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后勤资产可视化为什么这么难?(上)

【导读】本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美军联合后勤资产可视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无论是复杂程度还是供应数量规模,美军后勤都大大超过任何民间企业(如沃尔玛)。伊拉克战争实践的经验教训表明,战争后勤供应链管理最困难的问题,并不是在物资的采购、接收、储存、运输及分发等实体领域过程中,而在于与供应链相关信息的获取、管理、共享过程。在试验中,后勤可视化主要面临的困难:一是后勤信息的非标准化问题,二是物资的“在途可视性”(ITV)能力。针对这些困难,作者谈及了很多具体的方面,比如:国防部内部机构、军种,对各类部队单位的标识也混乱不堪;军事和民事机构间数据交互和标准化的问题十分复杂;陆军、空军、海军和陆战队都有各自专属、排他性的物资信息处理系统;不同的终端供应个体、采办实体、供应体系、运输部门、融资渠道等,在整个供应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完全不同,且各类信息在采集、处理和分发过程中所涉及的数量级极为惊人等等。各国在后勤可视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各不相同,但美军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解决的办法也很有借鉴意义。
根据国防部对未来战场后勤能力的规划,实现在联合部队一级的资产可视性(AV),将显著地降低补给成本,对战场作战行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过去几年里,联合后勤界已向此方向迈出坚定的步伐,但距完成实现此目标我们仍相距甚远。对此,本文将围绕资产可视性的复杂性展开探讨,并为如此提高可视性能力提供对策建议。
“联合资产可视性”,这一术语,通常用于指消耗性(如油料、食品等)和非消耗性(装备及其耐用零配件)等补给保障物资,从需求提交、定购、在途运输、储存,直到最后分发到前沿需求者手中的全过程,接受监控和管理的能力。可以想象,在此过程中,需求补给物资将在不同机构和人员间流转、交接。同时,资产可视性并不仅仅指实现可视性管控的软件系统,它也包括大量硬件。此外,尽管在国防部的定义和规范中,资产可视性也包括对各类部队及人员的跟踪,但本文仅聚焦于补给品物资相关的可视性内容。

一、实现资产可视性

作为各级作战指挥机构参谋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级后勤组织及人员,无疑对随时掌控各类补给物资的状态是非常关切的。然而,由于技术条件和人员所限,对于战场上所需的大量各类物资,传统上后勤人员根本无法随时、准确地掌握各类补给品的状态,尤其是越往高级指挥机构延伸,其后勤部队和人员,越难以精确掌握各类需求和物资状态。因此,在战争中表现出后勤保障上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美军这样的全球性力量而言,实现资产可视性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广义意义上看,资产可视性涉及的内容,涵盖整个国防部及武装力量的全球供应链(甚至当前最成功的全球零售商沃尔玛,无论其复杂程度还是供应数量规模,与美国军方的供应链相比都显得渺小)、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遍布全球的电磁网络通信空间,以及流转在各类网络上的大量繁杂后勤数据。因此,要实现联合资产可视性,其框架设计必须要从“美国国际物流协会”(SOLE)的角度着眼,它应包括:
  • 涉及到的采办、供应、运输和金融界;

  • 涉及到的主要军方后勤部门和机构,包括运输司令部、国防信息系统局、国防后勤局(DLA)、陆军器材司令部(AMC)、空军器材司令部(AFMC)、海军补给系统司令部(NSSC)、陆战队器材司令部(MCMC),美国联邦总务管理局,陆军和空军联合服务公司(AAFES)和海军交流服务机构;

