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记忆:卖柳条 摸鱼 建筑工地打工/ 文 余成

     卖柳条:每次能有一两元的收入

清代诗人杨韫华在《山塘棹歌·插柳枝》曾写到卖柳条: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记忆中,我穿带补丁的衣服一直到上高二时才结束。

每到夏天,我就有了赚零花钱的机会。

八九岁的时候,我就会爬到树上折柳枝,然后把柳枝剥了皮,白嫩的柳枝放在阳光下晒干,等到攒多的时候就背到乡供销社去卖钱。

剥柳条是件辛苦的差事,手皮磨破,指甲开叉是常有的事,可是一想到柳条能换来钱,早就忘记了疼痛。

每次卖柳条都能有一两元的收入。

柳条每次过磅称斤的时候,早就眼巴巴地盯着售货员手里的钱,期待着多数一张,接过钱后 ,手里紧紧攥着那几张毛票,狂喜着一路冲进供销社去买一本自己窥视已久的小人书 ,迫不及待地坐在树荫下翻看着泛着墨香的小人书,那份陶醉至今记忆犹新。

一本小人书最多八分钱,剩下的钱也不敢买零食 ,小心翼翼地捏在手里,一路跑回家交给母亲。

摸鱼:卖个五六毛钱

老家门口有块方圆五百亩的天然湖,湖里盛产鱼虾,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沟渠里四处游荡,下水随便一忙乎,就能捉到数十条活蹦乱跳的鱼儿,随手折一根柳条将鱼儿串到一起,就势蹲在路边等待买主。

那时候,本村的群众是不吃鱼的,一来不会烹饪,二来炸鱼费香油,我只能卖给过路的乡干部或者是南方来的知青。

大多时候,是等不到买主的,运气好了,侥幸能卖个五六毛钱,如果没有等到买主,只能失落地将鱼儿放生,自然是不敢带回家的。

因为母亲在稻田里除草的时候,她的脚下永远会有数不清的鱼儿在来回穿梭,她自然是不屑于我捉的这几条鱼,只要她愿意,随时可以捉几条回家,卖鱼这也算是我的一份额外收入。

 建筑工地打工

初二的时候 ,我就开始在距家十几里外的建筑工地打工赚钱了。

每到暑假 ,作为家中长子的我,就早早骑车随三叔去工地干活。

那时候,个头已经1米75了,在工地上不是搬砖就是推水泥车子,从日出干到日落。

中午可以吃两海碗米饭,饭量很大,中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随便找个阴凉的角落  ,很快就呼呼大睡。

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透支了体力,手上磨出了老茧,皮肤晒成了酱紫色 ,我硬是靠着毅力坚持一个多月, 直到开学。

一直到高三毕业,我还在工地打工。

那时候 ,每天的工钱是三块钱,一个月下来,能领到一百六十元钱。

对于我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给母亲交一百元,自己留六十,全部用来买书。

感谢那些珍贵的精神食粮在哪个年代喂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苦难中步履艰难地成长。

那些年看过的书,刀刻斧凿般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终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

 文/余成    图据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鱼儿

    [无鱼] 塘水已经清澈见底 想吃鱼了,但水里无鱼 鱼儿去哪了呢?被鸟吃了 原来水浑有水浑的好处 水浑鱼多,浑水好摸鱼 [记忆] 据说鱼儿只有七秒钟的记忆 七秒钟之后,六亲不认 所有的爱恨情仇 都一笔勾 ...

  • 旧作新赏•《割水柳的日子》作者 王作林

    割水柳的日子 作者 王作林 秋天,黄土农场总场下达任务,要求一分场组织一批就业人员和男长年工班去树林割柳条,当时的口号叫"扭亏转盈". 几十个人到了北树林,在一条清水河畔,用芦苇扎 ...

  •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2021-05-06 09:15 华人号:中国文化 一场春风的演出 必须有最美CP杨柳的出场 才算是完美 翠绿枝条随风轻舞 风姿绰约 更是诗人情感投射的完美载体 或感怀春光浪漫 或折柳惜别 一组经典杨 ...

  • 青鳉玩家云山渔场摸鱼记(文末福利)

    下了大半个月的雨,终于天晴又是周末. 那必然是和摸鱼更配 驱车半小时来到合作伙伴云山渔场 带大家一起云摸鱼 场外偷偷拍摄 7个大棚,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今年全部投入使用 场内一角 天气晴朗,鱼儿也 ...

  • 70年代样板戏题材年画,是一代人挥不去的记忆

    1975年出版,陈十梅作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 1970年出版,上海革命组集体创作,样板戏红灯记得人物形象. 1971年出版,朱绘英作品,百万工农齐奋起.样板戏白毛女的人物形象. 1971 ...

  • 70年代中国老照片:一段珍藏的岁月与记忆

    1978年中国历史老照片:两个初中生正在简陋的石桌上玩的不亦乐乎. 1978年中国历史老照片:乡下的农村妇女早晨都会挑着新摘的蔬菜来镇上卖.那时没有电子秤,都是用这种杆秤来称重,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1 ...

  • 上世纪70年代末左邻右舍蹭看黑白电视节目的记忆

    中国最早于1958年成立北京电视台,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黑白电视机30多台,到了70年代全国才有电视转播台和发射台80余座.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问世,从诞生.生产.流行到消失,黑白 ...

  • 继续70年代唯美年画,总有一幅是你记忆中抹不去的

    1973年出版,詹钦成.田基德.吴性清合作绘制,旅客的贴心人. 1972年出版,建湖县文化馆供稿,放学归来. 1972年出版,马振祥作品,草原小学. 1972年出版,延会, 向群, 宝元, 永祥 ,少 ...

  • 70年代样板戏年画一代人挥不去的记忆

    1975年出版,陈十梅作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 1970年出版,上海革命组集体创作,样板戏红灯记得人物形象. 1971年出版,朱绘英作品,百万工农齐奋起.样板戏白毛女的人物形象. 1971 ...

  • 珍贵的记忆,70年代精选年画欣赏,太有年代感了!

    珍贵的记忆,70年代精选年画欣赏,太有年代感了!

  • 70年代真实街拍,一代人无法抹去的时光记忆,满满的年代感

    70年代真实街拍,一代人无法抹去的时光记忆,满满的年代感

  • 能喝的古董!一瓶70年代的茅台竟然卖了25万

    2017年老酒拍卖"依然好酒是茅台"文津阁春季拍卖完美落槌.拍卖当天,现场氛围热烈,35个标的产品均悉数亮相,305件产品花落各家.更有爱好者感叹:赏尽世间酒,好酒数茅台! 现场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