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12)张居正的江湖地位

(112)张居正的江湖地位

万历皇帝上位时,只有10岁。
所以,帝国的座次,有两种排名。
第一种排名,是现实博弈排列出来的。
按这种结果,排名第一的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排名第二的是太后;排名第三的是司礼监冯保。
内阁首辅张居正排名第一,那是必须的。因为内阁首辅代表的是整个官僚集团,他们人多势众,又有天然的政治正确。没有皇帝的强势站台,任何人试图凌驾于他之上,都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从理论上,小皇帝年幼,太后作为小皇帝的第一监护人,她就是帝国的主人。但是,在大明帝国的体制下,就没有太后站在前台执政的空间,所以太后只能居于幕后。
问题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想取得权力的合法性,就必须得高举太后的大旗。因为当时的小皇帝只有10岁,当政敌反对张居正时,张居正肯定不能拿小皇帝来压人的。因为小皇帝就是一个10岁的小屁孩,他懂得个屁啊。你拿小皇帝压人,这不是扯淡吗?
遥想当年,闻丞相试图拿小皇帝压另一个大哥,那个大哥当时就怼了回去了,因为,小皇帝就是一个小屁孩,什么这是小皇帝的意思,你以为天下人都是傻子?
大明帝国的皇权高高在上,就算张居正这样玩,肯定也没人敢这样公然回怼张居正。问题是,小皇帝就是一个小屁孩啊。
在这种背景下,张居正就必须得高举太后的大旗了;太后是小皇帝的第一监护人,太后支持张居正全权负责帝国政务,大家能说什么呢?
从这层意义上,张居正与太后的博弈是微妙的。
第一、张居正必须得承认,太后排在第一位的事实。无论事实上,张居正排在第几位,他必须得承认太后排在第一位。否则,太后自然不会为他站台的。而太后不愿意给他站台,他再牛X,也会分分钟钟出局的,因为愿意与太后合作打翻他的大佬,多的去了。
第二、张居正必须得时刻证明,自己只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只要他敢试图经营自己的私人的力量,那太后就会出手了。关键是,太后一出手,千万别说张居正有多牛,就如,在大明帝国,面对皇帝的打击,谁也别说自己多牛X,多牛X也就是一盘菜。
这两点,双方能达成共识,一切就好说。
张居正与司礼监的关系,也是类似于此的。
司礼监拥有最终的审核权力。但是,他的权力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因为他是在皇帝的监督下行使使这种权力。现在,皇帝是10岁的小孩子,他再行使这种权力,可以吗?
张居正必须得承认,司礼监依然拥有这种权力。
否则,首先,司礼监冯保肯定会不高兴的。因为,谁的权力被剥夺,也不可能高兴啊。更主要的是,太后肯定也会不高兴的,因为,内阁首辅试图剥夺司礼监的这种权力,他是想干什么呢?如果没有司礼监的制约,张居正会不会试图架空皇权呢?千万不要说什么臣子的忠心,这种东西能靠得住,母猪也会上树了。
在这种背景下,张居正必须得承认,司礼监有审核、监督内阁工作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还有另一种排名。
在这个排名里,排名第一的是太后,排名第二的是司礼监冯保,排名第三的才是张居正。
因为,从理论上,太后是小皇帝的监护人,小皇帝年幼,太后自然排第一位了。
而司礼监呢?从理论上,内阁的任何决议,都需要司礼监审核确认,才拥有最终的法律效力;只要司礼监不同意,内阁的任何决议,都是废纸一张。
在这种背景下,内阁首辅自然只能排在第三位了。
虽然说,帝国的执政官,就是张居正;而且太后、司礼监都非常尊重张居正、支持张居正。但是,他们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张居正必须得承认接受,否则,张居正出局,也就是分分钟钟的事。
三大巨头达成这种微妙的默契。
皇权就可以继续高高在上了;而且这三大巨头,也可以高高在上了。
这种权力格局,大约维持了10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张居正大权在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10年之后,张居正死了;而且小皇帝也成年了。
然后呢,小皇帝就彻底否定了张居正。
虽然说,小皇帝彻底否定张居正之后,又过了50多年,李自成才进的北京城。
但是,基于英雄史观,人们还是倾向于认为,是因为张居正死了,关键是,万历皇帝还彻底否定了张居正,才导致了大明帝国的灭亡。
其实呢,历史从来不是某个人可以决定的。在明朝后期,没有张居正,会有李居正;没有李居正,会有王居正。
张居正执政期间,影响最大的事,就是在明帝国全面推行了一条鞭法。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张居正,一条鞭法,会在大明帝国全面推行吗?肯定会啊!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一条鞭法出现在哪一年?1530年(嘉靖9年))。
换而言之,张居正5岁时,明帝国就已开始推行一条鞭法了。
嘉靖九年(1530年),户部尚书梁材提出革除赋役制度弊病的方案,其原则........。第二年,御史傅汉臣把这种“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的方法,称之为“一条编法”。。”(摘自樊树志《万历传》)
而且这种赋役制度,在嘉靖、隆庆年间,就开始陆续在帝国许多地方开始推行;并且范围越来越广。
