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九曲河”的历史变化

  石岐“南门河”不是“九曲河”

  石岐南门河,当地人惯称,东起中区元兴街洪家基口(今中山华侨中学至中区办事处之间的原河流交叉口),西至岐江区梅基街“庙仔”之原河流“三角水”流域。时在1983年或1 984年间,当地因市政建设规划,将洪家基口至河边街之河流,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复盖成陆路,原有之露天河流变成了地下下水暗道。复盖此段河流竣工后,将原来之缸瓦巷到元兴街之“新陆路”命名为“民族东路”;仁和西里至河边街的“路面”,新建起简易之角钢锌片结构棚,命名为“九曲河小商品市场”。该棚当时分格间有小商品摊档约一百多处,除了市场管理机构和银行储蓄所各占一处外,其余都是个体户摊档,经营鲜果蔬菜、海味干果、粮油食品、日用杂货等。该市场经营数载,客似行云,货如轮转,生意兴隆,繁华昌盛。一时间,当地人们便将此地原俗称南门河称作九曲河(九曲河之实在方位,后文详述)至今。到1989年时,当地又将该市场整治,把铁棚全部拆乎,重建起单边铁棚近60间,易名为“河边商业街”,经营性质与项目和原来市场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比原先整齐干净、雅俗兼有,更显示一派繁华兴盛景象。此地之商场名称虽更改过,但人们仍称该处曰“九曲河”。这样的称谓,对于地名的历史,实属无实。文前所述,此路段原来有河流是“南门河”,而不是“九曲河”,原因是南门河实是石岐古城南门——“阜民门”的护城河。阜民门南出仁和街(今民生中路)还有“南门桥”跨越南门护城河(详见清道兴七年即1827年之石岐城廓图)。而“九曲河”的所在地,据《香山县志》记载和一些知情长辈谈及,九曲河之方位是在石岐中区办事处附近至郊区库充河“减水缺(坝)”之间。

  九曲河的历史变化

  关于石岐“九曲河”的变化和原所在地,根据中山市《香山县志》记载和当地知情长辈多人谈及,“九曲河”(又名九曲水)原是位于石岐东郊,源于环城库流河“减水缺”。河水流经原石岐华佗庙屠场至今京华酒店之间。直流入石岐元兴街东头与柏山村连接之“清风桥”下转入石岐古城南门护城河。因该河从“减水缺”至“清风桥”全程恰好是九道曲湾,故名(清道光七年《石岐城廓图》有载)。据说,当年“清风桥”周围环境是一处风景胜地,水面宽阔数亩,水清如明镜,可见鱼儿穿梭游过;堤围榕柳成荫,兼有凉亭石凳,盛夏时节,凉风习习,白天傍晚不少游人到此纳凉,而“清风桥”也因此得名。夏秋时令,河面还有“紫洞艇”多艘。适逢明月当头之夜,游客三、五知已结伙租艇游河。游客在艇中,有对酒当歌的,也有吟诗作画、猜拳行令和拨弄丝竹及对弈品茶的;岸边树下,又有纳凉垂钓者,直至午夜过后才渐渐平静。盛极一时。据长者谈及,该处全盛期可说是“清末民初”时代,前后有十多年。时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中山新筑“岐关东路”,截断了“九曲河”桥下通水。及后又经过几十年来之农田水得建设和城乡建设规划改河建道,“九曲河”又起了根本的变化。40年代“端年节”举办的龙舟赛还可从岐江河直划至今中山华侨中学正门之河面。但不知从何时起,“清风桥”从石板桥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桥。70年代以后,“九曲河”逐步消失,只剩下洪家基以东与九曲水有些连还关系的小河。进入了90年代,石岐东郊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又将上述这条小河用钢筋混凝土复盖成陆路,与中山路(即岐关东路)和民族东路附近一带,建成的高楼大厦,一幢比一幢高,成了石岐的新市区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