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原因的肩膀無力與後側疼痛?可能是四角空間症候群!

相關文章:
手指、手掌麻+前臂麻痛?談腕隧道症候群以外的正中神經壓迫
周邊神經注射與常見的四種神經壓迫原因:疤痕、姿勢不良、肌肉緊繃、舊傷

這陣子治療了幾位運動選手的上臂疼痛,共同的原因都是「腋神經壓迫」。由於這並不是那麼常見的問題,湊在一起出現特別讓我印象深刻,所以這次就來寫一篇文章介紹這個疾病。

這群運動選手有幾個共同的特點,都沒有明顯的外傷史,都屬於過肩投擲性運動如:棒球投手、排球、標槍,而且除了疼痛之外,都還伴有一點麻電感,比較嚴重的一位還有一點肩部的無力感。這些都是上臂的腋神經壓迫常見的特點,它們還有個比較特別的名稱,叫作「四角空間症候群」。

什麼是四角空間?

四角空間症候群(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是個比較好發在年輕人的疾病。患者通常在40歲以下,有比較多的反覆性過肩活動需求。不管是工作中會比較需要反覆高舉肩膀用力,或者前面舉例的過肩投擲性運動員,都是比較好發的族群。其他運動員,如:羽球、網球或游泳選手,因為肩部活動也比較多,也會碰到這個問題。

所謂四角空間,指的是肩膀後側由幾條肌肉、骨骼的邊緣所框定的區域。顧名思義,這幾條骨骼、肌肉框起來的範圍剛好就是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的四個邊界分別是:

上緣:小圓肌
下緣:大圓肌
內緣:肱三頭肌長頭
外緣:肱骨幹

四角空間示意圖

四角空間症候群的原因與症狀

這個四角空間中,通常會有「腋神經」和「後旋肱動脈」通過。由於這是一個比較狹小的空間,所以有可能對這一條神經或血管造繩壓迫。常見的原因包括:外傷、肌肉過度肥大、增生的纖維束;相對少見原因則包括:血腫、血管瘤、神經瘤、脂肪瘤、肩關節唇囊腫、胸腔手術。

當上述原因造成壓迫,就會產生所謂「四角空間症候群」的相關症狀。若是神經受壓為主,會有局部感覺異常、肌肉顫動、無力、神經性疼痛……等。若是血管受壓為主,則會有類似急性缺血的症狀如:蒼白、摸不到脈搏、冰冷、發紫。其他常見的症狀還有:相關肌肉萎縮,以及四角空間局部壓痛。

四角空間局部壓痛點與常見疼痛範圍

由於腋神經主要支配的肌肉是小圓肌、三角肌,所以如果有肌肉的萎縮,通常是這兩塊肌肉較明顯。而比較容易誘發四角空間症候群的動作,主要有上臂的屈曲、外展與外轉。這幾個動作合起來就像投球的動作(如下圖),如果維持類似動作幾分鐘後會開始有上述症狀,就可以懷疑有四角空間症候群。

有準確的診斷方法嗎?

因為四角空間症候群的誘發因素、動作、頻率通常很不明確,所以往往是個「排除性診斷」。也就是說醫師往往會盡可能排除其他「更常見」的傷害後,才考慮四角空間症候群。這些需要鑑別診斷的疾病包括:

。軟組織問題:局部挫傷、旋轉肌袖損傷、肌筋膜炎的轉移痛、關節唇損傷
。神經問題:頸椎病、臂神經叢(胸廓出口症候群、神經炎)、肩胛上神經壓迫
。骨骼問題:肱骨頭骨折、肩關節前脫臼

臨床上並沒有特別好的檢查工具可以準確判斷四角空間症候群。

神經傳導檢查可以用來排除胸廓出口症候群,也有可能在症狀比較嚴重時發現三角肌、小圓肌這些「腋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受到影響。但症狀不夠嚴重時,往往測不出異常。

血管攝影可能顯示後旋肱動脈在「外展 + 外轉」的姿勢下有壓迫,但有研究指出80%無症狀者也會有阻塞現象,所以仍舊只能當作輔助判斷。影像檢查中,核磁共振常是首選,但也並非「黃金標準」,主要仍是用來排除其他疾病。

超音波下可能看到擴張、阻塞的後旋肱動脈,以及輕微萎縮的三角肌或小圓肌。用「彩色都卜勒模式」比較正常姿勢、誘發姿勢下的局部血流,可能會發現後旋肱動脈在誘發姿勢下受阻的現象,有助於診斷。

若有懷疑,建議嘗試診斷性注射,配合超音波導引更佳!

總歸來說,四角空間症候群的診斷相當依賴醫師的經驗與學識,多數檢查都只能用來排除其他疾病、輔助判斷。診斷正確與否,往往得依靠「診斷性注射」,先試試看有沒有效再說!

關於診斷性注射,在四角空間內注射5%葡萄糖水,也就是所謂「周邊神經注射」常常是有效的。背後的原理就是撐開局部空間,讓受壓迫的神經、血管喘口氣,同時給神經一點葡萄糖,有助於安定神經、減少疼痛。這個部位通常需要10c.c.以上的注射量,若能夠配合超音波導引,會是更安全、有效的辦法。
5%葡萄糖水是最自然、對人體沒有負擔的藥劑選擇,相當適合用作診斷性注射的嘗試性治療。除此之外,類固醇、局部麻醉性止痛藥仍然是某些狀況下可以考慮使用的藥物,不需要特別排斥。

注射以外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矯正性運動,包括:四角空間相關肌肉,尤其是後側旋轉肌袖的伸展、按摩,以及肩關節活動度訓練、肩胛穩定性運動,都是比較重點的項目。保守治療六個月以上無效者,會考慮轉介手術治療。一般來說,如果有血管壓迫的證據和典型者,預期需要手術機會比較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