 “一条编(鞭)法,早在嘉靖时期已在部分地区出现。”“嘉靖十二年,宁国府、徽州府推行此法;嘉靖十六年,苏州府、松江府推行此法;嘉靖二十年,湖州府推行此法;嘉靖三十五年,江西推行此法;嘉靖四十二年,余姚、平湖推行此法。以后,逐步由南而北的蔓延开来。”(摘自樊树志《万历传》)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来,张居正的改革,无非是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以政府的意志,把相关的行为全面推广了。事实上,相关行为,既然一直存在于社会中,而且范围越来越广,本身证明,没有张居正代表这种趋势,也会有李居正、赵居正代表这种趋势的。
万历9年,也就是1581年时(一条鞭法出现50多年后),大明帝国决定将此法向全国推行,使一条编法成为全国统一的赋役制度。
其实,我们只要看到这种背景,就应该知道,相关的改革,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自然而然出现的新事物。有没有张居正,都会在社会上逐步发展起来;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全面推行的。
我无意就此否定张居正的历史地位,我只是说,如果我们总认为,历史是某个强人可以左右的,那无非是把历史当英雄传奇去看罢了。
历史常常把张居正的地位无限抬高,似乎只是为了证明,明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万历皇帝太差劲。因为,在相关的内容中,似乎总是说,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帝国如何如之何,而张居正一死,帝国遂无可救药的走下坡路了。
其实呢?在那种年代,没有张居正、会有李居正;没有李居正,会有王居正的。毕竟,历史的潮流,就不是某个人可以决定的。
比如,被后人吹得神乎其神的一条鞭法,只要我们看到它背景,就会知道,它绝不是某个人天才的发现;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有没有张居正,它也会渐渐在帝国全面推广的。
更主要的是,人们一说张居正的成就,就是国库的收入明显增多了。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所谓国库的收入明显增多了,它可以是一个忠臣的政绩,也可以是一个奸臣的罪证。因为,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是官员一心为公的结果;问题是,从消极的意义说,这就是官员横征暴敛的结果啊。
政府的国库收入明显增多,是怎么增多的?我们习惯看童话故事形式的历史,所以总喜欢用极具感情色彩的眼光看历史。
总而言之,如果是我们推崇的官员,他能让国库增加,自然是因为他一心为公的结果;如果是我们所厌恶的官员,他能让国库增加,自然是因为他横征暴敛的结果。
事实上,不论所谓的奸臣还是所谓的忠臣,他在让国库银两明显增多时,都可能包含着上述两种倾向。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司马光是如何怼王安石就可以知道了。
总而言之,在小农社会中,帝国一年的生产总值,根本不会有质的飞跃。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财富增加了,老百姓的财富就减少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一下张居正清查土地的结果,就更可以知道了。
“这就意味着,清丈后增加了1,828,542.73顷;比清丈前的原额(万历六年统计)5,182,155,01顷,增加了35.28%。”(摘自樊树志《万历传》)。
经过张居正的清查,帝国的纳税田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多出1.8亿亩,增多了35.2%。
简单的去看,这自然是张居正的功劳啊。
问题是,我们再看这种内容,“由于张居正好大喜功,各级官吏为了讨好万历帝和张居正,在清丈中多用小弓步丈量”(出自林金树的《万历帝》)。
如果顺着这种话去看,那问题可大的去了,因为,这是标准的横征暴敛啊!
而且林金树的《万历帝》中,还有这样的内容。
明末清初史学家,浙江海盐人谈迁,用他的亲身见闻告诉人们说:“江陵(张居正)严细,时俱迎合,各省丈田,务加额为功,吾邑用弓缩原额六寸,至今仍存之,想各省亦然。虽垦荒在内,而专于加额。未始无王成之伪也。” 不少地方,先后按新丈出的溢额(虚额)加征田赋。田有“虚额”,民必有“虚粮”,旧有的“虚粮”并除了,新的“虚粮”又跟着来了,受害包赔的还是无辜小民。所以张居正死后不久,“丈量之害”的言论就开始流行道路,说“丈田均粮,原系惠民,乃虚文塞责。”
如果从这方面看张居正清查出1.8亿亩田地,谁敢说这是张居正的功劳呢?
历史,如果我们只看一方面的说词,通常永远也无法看到它的真相。
关于张居正改革的是是非非,我想是很难简单说清楚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它肯定没有童话故事那样简单。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万历皇帝为什么要清算张居正
识字君东征网友,把我的三国长篇改编成了视频节目,已开始陆续上传到了西瓜视频。
https://www.ixigua.com/home/2198669005429151/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复制这个链接到互联网上观看,也可以在西瓜视频APP上搜索用户  识字君东征  观看。
目前已上传五个视频。希望大家会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