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居家读书的好处

在校读书有在校读书的好处,居家读书有居家读书的好处。

就像疫情期间,很多人开始了一种以前没有的长期居家读书。有的人习惯不了,大好光阴就此浪费;有的人利用居家读书的特殊经历,把心静下来,不受那些所谓“正能量”的影响,反而有了从未有过的收获,就此改变人生。

在这儿,不妨谈谈大学者饶宗颐居家读书的经历,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饶宗颐居家读书,跟他父亲绕锷很有关系。饶锷出生豪富之家,却酷爱读书,也酷爱藏书,百方搜购,使家藏典籍达十万余卷,并建“天啸楼”以藏书,如此读书就更方面了,常常“发楼上藏书而耽玩之”,“尽日夜哦诵”,并加以整理。饶宗颐幼时便被父亲抱到藏书楼上,被浓郁的书香所熏染,更承继了父亲的读书嗜书之好。

饶宗颐上小学时很有自己的主见。他意识到在当时的学校里是学不到多少知识的,所以经常不去学校,而是在天啸楼里读自己喜爱的图书。饶锷支持儿子的做法,在他看来,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家里也是读书的地方,如果在家里读的书更好,孩子也愿意在家,又何必非得去学校。因此,饶宗颐只将小学当“副业”。

“我这个人很孤独,我自己知道我自己。因为我自己就有我自己的天地。一早就这样子了。这是我的个性,我不感觉孤独,很奇怪。我认为没有孤独不能做学问。我也有上小学,小学毕业的,但小学时候我不管,我自己在家里念书的。我认为那是一个普通的学校,社会学校。觉得他们很肤浅的,我要自己找我自己的,我要令我自己有个天地。”这便是饶宗颐对为什么要在家中念书的解释。

他还说起过居家读书的好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因此,中国书的基本种类,我老早就了解了。对历史更是早就烂熟于胸。我早年念《史记》,背《史记》,有好几篇我今天还能背出来,像《秦始皇本纪》那么长,我当年也是背的。《资治通鉴》,因为年龄太小还看不懂,我就看《纲鉴》。整个中国历史的编年,我都能够知道,先后不会搞乱,这个史学基础,我很早就打实了。”

有人曾问饶宗颐,为什么他能对经学、佛学、道学、诗词、文史、考古、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目录学等都能深入研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兴趣和那么大的精力?得益于什么?

饶宗颐回答:得益于从小便在文化空气中自由“薰蒸”。“我的求知欲征服了我整个人,吞没了我自己。我觉得做学问是一种乐趣。我研究很多很多问题,我学会一种又一种文字。为了寻找一件事的根源,我一定要找到原来说的那句话。”

绕锷像

对于饶宗颐浓厚的读书兴趣,饶锷很是欣慰,他所做的就是因势利导。

一方面让儿子在书海中尽情遨游,随心所欲地阅读;

另一方面,给儿子请了一些书画等方面的家庭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儿子参与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让儿子学中做,做中学。

诚如饶宗颐所说:“我的父亲写过一本书,是《佛国记疏证》,因为我父亲也通佛学,那时我帮他抄呀或者搞什么,周围很多东西,我的方法也是从我父亲来的。我现在还能背《佛国记》前面那几句话。开头就是:'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这种方式,便是父子共同做一种事业了。

饶锷还以独特的方式鼓励儿子。例如,当家中修建“莼园”时,饶锷让14岁的饶宗颐为自家园林写一对联。饶宗颐于是书写:“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疎”,横批为“画中游”。饶锷看后很满意,特地将儿子的书法作品刻在园门上。直到现在,饶宗颐故居仍留有这一遗迹。这样的做法,无疑激励了饶宗颐的好学向上之心。

饶锷长期埋首读书,身体不是很好,有时不免力不从心,所以很注意儿子的身体,让儿子从小培养起很好的作息和养生习惯,教育他从小便能自律。

《文学与神明》中,饶宗颐说:“我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很珍重。做学问时,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会停止。吃东西也一样,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我自十四岁起,学习因是子静坐法。早上沐浴、静坐,然后散步;晚上九时,必宽衣就寝。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不好怎么行万里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

看来,居家学习与行万里路也能达到很好的和谐。饶宗颐出生于1917年,去世于2018年,无疾而终,享年101岁。这样的身体,自然也与长期的居家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