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社工专业人才?关于校社合作助力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于凯
    单位 | 立德社工
随着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各高校也愈加重视校社合作,双向培养学科专业人才。
作为一个团队的实习生督导,五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主导参与了团队600余名实习生的招聘及督导工作。校舍合作有利于产出集理论与实务于一身的社工人才,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和社工机构两方的事情,还需要重视学生这个主体的参与。
现象
2016年,我在这样的工作流程中发现了几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供各方主体参考。
a.经过实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专科学生就业率>本科学生就业率>硕士学生就业率。
b.专业实习期间,设置绩效激励的学生就业率>固定补助的学生就业率。
c.自主承担项目职责的实习生就业率>助理型实习生的就业率。
d.作为一家北京的机构,外地学生的就业率>本土学生的就业率。
实习,是社工机构接触和筛选专业学生的主要方式。它是一个双选的过程,多数时候,学生会在实习期结束后离开。但当我们根据发现的问题,完善了团队的实习生培养制度,效果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立德在2017-2018年的工作中,共招收社工专业实习生124名,其中30名在实习期结束后选择就业,就业率高达24.2%。2019年,30名就业社工中在职2年以上的尚有21人,其中12人已经晋升为高级项目主管。2021年,这30人中在职4年以上的有12人,其中9人已晋升部门主任,2人为区域主任。
124名实习生中,24.2的就业率。30名入职的社工中,70%的社工坚持两年以上。最大的收获在于,目前这些学生依旧在岗率达40%。用一句话总结,团队从实习生培养到社工的成才率高达40%。
这样的成就是通过哪些行动解锁的?
30名最终选择入职的学生,都是北京以外的高校学生,集中为新乡学院、黑河学院、天津职业大学三个高校的社工专业学生。团队针对这批实习生设置了一周的岗前培训,并在培训后赋予他们项目社工负责人的身份,独立负责项目中的一部分工作。每5名实习生设置1名部门主任作为督导,每月一次团建,每月一次集中项目交流会。也是在这批实习生身上,立德开始了“基本补助+绩效”的薪资激励形式,保障实习生的付出可以有相应的回报,能力最高的一名实习生,在2017-2018年补助达到了4500元。
由此分析来看,从社工专业实习生培育而来的一线社工稳定性更强,对团队的认同度较好,成才率更高。这就侧面说明了,社工机构在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工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评估学生的实习心态,并推动高校优化课程及教育方式。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不高,社工机构专业人员招募困难,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行业噬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我们需要评估社工专业学生在参与实习的心态。充分评估学生实习心态,才能和高校建立有效的互动,提升应届毕业学生行业就业率。追根溯源,需要从学生认知实践方面进行分析,实习是专业学生认知行业的重要机会,对学生的就业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专业实习的态度,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状态。
  • 为完成沦为而实习;
  • 为提高认知而实习;
  • 为金钱补助而实习;
  • 为职业发展而实习;
站在社工机构的角度上,最多需要的便是为行业发展而实习的学生,但多数情况下,会遇到为完成论文,为顺利毕业的实习学生。
校社合作深入沟通的5点建议
学生的心态是在学校期间形成的,这个层面上的问题社工机构无法解决的,只能通过高校的培养予以改善。在参与了北青政、北城等高校的专业人才培育论坛后,我同31家社工机构有关于校社合作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整合出了以下五个建议。
1.建议高校评估社工机构实务需求,增设相应实务课程
社工机构多以项目为生存基础,所以需要根据购买方需求进行社工能力提升教育。除了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可适当在对接能力、交际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文案撰写能力等方面进行社工事务课程设计。
2.建议高校与社工机构的增强联动,增进学生行业认知
高校可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学生实习阶段之前的学习中,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社工机构实务工作者入校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或带动学生到社工机构进行参访。增进学生对于社工机构的认知,让学生真实的感知自己喜欢的领域,感受到社工对于服务对象的价值。
3.建议高校优化专业双选流程,提升双选成功概率
目前高校的双选会一般有三种形式,通过智联等线上招聘平台进行信息录入匹配双选、通过线下机构宣讲双选、通过线下双选会进行双选。它的弊端也很明显,学生和机构彼此并不了解,现场达成双选的质量不高。高校和机构需要要意识的问题是,双选不是目的,双选是一种形式。
高校在双选会中可以有更多的创新和优化。在筹备初期,可以成为“信息整合者”,提前收集学生简历以及参选机构名录信息,让双方提前进行了解。在筹备中期,可以成为“双向服务者”,在双选会前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让双方建立互动,提前互相答疑,达成一定的双选倾向。在双选会现场,可以成为“双选签约师”,现场设定签约台,提前准备学校的三方协议,并通知机构携带自有协议。为学生进行协议漏洞甄别,助力学生签订正确有效的实习协议。
在协议签订阶段,可以成为“职业规划师”,学校设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表,由签订协议的机构针对性的进行填写,这是学校和机构之间对于实习学生的跟进。经过这四个阶段,学生会在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过程中,挑选到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社工机构。社工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筛选出了适合机构发展且愿意投注精力培养的学生。双方的匹配度和认同度较高,这样就业率也会相应有所提升。
4.建议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行业印象,增强行业认同程度
薪资低、非专业性工作内容较多、社会大众不认同,这一系列的标签是一部分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前对行业的所有印象。高校需要合理评估社工行业发展,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行业发展全貌,不能以偏概全。
5.建议高校深化校社合作内容,优势共建资源共享
现阶段的校社互动多体现在实习合作方面,更深入的合作体现较少。
高校的专业资源和平台搭建能力是社工机构缺失的,社工机构的实务项目以及经验素材是高校课题研发、人才培养所需的。双方在校社合作方面可以有更多可能性。目前高校与社工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多是以实习基地合作为主要方式,双督导形式较多,但是实践体现不足,督导机制并未在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出作用。建议双方在校社合作顶层设计方面做更多的优化,在课题、论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形成有效力、有成果、有创新的合作形式。
社工机构需要在校社合作中的作用
人才是团队发展的基石,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不止是高校的工作,社会实践教育亦是很重要的一环。社工机构需要在校社合作中发挥什么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1.配合高校开展校社合作创新
针对高校的校社合作创新行动,积极参与配合,并利用自身实践优势,形成可视化的成果。
2.积极参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课程研发
针对团队服务领域,积极形成实务课程或课件。将课件提供给高校老师,积极参与高校专业实务课程研发工作,助力高校实务课程研发创新。
3.建立内部实习生支持体系
在实习生论文素材收集、督导服务、项目实践、薪资绩效等当面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在接收实习生之前,充分了解他们的论文方向、个人意向、特长,按需定岗。在实习生工作的不同阶段实时进行督导支持,提升实习生实务能力,并及时同高校督导进行反馈,以达成联合督导的效果。制定并实施实习生薪资激励制度,在薪资中设置绩效补助部分,让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社工专业的价值,增强专业自信。
2016年,我在同一名实习生的沟通中了解到,他来北京实习3个月,自己存下的4000元也全部消耗殆尽。自此他对社工行业丧失信心,认为这个职业根本无法养活自己,也是这次实习使得他放弃了对于社会工作的热情。因此,社工机构针对实习生支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增强社工实习生对行业的就业信心。
4.优化实习生入职流程,引导就业
对于实习期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优化实习转正流程,引导就业。立德针对实习期超过两个月的优秀实习生免除试用期,毕业后可以直接转正并根据能力定岗位、定薪资。
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基础在高校,实践成长在机构,校社合作,势在必行。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激励形式,优化实习生培养流程,以求更多的社工专业学生选择在行业入职,真正成为社工行业的人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