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长山:《香罗带》里看传承/邵东花鼓戏,就是有魅力!
《香罗带》里看传承
贺长山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这还是第一次。它对于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的《意见》精神,邵东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于2017年5月上演了一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优秀传统花鼓戏《香罗带》。对此,湖南省文化厅官方网站、邵阳日报、中国戏剧网,中国网城乡中国、邵东政府网站、《今日邵东》、《红网邵东》、《邵东发布》等多家媒体予以详细报道。
我能应邀成为该剧导演实乃荣幸之至。
借此,鄙人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邵东花鼓戏传承发展工作,尤其对《香罗带》剧组悉心呵护,关爱有加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由衷谢意和敬意。
一、精心组织,让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香罗带》是我国京剧、越剧、绍剧等多剧种的经典传统剧目。1985年,以杨伯兴老师为主的邵东县花鼓戏老一代艺术家曾将该剧移植搬上舞台,巡回演出百场且久演不衰。
今年3月,邵东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决定凝全员之心,聚全团之力,复排经典剧目《香罗带》。他们是在缺资金、缺人才、缺场地的情况下,顶着巨大压力迎难而上的。
近几年来,邵东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为突破口;在坚持保护传承经典剧目与推进艺术创新基础上,《山野曲》、《本色》、《阳雀》、《偷鸭》等一大批现代花鼓小戏先后在全国、省、市获得金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由此,全面提升了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中的“邵东花鼓戏”在本土主流艺术中的核心地位与示范作用。
大型传统经典戏曲《香罗带》,早在1985年曾被该团成功移植上演过,当年剧组演员的年龄结构比今天更为年轻,近百场巡回演出也曾获高度评价。本次复排《香罗带》与以往不同的是兼收并蓄姊妹剧种长处外,融入了大量现代元素,在保留本剧种传统特色优势的同时,剧组对剧本、音乐设计、唱腔设计、舞美造型、人物塑造、规范舞台语言等,进行了大胆创新,换句话说,创新是复排该剧遵循的主题。
今年5月,邵东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在各级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经过70多天紧张排练,于2017年5月18、19日,青春版《香罗带》在县会议文化中心彩排、公演并获得成功。这充分证明,邵东花鼓人是一支敢于挑战、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集体,是一支有追求,有梦想的团队。
二、力求实效,让艺术精品产生强烈共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戏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保存个性和特性的传承,扬长避短、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传统戏剧的“脆弱性”变得尤显突出。尤其是城市商业中心的新旧更替导致戏曲演出环境、传统演剧生态的忽视和改变,都为传统戏剧的合理存在和有序传承提出了挑战。但无论变化多大,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追求,永远不会被现代文明取代。
实践告诉我们,《香罗带》成功公演,再次证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建立文化自信的坚实阵地。是人民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
2017年2月底,《香罗带》剧组正式成立。3月13日《香罗带》剧组在该中心排练场进行简单“祭祖”后,正式开排。对词、坐排、初排、细排、连排、着装排、抽排、总排、彩排;其中,加工后期连排就进行了八次;两次将业内专家和退休老同志请到现场指导排练、献计献策。邵花人就是凭着这股钻劲和韧劲,在“复排《香罗带》向党的'十九’大献礼”行动目标的鞭策下,成功公演。
几位至始至终陪伴我们排练的退休老同志叮咛剧组说,“戏曲是创造性的艺术,是与观众当场双向交流的艺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重视经典剧目移植,保证新创剧目好戏频出并在整合资源、扬长避短上多下功夫,老百姓怎可能不喜欢看?我们的戏曲怎可能不繁荣”?