  • 三军作战部队层级的后勤部门。

事实上,联合资产可视化议题的提出,可以说适逢其时,特别是在“伊拉克自由行动”(OIF)和“持久自由行动”(OEF)期间,美军联合部队对资产可视化能力进行了尝试,其两次战场的行动后报告也反映了对于未来预实现的联合资产可视化目标,仍存在着的大量问题。
战争期间,参战三军在联合资产可视性方面遭遇的最大问题便是后勤信息的非标准化问题。也正是在此期间,国防部推进三军的后勤信息标准化,以提高业务系统的互操作性,并在战区支援部队司令部(TSCC)框架下,尝试提升各军种后勤部队及其他涉及后勤计划及执行实体的通信和业务信息系统兼容性。通过对联合战区后勤业务及数据的标准化,以及跨军种联合后勤能力,以消除传统上各军种纵向保障“烟囱”。由于后勤保障涉及面极广,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供应链的全流程过程,包括物资定购、运输、仓储、配送、分发等全过程。联合物资供应和管理体系中,通用保障物资,比如粮水、燃料和弹药等品种的联合保障,率先得以试验展开。
联合资产可视性的另一个难点,在于物资的“在途可视性”(ITV)能力,它旨在实现对物资运输过程中的全程监控与管理,使各级后勤部门及人员能随时掌握、了解所需补给的运输及位置状态。但在两次战争中,在途可视性很大程度上仍难以实现。因此,战争中经常出现某支前沿部队所需的特定种类和数量的补给物资,在运输配送途中出现错配和漏配,导致交付延期甚至丢失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作战行动。例如,2005年2月10日军方公发的《主要作战行动(MCO)中的发现:联合战区后勤(JTL)》和《伊拉克自由行动联合教训汲取一缆子措施》等文件,对此都有所体现。
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各级部队后勤体系出现了大量混乱情况,比如,同一部队前后提供不一样的后勤需求信息,联合后勤体系在处理各军种后勤需求时出现的混乱与错误,等等,都使得预想的后勤一体化、高可视性遭遇困难。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相关系统数量有限、糟糕的后勤信息采集汇总、并不可靠的通信链路、无法访问的数据及系统,所有这些使本应联合处理的信息难以融合,在整个战区范围内,资产可视性只是一个个“孤岛”,并未真正联合起来。例如,战争期间,陆军的“标准陆军零售保障系统/标准陆军维护系统”(SARSS/SAMS)、陆战队的“资产跟踪后勤和保障系统/支援活动标准保障系统”(ATLAS/SASSY)等军种后勤作业系统,多次出现崩溃。也许,战争期间,各军种最常使用的资产跟踪和可视性工作还是Excel表格和电邮。对此,2004年3月联合参谋部发布的多个关于战争期间后勤系统的评估报告,也都有所体现。

二、资产可视性的关键问题

这些经验教训表明,战争后勤供应链管理最困难的问题,并不是物资的采购、接收、储存、运输及分发等发现在实体领域中的过程,而在于与供应链相关信息的获取、管理、共享过程。现实中,补给物资相关信息的准确、适时流转,确比其本身的实体移动要复杂得多,因此要理解联合资产可视性的困难和复杂度,关键在于理解以下几类问题。
  • 我们需要关于特定物资项目的何种信息?

  • 用于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元素是标准化的吗?

  • 我们需要从何种获得取这些信息,获取的频次如何?

  • 获得这些信息由谁来负责?

  • 我们如何及时、反复地获取这些信息?

  • 后勤自动化信息系统正常运行需要什么(信息要素)?

  • 需要共享的信息怎能实现电子化的共享?

