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106非洲和美洲16世纪以前经济
非洲和美洲16世纪以前经济
1.非洲
非洲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在二三百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但非洲各族人民的历史发展极不平衡,中古时期,有的已进入阶级社会,出现国家,有些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按其自然情况和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前的历史,大体上分为北非、西非、东非和中南部非洲。
北部非洲自地中海沿岸迤南,包括撒哈拉大沙漠,东部为埃及,西部是马格里布。地处尼罗河三角洲流域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5 至6 世纪,埃及处于拜占庭帝国统治下,出现了隶农制和庇护制。7 至9 世纪,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省区,封建制度得到确立和发展。接受采邑的各级官吏与清真寺院成为封建贵族,为他们耕种土地的劳动者成为依附农民或世袭佃农。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地方势力日益强大,阿拉伯帝国逐渐分裂。868 年埃及取得独立。此后从969-1517年,埃及经历了三个王朝:法蒂玛朝(909 -1171 年)、阿尤布朝(1171-1250年)、马木路克朝(1250-1517 年)。
农业是埃及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盛产棉粮。它曾是拜占庭帝国的大谷仓。呢绒、棉布、麻纱、丝绸等纺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玻璃、肥皂、蔗糖制造业也很著名。埃及与地中海各国,尤其是君士坦丁堡和意大利各城,有频繁的贸易联系,与印度和中国也有商旅往来。但15世纪以后埃及的农业水平急剧下降,过境贸易也因关税增加而受到打击。1517年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埃及以西的马格里布包括今日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国所在地。居民主要是柏柏尔人。中世纪早期,它先后受到汪达尔王国和拜占庭的统治。7 至8 世纪阿拉伯人征服马格里布,原来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的柏柏尔人很快接受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剥削,封建制度逐渐形成。11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又大规模入侵,但未能建立王朝。柏柏尔人在今摩洛哥南部先后建立了阿尔摩拉维德帝国和阿尔摩哈德帝国,极盛时的领土囊括整个北非。柏柏尔人同西班牙的一些城市,以及比萨、热那亚、威尼斯、马赛建立了贸易关系,对外输出本地产的羊毛、皮革、蜡和矾;输入的商品有纺织品、酒以及东方货物。13世纪,阿尔摩哈德帝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其疆域大体与现代北非三国相当,摩洛哥境内的马林朝,阿尔及利亚境内的查亚尼朝,突尼斯境内有哈夫斯朝。16世纪,马格里布大部分为奥斯曼帝国征服。
西非即撒哈拉沙漠以南、大西洋以东和以北的地区。当阿拉伯人于8 世纪左右征服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时,西非北部的黑人已建立了城镇,有相当发达的农业为其基础,盛产黄金,但缺少日用必需的食盐。西非的一些王国常用黄金、象牙及奴隶向北非的柏柏尔人交换食盐。当时西非的两个主要王国是东面的卡内姆王国(在乍得湖之北)和西面的加纳王国(在现代毛里塔尼亚和马里的交界)。11世纪时,加纳王国被柏柏尔人征服,对外贸易断绝。
1235年左右,在加纳王国之南的马里王国崛起,把这一地区并入版图,成为马里帝国。14-15 世纪,马里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棉织品运销国外,黄金和铜的开采规模很大,对外贸易往来频繁。1324年,马里帝国的统治者曼萨.穆萨(公元1307-1332 年)从首都尼亚尼出发去麦加朝圣。他骑着高头大马,有500 名手持镀金权杖的奴隶鸣锣开道。另外还有80匹骆驼,每匹骆驼驮载黄金300 磅。曼萨.穆萨慷慨大方,随行人员雍荣华贵,给所经过的地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历史学家欧麦里到开罗观光时,发觉这个大城市的居民还对曼萨.穆萨赞不绝口。曼萨.穆萨的豪华旅行使马里帝国声名远扬。
但是到了15世纪的时候,马里之东的桑海王国崛起并消灭了马里帝国,在其故地建立新帝国。桑海王国的农业经济有一定发展,奴隶在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他们在尼日尔河上游开凿河渠,改良农作物,开采矿藏。纺织业是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黄金、盐、象牙、布匹的贸易是国家重要收入来源。加奥、廷布克图、马里是重要城市。1680年,桑海王国被图阿列格人所灭。
