可以,并且也是最好的选择。从学生习作的大多数情况看来,立意往往集中在“多角度看待问题,人生需要自信,乐观的心态很重要”等方面,但最高得分极少达到一类卷水平。至于立意确定在“精神的力量”(可能源于材料中“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语言的力量”,“给人以积极的心态”,“用爱去说话”,“人生需要点拨”,“心理暗示很重要”,“选好自己的视角”,“走自己的路”,“换位思考”等,其得分也普遍不够理想。直接而明确将立意定为“心态与舆论”则为数不多,这暴露出考生对感性材料的概括能力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明确了这一话题之后,我们将会进一步地打开作文思路。想到一些较为熟悉的材料。如在父子抬驴的故事中,没有主见的父子硬是被舆论“折腾”得无措手足,尴尬十足。而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小马听了松鼠和牛大伯的话,也是一度心神不定;但在妈妈的启发下,小马从看似矛盾的舆论中解读出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从而尝试着并顺利渡过小河。相信这两个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更加开放的思路。顺此思路,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些立意:“心态莫为舆论所左右”,“正确解读舆论,让自己的心更加坚定”,“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心态”,“舆论我们无由控制,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心态”,“心态若为舆论左右,人生漂浮如浮萍”,“学会利用舆论,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积极”,“舆论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开放”,“舆论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坚定”,“舆论让我们的心态更加自信”,“把舆论当做一种鼓励或鞭策,我们心态会无往而不胜”,“莫被舆论'捧杀’”,“莫被舆论'棒杀’”,“让舆论造福于我们”,“用智慧排除舆论的侵扰”等等。这些观点既切合材料核心旨意,又与众不同,明白而新颖。
二是在写作时,要养成准确界定话题的含意,将话题具体化,对观点乃至所用材料进行阐释分析的习惯,以求语言明白。
有位同学写以“圈”为题的作文,他开门见山说:“如果将一个家庭比作是一个圈,那么一个人的一生就只生活在两个地方:圈里,圈外。”这样就把“圈”的意义说得明明白白。后又分写两个小论点:“圈里的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和“圈外的生活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加坚强”。最后结尾他写道:
再美的风景也有看倦的时候。再美味的食物也有吃腻的时候,纵使圈外风景怡人,有无限吸引着我们的引力。纵使我们的身体没有疲惫,我们的心也会疲惫的。当我们心儿疲惫的时候,最初的那个圈才是我们最想回去的地方,纵使相隔千里万里,纵使阻挠重重,我们也不管,我们只想回到最初的那个圈中,接受父母的抚慰,尽情在他们的怀抱里嚎啕,洒下从离开时便攒下的热泪。
圈里的生活,幸福。
圈外的生活,绚烂。
它们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生活。
这样,“圈”的概念意义是具体的明确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该文也是成功的。再如:
要想活读书,通俗来说,就得理论联系实际。我一直觉得,书的魅力在于它对生活有所发现;而生活的魅力之一,在于能发展书中的知识和思想。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个人可能在最顺利的时候,恰恰发生了一些变故,但是如果你读过辩证法,就会明了,许多人生感悟,古人早已有之。(节选王蒙《读书是一种风度》)
你看这个文段,作者提倡“活读书”,但怎样才是“活读书”呢?作者说“得理论联系实际”,那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呢?就是要借助阅读寻求生活中遇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借助生活发展书中的道理。作者还怕有读者不明白,就又举例说明。这样的文段表意是准确的更是明白的。对观点要解说明白,对材料也要分析。未经分析的材料用到文中,很可能让语意不明白。如:
很多年来,通用电器一直位于世界电器业前列,能够保持这样的佳绩。通用一定有自己的秘诀。而当通用电器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道出“秘诀”时,其他企业的管理人员无不对此感到失望,因为这“秘诀”竟是他们熟知的。可为什么掌握了同样的秘诀,他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们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是啊,这就是差别,知道与做到的天壤之别。有时,我们也会像那些企业平凡的管理人员对著名企业的秘诀失望一样,对我们所看到的伟人失望。我们在看“感动中国”时,我们会为那些为人类与国家奉献大爱的人感动,觉得他们无愧于“感动中国”的称号。而当我们看到那些执着于亲情、友情等私情而获奖的人时,总不免会失望。觉得如果这都能获奖,那么每个人都能获奖。因为这亲情、友情和爱情谁不知道呢!
但殊不知,知道与做到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你知道要忠于战友,但你会为你的战友守墓几十年吗?你知道要孝敬老人,但你会像谢延信那样侍奉丈母娘几十年如一日吗?你知道要忠于爱情,但你能做到,在地震频发极其危险的时刻,守护女友几百个小时吗?
然而他们做到了,因此他们获奖了,这是他们应得的,旁人不该对此不屑,旁人应该正视差距,应该领悟到知道与做到的天壤之别。
这是学生习作中的一个片段。“我们也会像那些企业平凡的管理人员对著名企业的秘诀失望一样,对我们所看到的伟人失望。”这个说法,如果不加阐释,可能就不明白,作者为了追求明白,他采用了现身说法,即选取自己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时的心理变化过程,也说明这个说法具有普遍性。但作者运用材料不是简单的照录,而是经过心灵的濡染和思想的加工。
明白,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以便读者更容易接受的客观需要。因此,追求明白者心中一定要有读者,写作好像是跟读者谈心一样。部分学生在作文时心中没有预想的读者,自然就无从把握“明白”的标准,也无由去追求什么“明白”了。
三是选取适宜的角度来作文。文章新颖的标准有双重性,即绝对性和相对性。原创性思想的提出,自然是新颖的,但具有针对性的观点也往往是新颖的。如我们写“珍惜时间”话题的议论文,我们又怎好写出原创的思想呢?这时,我们应该追求新颖的相对性,突出观点的时效性。一般考生可能重在写“珍惜时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写扎堆现象会很突出,文章失去新颖性。这时我们若能看看我们周围在“珍惜时间”方面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现象或问题,思考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会创造出新颖的文章来。如有的学生书写速度过快,字体不规范,卷面很潦草,问其因,则曰:为了省时间。有的考生学习“开夜车”直到凌晨一两点,问之则曰:珍惜时间。有的同学上课听一会课就去做别的作业了,问他则曰:更好利用时间。这里所列的珍惜时间,实则都是浪费时间,而且越是如此珍惜越是浪费严重。(要注意用事实将这道理说明白)这种现象背后是浮躁之风的侵蚀。还有,有人做工作不知珍惜时间,但做起诸如喝酒赌博玩游戏则可谓争分夺秒。据说一位母亲,在家照看三岁的儿子。已有闲空,就玩游戏。她一边做家务一边玩游戏。这边洗衣服搓两把,那边点鼠标游戏进一步。孩子自行玩自己的,因为怕挨打,已经不敢再耽误母亲的“事业”,浪费母亲的时光了。这样的典型材料,我们写进文中,并加以适当分析引申,自会写出新颖的文章来。针对性孕育新颖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