令人钦佩的还不止这些。
众所周知,剧种与剧种间最大区别就在于唱腔和舞台语言。表演规范、演唱规范,是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独特个性所在,同时也是传统戏剧传承者的职业身份所在。
然而,今天的邵东花鼓戏青年演员,原本并未进行过花鼓戏表演的科班系统训练,他们原科班学习的内容是祁剧或湘剧。业内人称跨剧种意味“半改行”;如此跨剧种甚至跨行当绝非易事,其难度不言而喻。然而,这些孩子们今天做到了,且做得出彩。
教青年演员唱腔的谢和平老师告诉我们,“循环往复边拉琴边教年轻演员唱腔着实很累,可当我看到孩子们学起花鼓戏传统曲调时的那股子认真劲儿,累却快乐着”。
《香罗带》看似一台戏。在我看来,实则两台戏,台上一台戏,台下戏一台;台上很精彩,台下更感人。
2017年5月22日晚22时许,一位热心观众打来电话,电话那儿头传来了久违“知己”的真诚倾诉,正是这个电话,触动了我提笔写点儿什么的冲动;草船借箭,是为心得。
“贺导您好,5月18日晚周四,我应朋友相邀,前去县会议文化中心观看了邵东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公演的大型移植传统花鼓戏《香罗带》。您很难想象当时的我,包括周围很多观众现场的感受。为了不让硬要跟我来观看当晚演出的,我年仅七岁的女儿看到我无数次噙泪的模样,我只好躲着她偷偷抹泪。当剧情进入第七场“雪冤”一节,时钟已指向夜晚21点45分,为不让孩子耽误家庭作业,我欲叫上孩子提前退场。然而,当我侧过头拍孩子肩膀时,那一幕让我惊呆了,一个七岁小女孩,竟然入戏入情看懂了并被剧情和演员们的表演感动成一个泪人。导演,我想说的是,我喜欢地方戏曲并非因为我在乡镇工作时有观看民间职业剧社的演出而对戏曲产生兴趣,也不是因我曾经在驻京办事处工作偶尔应邀观看京剧、昆曲等对中国戏曲情有独钟,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告诉你,自我参加工作至今,我们就很难在县城看到这样属于自己家乡的,称得上艺术品的传统经典。《香罗带》不仅感动了我和我的孩子,也感动了当晚热爱戏曲的观众。在我看来,邵东花鼓戏真的可与大剧种媲美,《香罗带》真好,邵东花鼓戏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千万别失传啊……”他,就是县人大办公室李周全。
三、形成特色,打造艺术精品。
众所周知,在近千年历史发展中,传统戏剧深蕴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形态上具有较为突出的特征;它雅俗共赏、选材宽泛,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戏曲一直都在国人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随着上个世纪现代文明的崛起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西方文化大量引进,中国戏曲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变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尽管戏曲从过去一枝独秀的舞台霸主地位退居都市边沿,甚至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但不可否认的是,戏曲仍然是这个民族文艺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一朵。
自古以来,既有帝王将相的阳春白雪,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既登得了庙堂,又入得了街巷。邵东花鼓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一分子,它既是这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更代表着这个地区人民独特的审美特质。
《香罗带》成功公演,不仅凝聚了三代邵花人的智慧和汗水,更得到了省、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市剧协及兄弟院团的高度关注和通力协作。该剧排练期间,省市县主管领导曾亲临排练现场,看望剧组人员,给剧组人员以极大鼓舞!真可谓甘甜里有艰辛,苦涩中有温馨。
此次公演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但不尽人意之处随处可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秉承不断完善自我的行动理念和创新精神,邵东花鼓戏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邵东花鼓戏,真诚期待得到您的接纳、扶持、认可与包容,更期待通过这次公演,能收获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意见与建议;让邵东花鼓戏之路,在家乡父老搀扶鼓励中,走得更好、更稳、更坚实,更出彩!
2017.05.30(端午安康)
【作者简介】贺长山,出生吉林。1975年考入县文工团,从事舞台表、导演工作16年。1991年调县文化馆,现为戏剧专干。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协会员。鲁迅文学院97届学员。
绿汀文萃平台微信号 LTWCHJL1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