东非西起乍得湖,东到红海、印度洋沿岸,北起埃及,南达赤道附近。
有关东非沿海地区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红海回航记》和托勒密的《地理志》,据说阿拉伯商人很早就利用季风来此进行贸易。7 至9 世纪以后,来自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穆斯林移民在这里建立了一系列居民点,同波斯湾、印度乃至中国建立了贸易联系,并逐渐发展成城邦,如摩加迪沙、基卢瓦、蒙巴萨、帕特、马林迪等。1498年葡萄牙人抵达东非之后,攻掠沿海诸城邦,控制由此通往印度的商路。葡萄牙人的专横与贪婪,激起当地人的多次反抗。
在东非的内陆地区,公元前来自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库施人已开始在这里生产粮食和饲养牲畜。中世纪时,农业,尤其是香蕉种植在东非内陆地区得到推广,冶铁也获得普及。对外贸易主要是以非洲的象牙、黄金、犀牛角、香料、龟壳等换取阿拉伯、印度、希腊等地的布匹、衣服、铜、斧、铁、酒等。阿克苏姆国家的阿杜利斯港在2 至9 世纪时曾是印度同埃及、印度同希腊、罗马贸易的中心。13至16世纪的埃塞俄比亚已是封建化的国家。
生活在东非绝大部分地区的居民班图人,先后建立了基塔腊和尼奥罗、安科特、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等早期国家。17世纪时各国均有发展,到18世纪乌干达王国和卢旺达王国最为强盛。
中部和南部非洲大体包括赤道非洲及其以南的大陆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这里的历史发展比较落后,中古时期的重要国家有刚果和津巴布韦等。
刚果是西班图族刚果人在15世纪前后建立的国家。农业和狩猎是其主要经济。农作物有甘薯、黍子、高粱和香蕉,葡萄牙人引入玉米。刚果人已掌握金、银、铜加工技术,国内有商品交换活动。农村公社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但已产生了奴隶制度。国王是最大的奴隶主,奴隶为王室采掘金矿和铜矿。奴隶制在这里尚处于早期阶段。1458年葡萄牙人侵入刚果。
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由于与东海岸进行黄金贸易,在14-15 世纪达到极盛时期。生活在这里的马卡兰加人(属南班图人)以农业、畜牧业为生,盛产黄金,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在罗得西亚发现了大量中国宋元明各朝的瓷器,说明当时中国货物已远销南部非洲。到15世纪下半叶它盛极而衰。到此时,班图人稳定的农村公社已分布于南部非洲的高原地区,并向东南沿海地带扩展。
2.美洲
美洲原有居民为印第安人。到15世纪末欧洲人入侵以前,印第安人约有1400万至4000万人口,语言有1700多种。中世纪印第安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大多数处于原始公社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只有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南美的印加入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阿兹特克人1325年定居在特斯科科湖中的两个小岛上,建立了特诺奇第特兰城,即后来的墨西哥城。16世纪阿兹特克人处于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土地基本上是公有的。部落最高会议把土地分给氏族,氏族分给家族使用,不能转让和继承。酋长和祭司的土地由集体耕种,另方面,土地公有制已开始解体。氏族贵族占有的土地比一般成员多,并可以任意支配。丧失土地的人不得不为氏族贵族耕种私有的和半私有的土地。奴隶已经出现,多来源于战俘、罪犯和欠债者。
11世纪左右,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建立的印加帝国,也拥有较先进的农业、冶金业和手工业。但印加人还没有形成奴隶制。土地归公社所有,分为寺田、民田和王田三部分。寺田归祭司管理,王田供应政府和军队开支,民田分给公社成员。每人都分得一份终身享用的土地。寺田和王田由村民共同耕种。生产中已开始使用肥料。
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中世纪印第安人的最高峰。
在西方殖民势力侵入美洲前,印第安人已经创造了相当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世界上目前广泛种植的玉米、马铃薯、番茄、咖啡、可可等几十种主要作物都是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手工业在中南美洲也比较发达。虽然印第安人尚不知用铁,但已能冶炼金、铜、银、锡和青铜。印加人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就是用青铜制造的。纺织、制陶、石刻、宝石镶嵌都达到较高水平。
在阿兹特克人的特诺奇第特兰城里已出现了交换各种产品的市场:交换物品有蜂蜜、香草、陶器、布匹等,奴隶也可以买卖;甚至出现了以可可、锡和金砂为本位的初步的货币制度。
但是西方殖民者侵入后,印第安人遭受残酷杀戮,文化受到摧残。殖民主义者" 打断了他们的任何进一步的独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