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供 | 香盒
香盒,是用于盛装焚香用的香料的小容器,有香筥、香合、香函、香箱之称。
古代文人多好雅趣,在书房读书写字、弹琴抚筝、品茗弈棋时,常会焚一炉香,既可以增添风雅意趣,又可以净化室内空气。
而且会根据不同季节和环境,焚烧不同的香,如夏秋时节,多焚天然木香;冬春之际,则烧用香料粉末加上其他材料制成的炼香。为了不使香的精油挥发,香气走散,于是就有了专门用于盛香的小型容器,称之为香盒。
明晚期 黄花梨缠枝莲纹香盒
“炉瓶三事”
香盒的历史并不算短,西汉南越王墓就出土过装有香料的红漆香盒。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随真身衣物帐香具中也记载有香盒一个,并有实物。
至唐代,用香已蔚然成风,唐诗中对香盒自然多有提及。李贺在他的《春怀引》中就有“钿合碧寒龙脑冻”,此诗中用来装龙脑的“钿合”就是香盒。
清 黑漆嵌螺钿仕女图圆香盒
宋代,用香更加仪式化,于是有了“炉瓶三事”之说。所谓的“炉”指的是焚香之炉,香瓶则是放置香筷和灰押,而香盒作为放置香料的容器,被认为是诸物之冠。
在宋朝的宴会上,比如春宴、乡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上都有专门的焚香仪式
这样的组合也使焚香有了仪式感,成为了一件雅事。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这里的“炉瓶三事”指的就是香炉、箸瓶及香盒三种焚香器具。焚香时,中间放置放香炉,香炉两边各置箸瓶、香盒。
古人焚香用的不是现在成束的线香,而是香面或香条,故焚烧时,必须要用铜箸和铜铲,箸瓶就是用来盛放箸铲的,香盒就是用来储藏香面或香条的。
宋 剔犀如意云头纹香盒
造型小巧
香盒的构造简单,分为盒身、盒盖两部分。由于香品体量通常很小,多为手掌可握,有扁平的圆形、方形、长方形、鱼形以及其他瓜果等形状。
倭角方形
清早期 紫檀螭龙纹倭角香盒
荷叶圆形
清早期 紫檀荷叶圆香盒
葵瓣形
明 紫檀葵瓣式双层香盒
不过也有例外,有一种用来储存瓣香、末香或塔香等香品的小罐子同为香盒,但其大小通常依个人习惯选用,一般采用木制、可以密封不透气的圆罐或方罐。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香盒易与印泥盒混淆或互用。通常,香盒相对较小,趋于扁平,而印泥盒较大,且有一定的深度,以便装盛一定量的印泥而不粘到盒盖上。
清早期 江千里款黑漆嵌螺钿葵花式香盒
材质多样
香盒种类繁多,有竹、木、象牙、漆器、金属、玉、瓷等多种材质,并且汇聚了雕刻、镶嵌、描金、书画等诸多工艺,精美别致,充满雅趣,小器物能见大手艺。
明晚期 紫檀嵌螺钿螭龙香盒
清早期 黄花梨香盒
明 剔犀如意纹香盒
明 剔红莲鸟纹香盒
清 嵌螺钿婴戏纹漆香盒
《红楼梦》里,探春央求宝玉到外面闲逛的时候,看到有“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务必给她买回来。由此也可见,造型别致精巧的香盒,是置于书斋案头,用以显示情趣品位的最佳器物。
清代 竹雕暗八仙圆香盒
为此,也有研究学者表明,在古代文人文房器物中,香盒所获得的关注,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的文房用品。
清咸丰 黄花梨伊念曾铭香盒
香盒与香事
香具是中国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香具、程序、仪式,用香才有了文化的内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香事”。香盒的盛行,与香事的盛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明 剔红胡人送宝纹香盒
一是储香的需要。
古代香料的品种很多,有龙涎香、乳香、沉香、龙脑、檀香、麝香、苏合香、安息香、郁金香、丁香等。当时就有 “ 一两黄金一两香 ”的说法,有些名贵香料如龙涎香,其价值远超黄金。
明中期 剔红胡人戏狮纹香盒
二是合香的需要。
古代用香讲究不同香料间的配合,以形成种种不同的香气。用各种香料混合做成香饼或香丸,如古诗中讲“博山炉中百合香,郁金苏合与都梁 ”,其所谓的“百合香”就是诸种香料以最佳的配比调制而成的。各种精油调配制成香饼香丸置于密封的盒中保存,这一过程均是在香盒中完成的。
明中期 剔红婴戏图香盒
香盒因其既有实用价值,且造型精美,加上香料的淡雅气息,令人身心都能感受到宁静平和,既可远观亦可赏玩,凝聚着历代文人追求清新素雅、恬淡人生的志向。
执于手中把玩,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文人案头爱不释手之物。
明 紫檀错银丝四猊图香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