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喜读未见书 ——《郭氏易解》出版感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谢辉兄点校的《郭氏易解》,原本国内无藏,仅见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古籍版本领域的研究者,大多都有“喜读未见书”之癖,我也难免其俗。听说所据底本是天壤间仅存的孤本,对此书的兴趣立即又大增几分。
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伴随着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文化交流,中华典籍很早就远播海外,有些甚至在国内失传,成为存世孤本。因此,元末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曾有“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的美好愿景。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流失海外的中华古籍越来越受到藏书机构、相关科研院和出版机构所的广泛关注。谢辉兄就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就是专门致力于国际汉学研究的机构之一,该院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广泛接触欧美、日本、韩国等汉文古籍收藏单位和民间机构,举办高质量国际古籍保护学术会议等措施,在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整理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谢辉兄置身期间,亲自参与了大量的海外中华古籍善本调查工作,此书正是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调研时所获。
据谢辉兄考证,这部《郭氏易解》为明万历刻本,流传至法国后一度成为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Louis-Philippe,1773—1850)的藏书,法国汉学家古郎(Maurice Courant)于1902年编撰的《中韩日文目录》曾予以著录。因此,该书流传至法国的时间应该在清代中后期。
从古籍保护的角度来说,作为存世孤本,书籍原件回归中华本土已不可能。如今,谢辉兄将其整理出版,岂非在当下热门的“数字化回归”“影印出版回归”之外另辟他径,为海外中华古籍的回归提供了新的思路?思及此,我脑海中浮现出谢兄游历海外,取回孤本,又在青灯下伏案校点的情形。如此情形,不正是杨维桢氏千年一梦的现实版吗?
《郭氏易解》为明郭子章倾尽一生所成《易》学著作。郭子章( 1543—1618)字相奎,号青螺,一号蠙衣生,江西泰和人。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右都御史。一生著述颇丰,有七十余种。
余师杜泽逊先生曾言:《十三经》及其注疏、《二十四史》是中国古籍的主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不管哪个历史阶段,对正经、正史所进行的传抄流布、校勘整理、阐释与研究,都一定是国学研究的主要脉络。谢辉兄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专攻文献之学,尤重《易》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十余年来,一以贯之,为同侪之佼佼者,读其博士论文《元代易学对朱子易学的传承与革新》可窥一斑。此《郭氏易解》之点校,以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刻孤本为底本,广参众本,不但让国内失传已久的先贤典籍重回中土,也为今人开展《易》学研究提供了精良的新版本。
该点校本前附有《前言》一篇,绝不可与普通点校书仅为交代点校背景者等量齐观,而是点校者在旁搜博采的基础上,对郭子章生平、《郭氏易解》的成书过程以及郭氏易学成就、特色、思想的一篇综合性研究,于郭氏研究者大有裨益。
《郭氏易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定价:38.00 元
古籍新书报
ID:gujixinshu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