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守敬)你是最亮那颗星(当代人)(贾兴安)

2021-07-16 23:14贾兴安
当代人 2021年6期

天上,有一颗星星,名叫“郭守敬星”。

1977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

“郭守敬星”的命名,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七百多年前,郭守敬利用天文现象创新测量方法,发明球面三角法,求得每天日长的伸缩变化、月行的迟疾、天体黄赤道间差距、天体黄赤道倾斜的内外度数、白道(月亮运行轨道)在天体黄道上的每月交会点位置等,独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和星表。这一历法颁布后,历经明代和清初,一直沿用了三百六十多年,在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而且对东亚的中华古文化圈的朝鲜和日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西历所采用的“格里历”(1582年颁用)早了三百多年。

另一个不同凡响,或者说“奇巧”得令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是,郭守敬是在北方邢台的紫金山上“求学”立志天文和水利才横空出世的,而千里之外的南京紫金山,却成为驰名中外的天文台,而且发现命名了“郭守敬星”,使他恒定冠名于宇宙之上,“盖棺论定”得以功成名就,在浩瀚的繁星中熠熠生辉。

难道,这只是意外巧合,就没有历史进程中的命中注定吗?

距河北省邢台市区六十公里的紫金山,是太行山群峰中高大而险峻的山峦之一,平均海拔在一千三百米以上,集幽谷、涌泉、飞瀑、奇峡于一体。在一处山坡的北面,有当年“紫金书院”的遗址。据说,当年郭守敬就是在这里拜被后人尊称为“元朝开国功臣”的刘秉忠为师的。在这个书院“学艺”的,还有张文谦、张易、王恂,被史学家称之为“紫金书院五杰”。十五岁的郭守敬,偶尔得到一幅拓印得模糊不清的“莲花漏”图,这是北宋科学家燕肃在古代漏壶的基础上改进制做的一种计时器,按样子刻下来又拓印才流传至今。所以说这张“拓图”连图纸也算不上,相当于一幅“简笔画”。还未成年的郭守敬,居然按这张“拓图”,用竹子仿制出一个精美的“莲花漏”。在这里,他还按照古图,试制成功了一台竹篾浑仪,支在书院所在的山峰上观测星空。

看来,擅长设计,精于工匠制作,对大自然和神秘的天空兴趣盎然,可能是郭守敬与生俱来的天赋。

少年郭守敬在邢台紫金山上用竹子制作的这台浑仪,历经岁月的沧桑,嬗变成了现在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简仪”。

南北两个紫金山,跨越时光的隧道和万水千山的阻隔,神灵一般惊奇地挽手同贺,伸出大拇指为郭守敬点赞。将郭守敬培养成长起来并孕育了他“太空梦”的紫金山,与把他推至辉煌和永恒的紫金山,都是祖国的大天大地给予他最为珍贵的地理坐标,让他在山川和苍穹里永垂不朽。

记不清是第几次到郭守敬“求学”的紫金山上采风了,这次特意住了下来。

夜晚,伴着萧瑟的秋风,沿盘山的台阶拾级而上,在一处据说是“郭守敬观天处”的岩石旁停下。四周很静谧,有风在林间窸窸窣窣,黛黑色起伏蜿蜒的山峰,只是将不规则的轮廓,剪影般贴在群星璀璨的天幕上。今晚没有月亮,星星格外密集和明亮而且热闹。耳畔,一首熟悉的儿歌旋律不由荡然而起:“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据说,天上有上千亿颗星星,我们用肉眼能看见的,也不过是几千颗,而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则有十多亿颗。当年,还是少年的郭守敬,很可能就是在这里仰望苍穹,在茫茫宇宙中遥望不计其数的星星,“我欲因之梦寥廓”,然后才有了无限的可能……

在一个阴霾凝重的午后,我再一次走进与我居住地仅一街之隔,位于河北邢台市信都区西北部的达活泉公园。

公园里,坐落着一处占地五千平方米的“郭守敬纪念馆”。

在馆前的小广场前方,模仿当年郭守敬建造起来的“观星台”的对面,有一尊巨大的郭守敬铜像,创作于1985年,由雕塑艺术大师傅天仇设计。郭守敬铜像造型清瘦、干练、儒雅、洒脱,双目炯炯有神,似乎蕴藏着看透这个世界万物的无穷的智慧;坚硬且微翘的胡须,象征着他坚强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充满动感的一袭长衫飘扬着,是再现他跋山涉水的风尘仆仆;手中持有的四卷图纸,分别代表他科技伟业的四个方面,即天文、水利、数学和仪器仪表制造;天文卷上四个圆点,则是星座的象征。

