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唐朝先后重建多达29次江西南昌这座古楼阁为何如此受欢迎?
在江西南昌,在这样一座古楼阁,它始建于唐朝,因初唐四杰之首、大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誉天下,让无数江西人为之自豪。此楼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如今依然屹立不倒。岁月沧桑,给这座古老的楼阁增添了幽深、迷人的魅力。这里,就是滕王阁。
滕王阁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美誉,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也是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提起滕王阁,就离不开滕王。滕王名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的小儿子,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弟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李元婴很有才情,非常风流,擅长音律及歌舞,也很爱画蝴蝶,其所绘《百蝶图》,世人珍之如宝。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在当时,李元婴建造滕王阁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他歌舞游览、寻欢作乐之需要。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滕王阁建成之后,由于地处临江,视野广阔,风景优美,建筑设计精巧,气势雄伟,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也成为江西的标志性建筑。
公元675年,重建滕王阁,九月九日,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此邀宴宾客,适逢王勃省亲途经这里,遂得赴宴。席间,王勃应邀为滕王阁作序。
只见他当众挥毫,连序带诗,一气呵成,为在坐宾客所折服。从此,《滕王阁序》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篇。《滕王阁序》赞颂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磅礴宇内,被称为千古绝唱。
继王勃之后,无数文人墨客在滕王阁留下不朽文章,唐代的王绪写了《滕王阁赋》,王仲舒写了《滕王阁记》,被史书上称为“三王记滕阁”,成为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
你可知道,在古代,滕王阁也是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的图书馆。而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也多喜欢在此,贵为天子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大胜陈友谅后,曾设宴于滕王阁,大宴功臣。当时的南昌张灯结彩,晚上,全城百姓举家出动,军民一起在街上庆祝胜利,通宵达旦,花团锦簇,灯火蜿蜒如龙。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江西巡抚王佐新修滕王阁落成,大开宴席于滕王阁上以示庆祝,请江西梨园子弟著名艺人于滕王阁上演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庆祝滕王阁落成的活动。演出的时候,汤显祖特在座观看,在看完演出以后,感到十分高兴,还写下了《滕王阁看〈牡丹亭〉》二首绝句。从此以后,滕王阁上经常演出汤显祖的《牡丹亭》。
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滕王阁坐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
在南昌,曾流传着这样一首古民谣:“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指的是古南昌。
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可见滕王阁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的神圣地位,历朝历代无不备受重视和保护。
然而,在漫长的1300多年中,滕王阁却饱经沧桑,遭遇过数不清的天灾人祸。在历史上,滕王阁曾屡毁屡建,重建高达29次。第29次重建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建成。你可知最后一次重修滕王阁,是何人绘制的设计方案么?答案就是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
滕王阁在历史上屡建屡毁,最后一次被军阀毁于1926年。到1942年5月,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考察南方古建筑时路过江西,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
抗战胜利以后,举步艰难,时局动荡,重建滕王阁也未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直到1983年,成立重建滕王阁筹备委员会,1985年奠基重建,1989年完工。至此,滕王阁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又一次屹立于赣江之畔。
如今的滕王阁,距唐代滕王阁遗址不足100米,距离清滕王阁遗址也在300米左右。
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
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站在滕王阁上举目远眺,滚滚赣江水向北奔腾,既可饱览霞鹜齐飞与水天一色的佳境,又能尽收江雾与春光浑然一体的美景,还能看红谷滩新区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南昌城昔日荣耀与今日繁华隔江相望,令人心旷神怡。
文/图 纳兰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