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伟大的话是哪句?90%的人会答错|文史宴
文/桓大司马
孔子有一句话,对当今政治的启示最大,因为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地位重要,所以大司马觉得孔子最伟大的话是这一句。
上个月大司马专程去曲阜看了新开的孔子博物馆,可能曲阜地价便宜,展馆面积太大,展品显得有点稀疏,然后有些布展词没说到点子上,不过作为专门介绍孔子的博物馆,毕竟具有内容集中的优势,还是值得专门去看看。
曲阜的孔子博物馆
大司马在展馆里面感触最深的是乐、礼二者分别承担了儒家的左右两面,进而深觉任何流布至今的大宗教都有左右两面,执着于左右一偏都会产生问题。今日是至圣先师孔子2571年诞辰,大司马拟从宗教角度谈一谈礼乐的来龙去脉,以及儒教的教法建设。
在大司马看来,孔子的语录中对当今世界的社会政治最有启迪性的话,不是联合国评为道德金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是已经成为大众口头禅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儒教的教法建设中,“礼”主要是用来区别不同群体的,也就是偏右的一面,任何宗教或者说任何共同体都需要排他性的一面,否则无法确定共同体边界,不成其为共同体;“乐”则主要是用来和合不同的群体,也就是偏左的一面,让不同群体的人能够以某种方式共存共荣,如果没有这一面宗教就无法扩大,也无法与其他宗教共存。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门楣上的立法者
孔子、摩西、梭伦
下面,大司马就追溯到儒教的源头萨满教,澄清一下被误解的“礼”、“乐”的真正内涵,部分内容会参考叶舒宪先生主编的《儒家神话》,顺便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礼——吸星大法
萨满教有一个概念,就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与外部世界的宇宙能量是可以通过某种形式融为一体的,如果人体能够吸收宇宙能量,会对人体有促进健康、增加法力等多方面的裨益。
而礼,最初就是人体对接宇宙能量,增加法力的方式。《礼记·礼器》言: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礼是身体的态势,如果不去调整身体态势来接收宇宙能量,可能就会显得气场很萎弱,不成其人,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如果去调整但没调整对,等于没有调整。
所以礼的严谨与否关系到个人“吸星大法”威力的大小,也就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法力、运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个人利益必须严格按礼来行事。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也会得到上天的奖赏,就如《礼记·冠义》所言: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这里“礼义”应通“礼仪”,如果你做到了“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宇宙能量就会让你自然而然地能够“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当然,从世俗逻辑上分析这两者也确实具有因果关系,不过在当时儒教的认知中,世俗逻辑之上同时也还有神力加持。
那既然礼是一种接受能量的方式,不同的人根据自己法力的高下就有不同的仪式了,比如低阶巫师可能穿麻衣拿木杖戴三块玉,高阶巫师可能穿葛衣拿竹杖戴五块玉,自然会区分出高下。随着部落组织度的提高,高低阶萨满巫师之间相处时需要一些仪式,在萨满思维的影响下,这种仪式必然也是充满神圣性的,于是就发展出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礼制”。
巫师仪式的不同是礼制区别的源头
不论你是高阶巫师还是低阶巫师,穿你该穿的装备,对高阶、同阶、低阶的巫师行固定的仪式,这样你就能更好的吸收宇宙能量,给自己带来各种好处。但如果你破坏这种礼制,就会影响自己吸星大法的威力,所以孔子告诫弟子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以免受损,同时要克服自己身体的怠惰来践行礼仪,“克己复礼为仁”,这样就能变成通天的萨满,如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
随着早期国家的发展,萨满巫师掌握了国家大权,礼制从不同法力者之间的仪式,演变为不同权力者之间仪式。这时的礼制,确实不平等的意味比史前要强很多,但同时也限定了各阶层的权力和义务,使得上位者无限扩权困难重重,直到礼崩乐坏之后,战国时代的国君才能够一竿子捅到底,建立高度集权的法家秦制。
礼制的区别心理,也不仅仅来源于巫师法力高低,可以说区别心理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我就是会对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好,我就是会喜欢一类人胜过另一类人,好恶的具体依据可以千奇百怪,但这种好恶心是共有的,也是必要的。
因为惟有区别心,一群人之间的认同度胜过其他人,这群人才能够组织起宗教、经济、文化等各种小共同体。有了共同体,才能够安放人类的另一种本能“归属感”,同时抵御国家侵蚀(无论是君主国还是民主国)、维持个人自由的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但是,社群主义的小共同体如果过于凝固,对于大共同体无视其健康与否一概敌对,也会陷入闭塞和没落,这个时候就需要另一端来调和。