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邢台市第一次隆重纪念郭守敬诞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来到这里。我们被通知到公园大门口参加盛会,还带了个小马扎坐在人山人海的与会者中间。似乎自那时起,邢台市政府才大张旗鼓宣传郭守敬并为他建造纪念馆,而之前的七百年里,他在故乡几乎是被遗忘的。

而今,邢台除了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郭守敬纪念馆”和雕像之外,还有观星台,馆内设四个展厅、天文观测台、青少年科普活动室等设施和景点,陈列有《郭守敬生平业绩展览》,展品三百余件,还复制有郭守敬当年创制或使用过的简仪、浑仪、赤道式日晷等大型仪器。这里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郭守敬大街”“郭守敬小学”。

当然,郭守敬的伟大和不朽,不单单是属于邢台的,也是河北的,全国的,甚至世界的。

北京也有“郭守敬纪念馆”和三米多高近三吨重的郭守敬铜像,上海亦有“郭守敬路”,河南登封市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郭守敬观星台”。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有一架2.16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名曰“郭守敬望远镜”。1962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两枚郭守敬纪念邮票;1970年,国际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

郭守敬诞生于公元1231年南宋末期的邢州邢台县(今邢台市信都区)皇寺镇郭村,在金国南侵、金宋对峙、蒙古人灭金伐宋的纷争战乱中成长,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成为元代统治集团最顶尖的“科学家”。他那多學科、跨领域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后入仕从政,自主抓全国水利及至天文历法始,历任提举诸路河渠、副河渠使、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同知太史院事、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他大兴水利,沿黄河溯源,赴西夏治水,在大都开凿通惠河,完成京杭运河最后贯通。他主持了元朝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史称“四海测验”。

除编制了我国古代最精良的一部历法《授时历》外,郭守敬还先后撰写了《推步》《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等天文学著作凡十四种,共一百零五卷……

而在没有《授时历》之前,中国的历法非常混乱。无论是蒙古人使用的金朝历法,还是中原人用的历法,都由于误差太大而不能正确指示节气。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两套历法同时使用,对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困扰。作为统治者的忽必烈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起初起名叫太史局,后来称作太史院。

负责筹建太史院的,是郭守敬在邢州紫金山的老同学王恂。

太史令王恂深知郭守敬精通天文、历法,经报请忽必烈批准,将郭守敬从水利部门调到了太史院,开始了为期数十年的修订历法工作。

一开始,从开封运来了一架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但已经陈旧不堪了,根本得不到可靠的数据。于是,郭守敬就上奏忽必烈:“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于是,在元朝初年(公元1279年)春天,元大都司天台动工兴建,地址选择在大都的东墙下,也就是现在北京建国门附近。同时,还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十四个监候官,分赴全国各地,测验站二十七处,择点而布,都由郭守敬负责调遣,“四海测验”全面启动。从而使得元朝在观察天象的范围达到了古人从未波及的广度和力度——东极高丽(今朝鲜),西至滇池(今云南),南逾硃崖(今海南),北尽铁勒(今黑海一带),而且精确度极高,“余分纤微皆有可考”。从此,八十年间里,元朝一代的司天官都遵用郭守敬发明的天象观测仪器,均未发生过误差。

在“四海测验”时,郭守敬亲自登陆的南海测点为今天的黄岩岛及附近诸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当时的测量结果,在《元史·天文志·四海测验》中都有详细记载,并称这一举动“是亦古人之所未及为者也”。

与此同时,郭守敬还发明、改造了诸多天文仪器。比如,他发现宋朝皇祐中汴京所造的司天浑仪和大都的天度不相符,两地测量南北二极相差约有四度;刻画的表石,也因为年代久远被侵蚀得不正确了。他仔细考订失误而更正重制,并着手创制新的仪器:仰仪便于观察天象;改良圭表成高表又创作景符,以便测得清晰的日影长度;作窥几以观察月景等等。

这些精良而实用的天文仪器,被史书称为:“臻于精妙,卓见绝识。”说郭守敬“天赋异禀、巧思绝人”。

郭守敬颠簸跋涉数千里,在天南地北的多个重要观测点,亲自“观天”获取第一手资料,并把各地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院。然后根据各地观测点报来的大量数据,汇总后进行了两年多时间的运算,才编出了这部新的历法《授时历》。

郭守敬的天文历法成就斐然,而他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方面的贡献,一点儿也不比大禹和李冰父子差。

郭守敬是从都水监并入工部后任工部郎中(相当于副部长),由于“历法工作”的迫切需要,才调到太史院给太史令王恂当副手的,此时,他已经四十八岁了。在此之前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从事水利工作,并因政绩突出晋升至“水利部副部长”。

