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国史36:北朝的情况(上)
五胡中最后兴起的鲜卑拓跋氏以其民族的气力较完备,又更懂得与汉人士族相合作,乃取的远超十六国的历史成就。刘宋建立之初,北魏已在北方站稳根基,遂成为南方的大患。道武帝拓跋珪于409年死于宫廷内乱,其长子拓跋嗣继位,是为北魏明元帝。422年,刘裕病死,北魏趁刘宋新丧之际举兵南下,占领黄河南岸的青、衮、司、豫四州。其时刘宋初起,兵力犹健,北魏遂不能再进。北魏明元帝死于423年,其长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帝。太武帝是位征服者,在位期间积极用兵,将北方尚存的地方政权胡夏、北凉、西秦、北燕全部攻灭,向北击退了柔然的侵犯,向南击退了宋文帝的北伐。此时的鲜卑民族,其社会尚未完全封建化,骤然占据北中国的广大领土,需要时间加以消化。太武帝之后,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三代皆着力改革,使鲜卑政治与汉族农业社会的经济文化相融合,其中以孝文帝的迁都、改制造成的影响最大。
孝文帝之前,北魏的改革皆是政治性的,其目的是造成一个适应中原社会形式的统治结构,缓解鲜卑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所以其本质是学习汉族政权的管理方法,将北魏的政治结构汉化。孝文帝则与前代不同,他是一个真心仰慕汉族文化的人,他的目标是将鲜卑民族汉化,让鲜卑人完全过汉族人的生活。在孝文帝的时代,随着北魏的社会改革,一般鲜卑人脱离游牧生活日久,已渐失其彪悍与活力,孝文帝大约是想用汉族的文化来教化鲜卑人,以恢复鲜卑民族的力量。493年,孝文帝在克服极大的内部困难之后迁都到洛阳,将鲜卑民族的核心部分移到汉族文化的中心区域。孝文帝迁都洛阳一方面是因为汉化改革的需要,另一方也出于向南统一中国的野心。不过其时鲜卑人在军事上已不如初兴时的悍勇,孝文帝在位时几次南征,兵锋皆不过淮河。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就大兴改革,禁止鲜卑人着胡服、说胡语,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人死亦不许归葬北地,同时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孝文帝的改革提高了鲜卑人的政治文化水准,减少了鲜卑族与汉族人民的隔阂,对北魏的社会发展大有促进。虽然如此,孝文帝却并非想要让鲜卑人被汉族同化,他所放弃的是鲜卑人的旧文化,而非其民族地位。孝文帝定官制,朝中汉臣多主依才取士,孝文帝却坚持实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并定鲜卑贵族、功臣为国姓,以保持其政治地位,此足以证明他还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北魏的形势,其外患在北不在南。所以太武帝击退柔然之后在北边设置六镇,挑选高门子弟,鲜卑族中的优秀人物出戍,以强化北边的防御。在六镇从军遂成为鲜卑子弟的进身之阶。然而随着柔然的衰落,北边六镇的战略地位日渐降低,六镇戍兵的待遇亦随之转差。孝文帝南迁之后,北魏政府以门第、学术取士。六镇因地处偏远,汉化程度低,其子弟在政治上遂无出路。这样鲜卑人就逐渐分为南北两个集团,在洛阳的贵族集团在汉化的过程中皆得高官显爵,但中原繁华的物质生活亦使其奢侈腐化;留戍北边者尚保持着一些游牧民族的悍勇之气,其地位却日渐削弱,在政治上沦于边缘化。此种形势岂能无祸?
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府学到了汉族政权的统治方法,同时也让鲜卑贵族学到了汉族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孝文帝死于499年,其子元恪继位,是为北魏宣武帝。宣武之世,北魏政府即趋于腐败,民变数起。宣武帝死于515年,其子元诩继位,是为北魏孝明帝。孝明帝年幼,由其母宣武灵皇后胡氏摄政。胡太后的生活以汉族礼法的观点看可能不甚检点,引发宗室内斗,北魏的政治遂更坏,中原地区因之民变四起。523年,北方六镇戍兵因乏粮而发动兵变,北魏政府一时弹压了乱兵,但善后不当,乱事遂蔓延至关陇与河北。北魏政府虽然最终压平了民变,但其控制力亦大为削弱,平叛过程中形成的许多藩镇皆成尾大不掉之势,其中以据有晋阳的尔朱荣势力最强。
528年,胡太后与明帝交恶,明帝欲召尔朱荣入京,胡太后遂抢先毒死明帝,另立孝文帝曾孙元钊为帝。尔朱荣遂借口为明帝报仇,举兵攻占洛阳,杀死胡太后与元钊,另立宗室元子攸为孝庄帝。尔朱荣在洛阳,怕北魏朝廷不好控制,也可能是出于对鲜卑贵族汉化生活的痛恨,诱杀北魏宗室及汉族高官2000余人于河阴县之陶渚,史称“河阴之变”。洛阳城因此走逃一空,北魏政府亦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