乐——笑傲江湖曲
萨满教既然认为万物都有能量且能量可以传递,声音自然也可以有能量。在各种声音之中,玉器撞击发出的声音能量最大,因为玉器与天同色,被视为天界能量的储备器,同时也是人类的法器。
从红山文化开始就出现了成组的玉器,玉器之间的撞击声称为玉音,萨满巫师如果能让自己走路与玉音的节奏相同,融为一体,就能够驱邪增寿。除了玉之外,人们也会找其他的法器来获得神音,比如铃铛,铃帽有如大地,铃舌有如贯通天地之天梯;又如骨笛,借助人骨的能量。
上古贵族的组玉
这些宗教法器的声音就是“乐”的最初来源,其中玉音的法力最高,也最为重要,日后玉器成为君子的标配,君子不但要走路符合玉音,还要把自己修成玉一样的性状,玉具体有哪些性状呢?《礼记·聘义》里面孔子的说法是: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由巫师而来的君子如果能把自己修成玉的性状,那也就修成正果,可以成圣成神通天无碍了。那么无论你法力是高是低,法术是一波流还是风筝流,你最终的目的都是一个——比德于玉,把自己修成天人能量的媒介——玉的性状。
良渚玉琮
玉器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道德的象征
“乐”与玉的关系密切,所以同样也像玉一样,属于内修的范畴,刘向《说苑》中就说到“以礼正外,以乐正内”。进入国家时代以后的“乐制”强调用同一种宗教情感来感化不同的人群,令其生出同理心,从而和谐共处。
所以“乐制”最强调的是“和”。早期论述可参看《尚书·尧典》: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不同的音阶要协调(八音克谐),神与人都要同一化(神人以和),何况人与人之间呢?所以在夔的带领下,疑为不同部族、戴不同兽面具的萨满首领(百兽)能够在夔的引导下共存共舞。
在《周礼·春官·大司乐》的记载中,不但不同旋律(六律、五声)要和,不同乐器(金石丝竹瓠土革木八音)也要和,不同的传统(六舞)也要和。六舞分别是黄帝之云门、大卷,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濩、周武王之大武,黄帝尧舜禹渺远不论,张光直教授早已指出商周都是地方集团为中原盟主,所以这六舞可视为多个族群的舞蹈共存于一场大乐典中。
当乐典之中所有的内容都“和”了以后,就能够“以致鬼神祇,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在同一种宗教性情感之下令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观点的人和谐共处。
当然,在古代“乐”并没有惠及到社会上的所有人群,《礼记·乐记》说: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要进入“乐”的场景还是有门槛的,不过这个门槛是可以通过修炼来迈入的,并非先天限定,在今日可以将这个门槛视为“完整公民权”一类的条件,完成古代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圣启——和而不同
《礼记·乐记》对“礼乐”二者的评价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乐为自然性的天道,礼为社会性的地道,具体阐述为: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礼记·乐记》可以说很好的解释了礼、乐分别负担的职责,以及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也就是夫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社会不可能绝对平等,用政治权力来平均化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平等,而且绝对平等也违背人类本性中的分别心,所以“不同”的小共同体是一定会存在的。可以致力于减轻这种“不同”,但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想要消灭这种“不同”则必须依赖强权,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但这种“不同”的小共同体完全放任其发展会产生大量的沟通障碍和社会涣散,所以要找出最大公约数,以“和”来建设不同群体的同理心,令其自然孕育出健康的大共同体,而非用武力拆解小共同体的方式来建立暴力性的大共同体。
所以“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建立多层级共同体的社会,大小共同体互相制约的同时和谐共存,其实这也是古代历史上最完美的罗马共和国的制度——由罗马城的军事大共同体来维持地中海各地小共同体的秩序。只不过在中国因为秦制的阻碍,孔子的思想从未真正落地,但如果没有秦制的干扰,孔子足以建立罗马共和国那样的理想政体。
古代最完美的罗马共和国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的反面是“小人同而不和”,反对的实际上是春秋后期诸侯国通过武力兼并大片疆域(同),用暴力压制领地内不同意见(不和)的行为,这其实已经是秦制的先声。
不过,孔子囿于生活环境,可能从来没有料到还有一种“不同而不和”的玩法,就是今天欧美尤其是美国一些极左群体的玩法。他们鼓励边缘小共同体反对健康完善的大共同体,人为制造和扩大族群间矛盾,令美国这个“民族大熔炉”成为火药桶,迟早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但是,即便孔子没有见过,其“和而不同”信条仍然可以同时应对秦制的“同而不和”与极左的“不同而不和”,这无疑是2500年前的孔子留给今天的最伟大的圣启。
文史宴的分舵司马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