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难,复工更难!上班的第一周,我哭了……

大家好,不知道各位爸爸妈妈复工的第一周感觉如何?还是当初那个信誓旦旦呐喊求开工的你吗?

此刻的你,是不是极度渴望周五的到来?

从职员转变为24小时全职奶爸/奶妈,时隔一个多月又重新返回职场,在两种角色中来回切换,让很多家长心力交瘁、难以适应……

今天,卓然老师与大家聊聊,宅家&复工的那些事儿~

作者 / 张卓然

编辑 / 嗨脑仁

三月伊始,家长们陆续返工,办公桌上已经攒了不少灰尘。谁都没有想到,年前离开工位后会时隔这么久才回来……

此次疫情的居家隔离,让很多常说着“希望有时间在家多陪陪家人”的人们终于找到了时间。

却也听到不少声音在说,在家待久了发现和自己想的并不一样,没能享受太久家庭时光就进入了“烦躁期”,逐渐开始感到无聊,日常的家务琐事更让人静不下心来去做些什么,恨不得赶紧开始上班。

而在真的开始复工后,也很可能会感到一些不适应:

可能会出现工作上的调整变化;也会担心现在还没开学,不知道孩子待在家里都做些什么?是不是吵着想出去玩又闹脾气了?隔离期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训练计划,亲子游戏时间也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了,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又要减少了……

01
角色转换太难了!

因为突发的疫情,我们被迫做出了一次次生活重心角色的调整,从过年放假的职员转变为24小时全职父母,如今复工开始,又开始整日戴着口罩在外办公。

除了让我们时时担心的病毒,这些不断被迫进行的角色转化也很容易让我们身心疲惫,不禁想感叹“实在是太难了”!

这种“难”,是这段特殊时期带来的特殊感受,但是也不会是我们唯一会感受到这种“难”的时刻——

当我们每一次经历生活的巨大变化时,这种“难”常常如影随形,大多时候人们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复力和适应力克服变化带来的不适。

也有情况,这种情绪不适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心理障碍,这种障碍被称为“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如果对这样的状态完全不管,任由它发展,还可能会引起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同样的,我们难、孩子也难,尤其对于感官可能更加敏感的星宝们。突然的环境变化,对他们来说更是令人感到害怕、不适。

这些变化甚至存在时时刻刻的生活当中:从家中要去训练或幼儿园;突然不能玩游戏了要去吃饭;或是和家人一起外出到嘈杂的商场超市。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不适更难表达清楚,所以往往只能用哭闹来表达,告诉周围人他现在的感受,这往往也让家长们十分头痛。

02
“转换”适应的小贴士

这里总结了三个帮助家长和孩子进行“转换”适应的小贴士,希望能帮助家长以及孩子们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平稳过渡:

1. 为适应做准备

对于任何人来说,了解掌控周围会发生什么,并且有应对手段都是建立安全感、保持良好情绪的关键。就像我们在考试前准备得越好,就对这场考试越有信心,不会紧张。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可以通过列日程计划、日程表来规划生活,提升对于生活工作节奏的掌控度。现在也有很多生活日程类的手机app,提醒我们帮助我们减轻计划压力。

孩子也可以尝试使用日程表、课程表来告诉他们一天当中他们要做的事。对于还不认识字的孩子,使用图片、照片会更加方便理解。

在刚开始新的时间安排或者进入新环境时,不管对于成人和孩子都一定记得要多安排休息和空余时间,给自己一些适应时间

2. 增加转变中的“仪式感”

去不同的场合,我们会换上不同的服装,不同的职业也会有校服、工服、制服;在家放松的我们会换上让我们舒适的家居服、睡衣,工作时穿上正式的服装会给我们带来自信。

这些和场景相关的提醒,也可以帮助我们做好生活转换的身心准备。

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习惯:拿出睡衣,是提醒孩子睡觉时间到了;挤好牙膏,表示睡前的洗漱要开始了;在门口放好运动鞋,表示可以出门玩耍了;摆好小碗和勺子,表示要准备吃饭了。

这样,孩子就可以知道现在的活动要结束了,并且清楚接下来要做些什么。

3. 带上可以给我们安全感的物品

有人在重要时刻,例如大考、重要面试的时候可能会有偏好的一件衣服、配饰,也可能会有仿佛已经成为自己一部分的“护身符”。

这些事物可能曾经给我们带来过“好运”,给我们充满未知的未来带来希望和安心感。

除了这样已经形成习惯的物品,我们可以在工位上摆上一张家人的相片、一小盆喜欢的绿植,把手机桌面换成孩子可爱的样子。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中,这样事物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充电”。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去旅行或者长时间待在新环境时,太多的新鲜事物也可能会让孩子非常不安。

一直和孩子睡的毛绒玩偶、孩子喜欢拿在手里的小车等等,都可以让他感到熟悉和安心。家长在看到他紧张时,也可以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给他安全感的物品、家人上,协助孩子放松。

爸爸妈妈的假期结束了,而孩子们的开学计划却依旧遥遥无期。在这段时间里,相信您一定有很多关于孩子成长和家长康复的问题。

为了帮助更多的家长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孩子的问题,我们特设立了【康复师免费在线咨询】栏目,为您一对一解答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