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吃好这道药膳,补而不滞还消食!
01
冬天胃口大开,4个原因在作祟
■ 御寒所需
寒乃冬季的主气。立冬以来,寒气渐重,动物们也早已准备就绪,纷纷打开了冬眠模式,以避寒冷,争取安然过冬。而我们人类虽然没有动物冬眠的习性,但处于寒冷的环境,也会打开防寒御寒的机体自我保护模式,避免被寒邪所伤。旺盛的食欲其实是身体要囤膘过冬的外在表现。
此外,身处寒冷的环境,身体需要摄入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故自然而然会让人想要吃更多的食物。
■ 冬主封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认为,冬主封藏,冬天正是收藏、内敛、归根的时节,人们大多胃口好,各种食物的水谷精微容易吸收,且不怎么出汗,消耗较少,更容易养护我们的精气神。
■ 寒主收引
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气可收敛气机,使经络筋脉挛急。在冬天,人体受到寒气刺激后,胃肠易发生收缩排空,引发饥饿欲食感。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在冷空气刺激下,人体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氨酸会增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进而会增进食欲。
■ 饮水减少
正常人每天至少要喝1500毫升水,大约8杯左右。冬天气温下降,活动也相对减少,许多人以为不用喝那么多水,故饮水量明显减少。但虽不怎么出汗,冬天的燥气却容易让人体的水分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此时我们的大脑容易识别错误信号,误把身体缺水的信号即口渴当成饥饿的信号,想要喝水的时候,进食自然比平时更多。
02
冬天食量大增要注意
■ 过食肥甘厚腻,增加胃肠负担
气温逐渐降低,人们对高脂肪、高糖分等高热量的食物也越来越依赖,街头闹市里的火锅店生意变得红火起来,奶茶店的畅销款也从加冰奶茶转换成了糖分浓度更高的热奶茶,许多朋友周末聚会更是少不了多喝几杯小酒以减少几分冬日的寒意……林林总总下来,一不小心就吃超标了。
■ 摄入大于输出,肥胖的根源
冬天除了容易吃得多,人们还常有一个习惯,就是动得少了,吃得多了,摄入的热量增加;动得少了,消耗的热量则减少,摄入大于输出,自然会让多余的热量囤积于体内,久之则生出厚厚的脂肪,让人不知不觉地肥胖起来。
■ 过于温补,燥热伤阴
虽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但不能误以为要经常大补特补,比如三天两头羊肉、狗肉,有些朋友甚至补到“流鼻血”。过于温补,容易燥热伤阴,轻则容易口干舌燥欲饮、入睡困难、烦躁多梦、流鼻血等,重则可能出现血压飙升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急危重症。
03
冬天胃口好,可以这样吃
■ 荤素搭配,胃肠不累
冬天不少朋友都秒变“食肉兽”,各种肉类吃得多了,倒是没那么爱吃蔬菜水果了。其实冬天要有意识摄入一定的膳食纤维,增加饱腹感的同时,还能增加胃肠蠕动,给胃肠排毒减压。故寒冬里,也不要忽略每日补充一些时令果蔬,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粗粮的摄入,如燕麦、糙米、荞麦、红薯等,有利于预防冬天易发的便秘。
■ 饭前暖胃,饭后消滞
寒冷的气温下,建议大家可以在饭前喝点温水或者热汤,不但可以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唤醒消化系统,促进各种消化酶的分泌。此外,冬季气候干燥,饭前喝汤,可以增加饱腹感,避免暴饮暴食。饭后则建议大家不要立刻睡觉或者坐着不动,可以站立一会或者散散步,促进消化运动,减少积食的发生。
■ 温补为主,兼顾滋阴
《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两句话主要讲了四季养生的基本法则,秋冬时节凉燥为患,故秋冬季节温补阳气的同时要兼顾滋阴润燥,如适当吃些西洋参、沙参、太子参、燕窝、银耳、梨、金橘、蜜柚、糯米、莲藕等食物,正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 食疗方推荐
萝卜焖牛腩
材料:牛腩500克,白萝卜500克,生姜3片。(3人份)
做法:
①牛腩切块焯水;姜切片、白萝卜切块;
②炒锅倒油,将姜放进去煸炒出香味,加入牛腩、陈皮和水;
③一个小时后加入白萝卜块,加盐调味再继续煮1个小时即可。
功效:健脾消食理气。
老广州应该都熟悉萝卜焖牛腩这一道经典菜,其实这也是一道养生药膳,搭配非常巧妙。
牛腩肉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医林纂要》:“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健脾暖胃的牛腩肉搭配散寒祛膻的生姜,是寒冬补益佳品。牛腩肉虽好,但难消化,吃多了还容易积滞,怎么办?搭配消食下气的萝卜,补而不滞,起到健脾消食理气的作用,且萝卜还可以缓解牛腩肉的温燥之性。
如果平时阳虚比较明显,还可以加上八角、草果、桂皮等温阳散寒的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