显而易见,郭守敬是先“治水”有功,才委以重任去“理天”的,而且一不小心,就誉满全球。按俗话说,这人太牛了,干啥啥行,在哪儿都发光。

郭守敬被“皇上”赏识,或者说进入仕途,是三十一岁那年。

这年的秋天,郭守敬在紫金书院的另一个同学张文谦引荐下,风尘仆仆从中原来到开平府(也称元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来觐见即位才两年的忽必烈。此时,张文谦在老师刘秉忠的举荐下,已经升为中书左丞。忽必烈统一北方后急于发展农业生产,为大兵南下全面统治中原做准备,令张文谦为他推举各方面的汉人人才,于是,张文谦就把才华出众、深谙水利和天文的郭守敬推荐了出来。

站在忽必烈面前,郭守敬不卑不亢,從容地娓娓道出了“全面振兴”的“水利六事”,其中第一事,是关于大都漕运的,建议引玉泉水入运河以改造金朝留下来的通州到大都的旧运河……

忽必烈对郭守敬修葺整饬旧运河的建议兴趣盎然,就问,郭公为何将此事列为第一要事呢?

郭守敬稍作沉吟道,这里偏离中原,路途遥遥,多有不便,不利政事。难道,陛下不打算迁都吗?

忽必烈笑笑说,郭公有什么建议呢?

郭守敬答对,从前的辽国和金国,都曾在中都建城,那里是南北的交接处,地理居中,但碍于水源不足,没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如果把水的问题解决了,在这里设置都城,是最好的选择。这几年,我一直在那一带考察,在下认为,从通州把运河引入城内,不但能解决全城的用水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把南方丰富的物资运进去。所以,我才首当其冲建议打通通州至城中的这条水路,并把通州以南的河道取直。水是城市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命脉,立国必须兴修水利,治国必须先治水。

忽必烈闻后大悦,当场对在场的官员们说:“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意思是说,担任职务能办成事的人,才不是摆个样子吃闲饭的人,还可解释为,你们要是都像郭守敬那样,俸禄也算没有白领。

当即任命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之职,相当于现今水利部负责管理、整修全国河道的官员,从此步入政界。

事后,忽必烈高兴地对张文谦说,你举荐的这个郭守敬,果然是个奇才,他居然预测都城会迁移燕京,提前在那里做了水利考察,了不起……

一年后,郭守敬因治水有功,升至副河渠使。两年后,又升郭守敬为都水少监,让他在燕京领衔水系设计并展开建设。

当时,北京还是唐宋以来所称的幽州或者燕京,是五年以后,忽必烈放弃蒙古“大汗”年号改称“大元”,从近四百公里外的北方开平搬迁到这里来,从此才称为“元大都”。这是中国历史上大王朝首次在这里正式建都,也是如今北京城的基础,其后明朝的朱棣,在这个轮廓上扩大了建筑规模。

因此说,郭守敬为北京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元大都,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

元大都的筑造,在中国的都城建造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忽必烈召见郭守敬整整十年后,北京正式成为元大都。元代设北京为元大都的第二十个年头,郭守敬在完成全城水系工程之后,终于开始实施他“面陈”忽必烈时所述的“水利第一要事”:开凿通州至北京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今天北京城著名的通惠河。郭守敬,是打通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的设计师和开创者。

如今,通惠河沿岸,尚有多处纪念郭守敬功德的建筑物,比如:坐落在二十四闸之一的平津闸(又名高碑店闸)旁的郭守敬雕像;位于什刹海西北小岛上汇通祠内的郭守敬纪念馆等等。

郭守敬有没有后代?史书记载是“后世不可考”。

直到2006年,才有山东省沂南县杨坡镇左泉村村民郭乃智,凭借祖坟地里发现的一块石碑,考据该村的一千七百多口人,极有可能是郭守敬的直系后裔。因为,祖碑上记载着石碑立于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五日,正中有“始祖郭守敬”五个大字,内文中有“守敬、守京祖于元末明初自北京椿树胡同迁此……”字样。

天空有细雨落下,往远处看,茫茫然一派浑浊不清,光秃秃的枝条很有力量地随风摇曳。

郭守敬铜像上布满了湿漉漉的水印。他长服的下摆似随风飘起,好像他永远在途中栉风沐雨地行走,他消瘦的脸颊饱经风霜,高耸的鼻梁透露着坚毅,双眸平静地目视前方,仿佛是要洞穿这个世界的所有秘密,还有那些灾难和不幸……

现在看来,郭守敬遇到了一个好领袖和一个特别好的“知识分子政策”,才成就了他的辉煌,他才能够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忽必烈喜欢、器重、推崇、支持郭守敬这个实在,又能干事会干事的青年才俊,才使他的智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当时朝廷规定所有到七十岁的官员一律退休,只有郭守敬不许离岗,一直工作到逝世。