在理想化状态下,任何国防部授权的组织或个人,都能通过个人计算机访问军用互联网络,并获取关于特定项目的所有相关信息。军种后勤部门的大宗物资采购人员也能很容易地查阅与物资保障相关的信息(DDform 250),而负责物资运输的协调机构及人员也可在联邦政府联运货单(1103标准报表)上发现相关信息,至于在物资中央接收点的普通工作人员也可在军事运输标签(DDform 1387)上检阅到相关信息。
通常,处于储存状态的物资,后勤人员会较容易地获取其储备信息;而在途运输的物资,只要其抵达或离开中途转载点,或经过预定设定的信息收集点,后勤人员也能获取其位置信息。这里所说的“转载点”,是指物资在运输途中更换运输工具或重新组合、配置的集散点,比如,多种物资最初从仓库出发时是以合装的形式用集装箱运输,到达特定集散点后,进行分拣归类,继续下段行程的输送;或者物资在经海运输送到卸载港后,进一步经陆路运输至下一个集散点,这样的集散点便称为“转载点”。一批物资通常会经过数以百计的各类转载点,从不同的营地经过不同铁路编组站、机场、海港,运往各类物资集散点、战区分发配送中心、集装箱处理中心,并经过各类补给保障活动,最终运往战场终端。可以想象,这些转载点既可能涉及军方机构和工具,也可能涉及民事运输承包商;既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外国或中立地区;既可能在发达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地区,也可能在条件恶劣之地。其整个运输过程中也受到不同战略级后勤保障组织的管控,比如运输司令部、国防后勤局、联邦总务管理局等,它们既可能在整个国防运输体系之内运行,也可能在其之外运行。
由于以往缺乏相应资质实施资产可视性的人员,因此大量物资在运输、储备过程中,由各类人员完成相关信息采集上传工作,他们可能是陆军士兵、陆战队士兵、海军水兵、空军士兵甚至民事人员,其专业职能也繁杂多样,只经过短暂训练就在各类物资仓库、集散点和检查点进行收集,可想而知其对物资可视性的实现基本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而且,在伊拉克战争中,很多临时负责后勤物资信息采取的人员,根据其所属部门、机构的不同,所使用的信息收集系统软、硬件也各不相同。例如,国防后勤局(DLA)工作的人员采用的是直接支援系统(DSS)或业务系统现代化项目(BSM)系统,而为陆军器材司令部(AMC)服务的人员则使用由SAP国际公司开发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至于空军管理的机场,由于经常也作为大宗运补物资的集散点,其物资管理人员则使用着(远程)全球空运执行系统(GATES);军事海军司令部(MSC)或军事地面部署和配给司令部(MSDDC)在装/卸载港对物资的管控则使用全球港口系统或一体化登记系统。从军种角度看,陆军部队在处理物资信息收集时,多采用单位级后勤系统,比如标准陆军零散供应系统(SARSS)和标准陆军弹药系统(SAAS)。这些形形色色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标准化的数据共享能力,比如作为联合作战计划和执行系统(JOPES)、全球运输网络(GTN)、国防自动化处理系统(DAAS),以及可应用资产可视性的全球战斗支援系统(GCSS)的输入端。

