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美人》约你见面啦
《南楼美人》正式出版
古镇枫桥三贤文化研究会又出成果了,《南楼美人——杨维桢笔记小说选编》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是继《蓼莪情——杨维桢咏孝诗笔记》《寻找施耐庵》《杨维桢与水浒》之后第四本关于杨维桢的书。今天先向大家推介《南楼美人》。
[概要]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被称之为江南“诗坛泰斗”“文章巨公”。但是,作为小说家的杨维桢,却历来没有引起读者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本书作者在论证“施耐庵就是杨维桢”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杨维桢文集中散落着不少优美的笔记小说,以及元末明初在上海松江出现的以杨维桢为核心的江南小说创作群。《南楼美人》选取杨维桢有代表性的58篇诗文,讲述事关孝悌忠信的58个故事,向读者展示杨维桢在小说创作上的艺术成就,以及植根于杨维桢骨子里的“忠义”思想。本书为寻找施耐庵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前引三篇
一
本书的出版有点偶然,因为是我在阅读杨维桢、撰写《杨维桢与水浒》一书时的额外收获。我发现,杨维桢诗文的叙事性特别强,他的文章包括诗歌,即使放到现在,仍然不失吸引人们眼球的可读性。有的甚至是非常经典的文言小说,如《南楼美人》,像蒲松龄的聊斋故事,但比蒲松龄早了三百多年。于是,我决定把杨维桢笔下的文言故事收集起来,冠名为“杨维桢笔记小说”,以此证明杨维桢确实会写小说,且确实写过小说。
有必须补充说明“笔记小说”这个概念。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国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微,琳琅满目,可谓万象包罗。用这个标准衡量,杨维桢《东维子集》里的许多文章都可以称之为笔记小说。因为时过境迁,杨维桢笔下的许多故事,现代人读不懂也不想读,因此我在《南楼美人》里收集的,主要是关于孝悌忠信方面的,是关于杨维桢自己的,关于杨维桢故乡诸暨的,以及那些跟水浒小说有点关系的,等等。
杨维桢是“文章巨公”,是个奇才,是个通才,是个忠臣,是个孝子。可是他的作品至今没有翻译本。我与同学魏永达,抱着兴趣爱好,不顾才疏学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期望能为宣传诸暨三贤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为了照顾到中学生阅读,我们不怕重复累赘,在部分文章后还安排了直译文字,希望中学生通过文白对照,既读懂杨维桢的笔记小说,又对文言文的翻译有所助益。为了说明杨维桢与水浒小说之间的关系,就相关故事进行“水浒联想”。这样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可能未必尽如人意,希望读者多多包涵。
书中还安插了25张精美的书法作品,它为拙著增色添彩。这些作品均出自中国铁崖体传人、三味堂主人杨根源之手。杨根源是枫桥全堂人,杨维桢第20代族孙,现为杨维桢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因为有研究杨维桢的共同爱好,让我们在“南楼”相会,向读者展示铁崖体书法的无穷魅力。
弘虫
2017年10月
二
《南楼美人》能够成书,只因为我们对枫桥这片土地怀有赤子之心。
枫桥,山川秀美,人文丰富。秀美的山川犹如深巷中的酒,我们自处自赏,自得其乐;丰富的人文却有许多尘封在枫桥的书楼中,即便杨维桢、即便王冕、即便陈洪绶,身处九天,星光却显得极其幽微——我们似乎没有对他们做过深入的研究,既没有对他们的作品做点真切的讨论,也没能对他们的一生画张简单的年表。枫桥的书楼也渐渐仅剩远去的背影,这不免又使后来的小子生出浓厚的惆怅和力有未逮的自怨。
我们还是能做点什么。
弘虫先生把杨维桢的一些文章搜集起来,或者和别的相关材料糅合起来,或者打乱了原材料的叙述顺序、或者插解了典故,改变了原有的语气,然后把它们送给杨维桢作小说来看待。可是我们教科书上的翻译不走这一路,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也不是他这样的模式。读完弘虫先生的文字,猜想弘虫先生的本意,大概还是“寻找施耐庵”的继续,从创作手法、创作素材、创作思想、创作才能等诸方面来猜想、印证乡贤杨维桢可能就是《水浒》作者施耐庵。弘虫先生的这种努力应该得到肯定和尊重——无论是指乡心乡情方面,还是指做学术学问方面,都有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和前辈先贤之间存在鸿沟,不仅在于异度的时空,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不能和先贤的作品进行直接对话。倘能对话,弘虫先生何至于要喋喋不休地想证明杨维桢能干写小说这样的技术活?