现在,郭守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是我们的荣耀,是我们的榜样。但是,我还是感到有一些遗憾,遗憾这一切来得有点迟了。现在,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够具有郭守敬那種追求知识和学问的精神,我们对科学对科学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我们需要的,只是郭守敬一个名字,还是郭守敬遗留下来的人文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今天,我们在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站在我们眼前的郭守敬,他的人生轨迹,他的坚强意志,他的奋斗历程,他的丰功伟绩,不恰恰就是再现这一理念的先驱吗……

仰望着郭守敬雕像,我默默道:郭守敬永远不老,他的精神光芒万丈。

这时,脑海里,那首《你是最亮那颗星》的歌声悠扬荡起。这首歌,就是唱给天上那颗“郭守敬星”听的。

(贾兴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欲草》《黄土青天》《红妹蓝妹》《县长门》《庄园秘史》《啊,父老乡亲》《风中的旗帜》,散文随笔集《村庄里的事物》《乡村,颠覆的记忆》《万物的表情》《周恩来与邢台大地震》等。)

(0)

相关推荐

  • 历史治水名人——郭守敬

    简介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市信都区)人,历任都水少监.都水监.太史令.知太史院事等职.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治水名 ...

  • 古籍名著《授时历》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授时历>是中国元代历法著作.王恂.郭守敬等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完成初稿及以其法推算的次年历书,得元世祖赐名.颁行.历经本文完稿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         王 ...

  • 元朝历史人物——郭守敬( 元代天文学家,水利专家)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中国公元十三世纪天文学家,创制和改进了简仪.圭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在中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qu ...

  • (2)郭守敬:将毕生献给星空大地的古代科学家

    郭守敬:授时算学业,运水行天功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对科学家是极为不重视的,不说是古代,即使是在现代,同那些小鲜肉们的名声相比也相去甚远,没见哪个科学家会被一堆保安手挽手地围着踱步的. 为写郭守敬 ...

  • 《大运河纪事》之漂来的北京城(上)

    2021年10月17日,秋高气爽 <大运河纪事>线下活动"暴走什刹海,探秘漂来的北京城"如期举行啦, 由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世强(小强), 带领大家用一个上午的时 ...

  • 《授时历》被忽必烈赐名,它的作者郭守敬干了哪些利国利民的事?

    作者:陈二虎 一.天下奇才郭守敬 在大元忽必烈时期,出了一个天下奇才,巧思引水办水利,精研天术,创制了观察天象的仪器,编出精准的新历,被忽必烈赐名<授时历>,是中世纪世界上著名天文学专家, ...

  •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什么书

    授时历 郭守敬(1231-1316),字若石.邢台县,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新都 区).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1].早年在刘炳忠. 张文谦手下读书.他是一个官员,赵文观学士,被称为&q ...

  • 今日谷雨:看郭守敬如何精准测定二十四节气

    谷雨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降雨量明显增加,适宜谷类作物生长.二十四节气能精准反应自然节气变化,与我国古代科学家郭守敬密不可分. 生活背景 生于13世纪的郭守敬(12 ...

  • 郭守敬:打通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

    元朝定都大都后,主要通过从南方调运粮食.各种手工业品以及各地特产等来保障物资供应,大运河成为元代运送物资的重要渠道.为此,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山东修凿了由济宁到东平的济州河,以及由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使 ...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在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中筛选出209颗O型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在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中筛选出209颗O型星,其中135颗是最新发现的.这是迄今为止利用单一光谱数据库,一次性新发现银河系O型星数量最多的研究工作.在 ...

  • 治水观星郭守敬

    治水观星郭守敬 提起郭守敬,并不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登封一高实习的时候,就到过登封告城,去观看由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元代主持建造的观星台.这是第一次了解郭守敬,一个会观测星象的科学家.现在登封观星台已经 ...

  • 唐渠春柳:没有郭守敬,银川哪里会有此等美景出现,更不要说申遗

    一渠倾半城,秀水泽银川. -桂临塞上 银川春天的美,一半在唐徕渠. 唐徕渠以前属于银川城西外的一条灌溉渠,现在已经被纳入大银川的怀里,成为金凤区和兴庆区的界渠.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从北京路的 ...

  • 郭守敬

    目录 勤奋少年 修水利显身手 巧制天文仪器 开凿水道 郭守敬--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汉 ...

  • [首藏作品](6055)郭守敬:打通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

    郭守敬:打通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大师往事◎陈 静元朝定都大都后,主要通过从南方调运粮食.各种手工业品以及各地特产等来保障物资供应,大运河成为元代运送物资的重要渠道.为此,元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