三、资产可视性技术

与资产可视性相关的信息,可通过人工读取物资的外包装上所附标签信息(比如随附的DDForm 1387表格或伴随的包装清单),再录入计算机完成采集。当然,这种方式费时耗力且易出错误。更方便的替代办法是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自动识别技术(AIT)进行自动扫描和录入,这类技术早已在全球军事和民事部门大规模应用,比如商品所附条形码、智能卡或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等。其中,电子数据交换和自动识别技术,在军事资产可视化方面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毕竟在进行一场战场中,所处理的海量后勤物资信息往往涉及数以十亿计的资金,需要利用这类快速识别扫描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的目的在于标准化电子传输的后勤数据要素,而自动识别技术(AIT)则旨在实质性地减少数据扫描、录入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进而减少误码率。国防部需要采用的是一种快捷、合适且准确的物资信息采集手段,毕竟其每年从国际和国内承包商采购无数的补给品和各类后勤服务(比如仓储、运输、本着和分发)。同时,为了标准化后勤物资信息数据,为规范、标准化各类数据,军方还要与各类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OS)、EPC全球、美国国家标准化研究协会(ANSI)、联合国行政管理、商务与运输用电子资料交换(EDIFACT)标准,以及 GS1 US(以前为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等协调统一。
与国防部类似,上述这样繁杂的标准化组织也拥有崇高的目标,例如,EPC全球系统致力在全球统一的电子产品编码(EPC)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和射频识别技术形成一套“即时、自动和准确的产品识别体系”,用以为全球任何一个工业类别、任何一间公司的供应链及产品提供统一的识别信息。当然,目前的现实距离此宏观的目标仍很遥远。无源射频识别(PassiveRFID)技术则是该体系实现的初期目标,未来仍有大量数据标准化、软硬件互操作性方面的挑战有待克服。此外,射频识别技术的数据采集优势也必须与其实施成本和内在的可靠性综合考虑。正如信息在传输、处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被高度关注一样,在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系统供应链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典型计算机攻击,导致整个数据采集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拥有足够技术能力的敌人,可能借由该系统的开放性扰乱国防部后勤信息数据信息,导致物资供应链紊乱。
一旦完成后勤物资信息采集,它们必须被相应的计算机处理和储存。这对当今的硬件系统而言完全不成问题,此外,考虑到这类数据必须互联共享才能发挥实际意义,因此它们也必须流转、传输到网络上。当然,目前武装力量在实践中出现的很多资产可视性问题,源于使用大量非兼容的自动化信息系统所致。这些系统大多数都非常陈旧,或者仅经简单更新修改仍继续使用着,这也是导致数据难以兼容的重要原因。例如,很多系统的数据储存仍使用自上世纪50年代开发的80列穿孔卡片格式;而一些自动化信息系统仅被设计用于处理通过水陆运输方式的货物信息,另一些系统则仅用于空运信息。再例如,一些系统主要用于采集处理陆军物资信息,相应的,空军、海军和陆战队也有各自专属、排他性的物资信息处理系统。一些信息必须通过安全互联网协议路由器网络(SIPRNet)进行采集,而另一些则只能通过无分类但是敏感因特网协议路由器网络(NIPREet)采集。还有一些软件系统被设计专用于军事类物资,另一些系统则只供民事商业部门系统使用。
一旦后勤物资信息录入到软件或单台计算设备后,经一定处理必须被传输到上级计算机系统或局域网中接受进一步处理,直到它们进一步进入广域网,比如联合作战计划和执行系统(JOPES)、全球运输网络(GTN)、国防自动化处理系统(DAAS),以及可应用资产可视性的全球战斗支援系统(GCSS)等。在物流过程中,如果转载点所在地区电信基础设施良好,相关信息便可很便捷地通过网络传输到所需的位置,这时传输几乎是实时或近实时的,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实时的数据通信需要持续的电信链接。但如果转载点设于基础设计缺乏的地区,在此采集的信息的传输就很成问题,在此条件下建立互联链完成传输,接往往需借助带宽珍贵且限时的卫星通信系统,而且成本也较高昂。
与民事工业、商业界类似,国防部也广泛使用万维网(web)来运营其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当然,国防部并未拥有一套独立的、包容万象的后勤网络,因为与后勤相关的、高度兼容的广域信息网络并不存在。事实上在国防部范围内,运行着很多与后勤相关信息网络。除了联合作战计划和执行系统(JOPES,描述力量部署数据)、全球运输网络(GTN,描述运输数据)和国防自动化处理系统(DAAS,描述补给品数据)外,国防部还有其他几种战略级信息系统,每套这样的系统都拥有其自己的服务器、软件和应用系统。陆军战术体系,在涉及以下几类补给品(I类给养补给品,II类通用补给品,III类燃料和润滑油补给品,IV类建筑和障碍器材物资,VIII类医疗补给品,IX类修理零配件)时,广泛使用标准陆军零散供应系统(SARSS);而在处理V类弹药补给品时使用标准陆军弹药系统(SAAS)。较之而言,陆军器材司令部(AMC)及其系统的大量分队则使用一套由SAP国际公司开发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后勤现代化项目”;而国防部国防后勤局(DLA)则使用“业务系统现代化”项目系。与陆军类似,陆战队则使用“资产跟踪后勤和保障系统/支援活动标准保障系统”(ATLAS/SASSY)。
这些高层级、战略级的信息网络的运作,由无数的自动化信息系统所采集的数据支撑,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信息数据的不兼容,用于特定信息系统的特定数据,显著无法用于其他信息系统。由于数据元素的非标准化,后勤组织(尤其是战略级后勤机构)必须访问、使用不同信息系统,以获取其所需信息。即使有时,这些数据非常易得,但仍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训练人员使用不同系统。
要坦率地承认,这些大量繁杂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易用性并不强,很多情况下也无法实现必要的数据精确性。当前,很多这些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和广域的(链接多个部门或机构)系统,在国防部的规划下,正努力纳入各军种的全球战斗支援系统(GCSS)之中。这反过来,又将要求作战司令部(CC)和联合特种部队(JFC)层级的高级指挥机构与各军种全球战斗支援系统实现互相操作,而实现此目的的前提,在于作战司令部和联合特种部队必须要实现与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的链接与互操作。当然,在此过程中,与软件应用和电信系统相关的数据标准化和信息系统互操作能力,仍存在着大量、令人烦恼的问题,毕竟整个整合过程涉及如此多的后勤信息系统。(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2007年7~8月刊《军需官职业通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