那么翻译先贤的作品也算是拉近与先贤距离的一条途径。在我,翻译却喜欢鲁迅先生式的硬译,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有作品的风味。根据梁羽生先生作品翻拍的影视作品《七剑下天山》,把师兄杨云聪改为师弟,把师弟楚昭南改为师兄,原作中的大英雄杨云聪似乎成了一个小丑,这种改编让我感觉别扭极了,如蝇在目,难以下咽。但我不反对林纾先生式的翻译,据说林先生自己不通英文,他是助手说出大致情节之后再自己重写,那他重视传神而不在乎言辞了,说是重新创作也未尝不可,记得周作人先生就把自己的翻译作品看成是创作的。于是我便硬译,有兴致的时候偶尔也激情澎湃一下。可是要是碰上典故,难词涩句,却是硬不起来,激情也荡然无存。好在总是杨先生的东西,即使译错了,没有功劳有苦劳,维桢先生大概也只会呵呵笑斥,至于读者,僧面看过看佛面,杨相公在上,近旁上香烛的小鬼偷懒睡觉,也会懒得追究的。倒是小鬼醒来,还要大声喊喊,“有钿的大爷,多来给杨相公们上上香,这是我们的枫桥!”
魏永达
2017年10月
三
我的故乡全堂村杨氏家族,素有“耕读传家”的家风。记得小学的启蒙老师杨银铨就教育我们,先祖杨维桢不仅才学好,字也写得好。后来,我从戎到部队,渐渐了解先祖杨维桢是元末明初的大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为此,心里一直把他作为自己励志的榜样。1987年,我在武警浙江省总队政治部搞宣传工作时,接受《人民武警报》约稿,专访了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沙老知道我是杨维桢后裔,看到我拙稚的书法后,告诫我:“学书要'取法乎上’,精一家,遍学百家,杨维桢书法高古而奇异,不易初学,当你有了一定的阅历后,去学他的字会更容易一些……”后来我就按照沙老的指点,遍学历代书法名帖,再慢慢接触先祖杨维桢看似东倒西歪的“铁崖体”,初学一时不得要领,我采取学学放放兼学其他名帖,同时阅读大量有关杨维桢身世及“铁崖体”的研究文章,并将他与不同时代的书家进行鉴别、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其笔法规律。
其实,“铁崖体”也师承“二王”笔意,并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法熔于一炉,又加入创新发挥。由于杨维桢为人耿直坦荡,仕途不畅,虽有报效朝廷之忠,却始终郁郁不得志,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因此,“铁崖体”怪异书风有其内在的精神根源。今天回首,沙老当初的那一番话语,让我在书法道路上受益终生。
我深深爱着先祖杨维桢壮美雄浑的“铁崖体”书风,并将之视作书法人生的一个陪伴。随着我对“铁崖体”书风的消化汲取和深入研究,声誉不断远扬,全国各地书家同仁对我传承发扬“铁崖体”书风,纷纷给予关注和鼓励。去年桂花飘香的时节,通过故乡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弘虫先生,他对杨维桢研究的深入透彻令我肃然起敬。在“知天命”之年与弘虫先生相识是一种缘分。大概是“性相近”之故,渐渐我俩成了莫逆之交、好兄弟。去年,他出版了《寻找施耐庵》一书,在杨维桢研究与水浒研究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世人继续研究发掘“杨维桢和水浒”引了路、带了头。
今年,弘虫先生在工作之余,又一头扎在书本里,痴迷地收集、研究、整理,编译成杨维桢笔记小说集《南楼美人》,揭开了“文章巨公”杨维桢也是小说家的历史真相,并为“杨维桢就是施耐庵”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承蒙弘虫兄弟之厚爱,很高兴为《南楼美人》题写书名,并选取了杨维桢的25首诗,用“铁崖体”书风在书中向读者展示,为此深感欣慰。借此,真诚感谢弘虫先生在杨维桢研究上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三味堂主人:杨根源
2017年10月
购
读者欲购《南楼美人》一书,可在此直接赞赏,赞赏20元者请到枫桥孝义茶馆自取一本“美人”,赞赏30元者由快递送你一本“美人”。并请赞赏者在本微信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