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东二路9号上海市档案馆
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大楼位于中山东二路9号,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9270平方米,原名“法国邮船公司大楼”,后改名为“浦江大楼”。
大楼于1937年开始建造,1939年落成。建筑造型采用哥德劳曼耐司克样式,外形呈长方形,简洁流畅,是法租界外滩第一座现代化商业建筑。该大楼的设计师R.Minutti此前曾为震旦大学作过精美的设计。大楼建成后,曾分层出租给中法工商银行、百利洋行等金融贸易机构使用,荷兰驻沪总领署、瑞典公使馆也曾设于此。建国后改名为“浦江大楼”,先后有上海机电设计院、第九设计院、上海船舶公司、上海居住开发公司、上海住宅总公司迁入办公。
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大楼在使用中经历了多次修缮与改建,60多年风雨历程之后,于2003年3月18日再次开工改建,次年4月23日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正式开馆,成为展现上海城市发展轨迹、对社会大众提供档案信息和公共信息服务的新窗口。
步入正门,可相继见到两组共三幅壁画。门厅左右两侧是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的浮雕壁画《传承文化》和《弘扬文明》。作品一为结绳、甲骨、金文、竹简等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档案载体围绕着手持竹简的中国古代史官形象,寓意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代史官借助各种不同载体,为传承中国文化作出的不朽贡献;一为摄影、摄像、缩微胶卷、电脑、互联网等现代档案技术围绕着现代女性档案工作者形象,寓意档案工作者弘扬文明的历史重任和档案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前景。同时两幅壁画又通过对比简单展现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历程。
穿过门厅在大厅中央的汉白玉主浮雕《都市沧桑》以高针绒毯作底,以金饰铜雕为镶嵌,通过上海开埠至今历史中的主要事件、标志建筑和镶嵌其上的代表性档案,寓意在历史的长河中档案作为文化沉淀和历史见证的重要作用。
法邮大楼此地的船运市场,法国邮船公司开辟了“上海—法国”航线。1920年11月7日,22岁的周恩来登上法国“波尔多”号邮船,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游学欧洲、追求真理的征程。此时周家已家道中落,无力支付留学费用,他留学的费用主要来自严修在南开大学设立的“范孙奖学金”。据说严修十分器重周恩来,认为他有“宰相之才”,甚至还一度想把女儿嫁给周(后周恩来婉拒)。到达欧洲后,周恩来一直与严修书信往还。严修在严家帐目上为其专门立了户头。严修在经济上的帮助,使周恩来免受饥寒之苦,也不必像其他旅欧学生那样勤工俭学,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去从事革命活动。由于周恩来在欧洲从事革命活动,有人就劝严修不要再给周恩来以资助。但严修不为所动,继续寄钱给周恩来。解放后,周恩来回忆那段时光总是无限感慨:“严先生说:'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说出这种话,我对他很感激。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汤,清而有味,是封建社会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