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气虚论治精神抑郁症
原标题:从肝气虚论治精神抑郁症
精神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病 , 以情绪低落、兴趣降低、快感缺失、思维和运动迟缓、自我评价低、食欲和性欲减退、失眠或多睡为主要临床表现 , 常伴神疲乏力、纳食减少、周身不适等。属中医“郁病”范畴。根据景岳《大宝论》“一身之活者 ,阳气也” , “热为阳 , 寒为阴 , 热能生物 , 寒无生意”的论述 , 认为上述诸症属于阴证 , 为阳气不足之象。而阳气不足的脏腑归属主要在肝 , 即肝气虚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 , 补肝气法为其治疗的重要方法。运用于临床 , 收效显著。
理论依据
抑郁症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内向型性格者 , 以心境低落为主的情感表现是其最早和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中医认为 , 情志活动以五脏功能活动为基础 , 而五脏的功能活动又赖于气机的调畅。因为肝属木 , 主疏泄 , 调节气机 , “主元气的萌发 , 为气化发生之始” (《医学衷中参西录》 ) 。故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 则气机调畅 , 气血和调 , 精神舒畅。若肝脏气虚 , 生发无力 , 疏泄不及 , 则出现郁郁寡欢、焦虑。现代研究表明 , 肝气虚的临床特征以女性、中年、人格特征不稳定、倾向内向或内向居多 , 情绪异常以焦虑、抑郁为主, 证实了本病与肝气虚的密切关系。
此外 , 抑郁症还出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胸闷、胸痛、胁肋不舒、两目昏花、听力下降、纳差、失眠多梦、女性性感缺失和闭经、男性阳痿等。从中医学角度看 , 肝为“罢极之本” , 在体为筋 ,“肝气衰 , 筋不能动”(《素问·上古天真论》 ) ,出现疲乏、运动迟缓。肝经穿过膈肌 , 分布于胁肋部 , 肝气虚则经络不畅 , 出现胸胁肋满不适 ,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 ,下则两肋月 去满。”肝开窍于目 , 通气于耳 ,“虚则目疏疏无所见 , 耳无所闻” (《素问·脏气法时论》 ) 。肝藏魂 , “肝气虚则梦菌香生草 , 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素问·方盛衰论》 ) , 出现失眠多梦。因胆附着于肝 , 胆汁由肝的余气化生而成 , 故“肝气始衰 , 胆汁始减”(《灵枢·天年》 ) , 不能疏泄水谷则纳食减少、大便不调。如《血证论》说: “木之性主于疏泄 , 食气入胃 , 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 设肝之清阳不升 , 则不能疏泄水谷 , 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肝经绕阴器 , 气虚则作强不能 , 性欲减退。
辨证要点
总结本病的临床特点, 认为抑郁症肝气虚证有以下特征:
1:悒悒不乐、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为主的情感障碍 , 可伴有焦虑、烦躁;
2:精力减退、思考能力下降、神疲乏力、行为懒散为主的思维和运动迟缓;
3:腹胀纳呆、面色灰滞萎黄、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 伴肝经所过部位出现不适;
4:脉象和舌象呈虚寒之象或变化不大。
如出现上述种种征象即可运用补肝气法治疗。《诸病源候论》提出的“肝气不足 , 则目不明 , 而胁拘急筋挛 , 不得太息 , 爪甲枯 , 面青 , 善悲恐 , 如人将捕之”及张锡纯提出的“左脉不起”可作辨证时参考。
治疗方法
治疗抑郁病肝气虚证 , 笔者宗《内经》提出的“辛补”、“酸泻”、“甘缓”和张仲景提出的“补用酸 , 助用焦苦 , 益用甘味药调之”之大法 , 临床常用滑伯仁的补肝散 (山萸、当归、五味、山药、黄芪、川芎、木瓜、熟地、白术、独活、枣仁) 为基本方。方中以黄芪、山萸、白术补肝气。张锡纯认为黄芪、萸肉为补肝气要药 , 谓:“黄芪性温而升 ,以补肝有同气相求之妙”,“萸肉得木气最厚 , 温补酸收中大具开通之力 , 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通利气血。”(《医学衷中参西录》 ) 宜重用。用山药补脾肾 , 培补生气之源。因气血互根 , 气少血必虚 , 且肝有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 , 故用熟地、当归养血 ,枣仁、五味、木瓜酸甘养阴 , 补肝体以助肝用 , 以收阳生阴长、刚柔既济之用。配川芎调血 , 李时珍谓其“升补肝气”。风气通于肝 , 用独活可引药入肝 , 助肝用事。本方辛散配酸收 , 温而不燥 , 补而不腻 , 体现了肝脏的用药特点。然后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者加丹皮、地骨皮; 脘腹痞闷、舌苔腻者加香附、菖蒲、苍术; 烦躁、烘热者加黄连、肉桂; 胸胁刺痛、月经色黑有块、舌黯者加郁金、丹参。
本文摘自“五脏大通论”头条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源于网络
版权归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 网络
请关注
老爷子碎碎念频道
公众号:其其的闲言碎语
请关注
小猫医话青岛站
公众号:平度太德医院
你的小伙伴就能在“看一看”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