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灭亡?中国首任驻外使节之惨淡遭遇,一针见血说明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外交官,比如汉朝出使西域的张骞,牧羊的苏武,投笔从戎的班超,一人定一国的王玄策等等!但这一些只是广义上的外交官,当时叫“使节”,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第一外交官,或第一任驻外使节,是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此人叫郭嵩焘!

1875年,英国驻北京使馆翻译官马嘉理被杀。事件发生之后,英国人“如获至宝”,立马以武力相威胁,和大清签订了《烟台条约》,英国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边境“条约权利”!然而,英国人还不满足,得寸进尺,还要求大清派人到英国赔礼道歉!(看到英国这一要求,有没有唐朝时“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的感觉?可惜,大清成了别人戏弄侮辱的对象)
1875年,郭嵩焘成了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正式派往外国的外交官!当然,作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起初背负的却是不光彩的道歉赔礼使命!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大清上下官员,认为对英夷赔礼道歉非常屈辱,并不认为英国是文明国家,大家都劝他别去,这会让他遗臭万年!

郭嵩焘是湘军创立者之一,曾国藩的幕僚,强调经世致用,为人意志坚忍不拔,思想极为开明。两次鸦片战争,对郭嵩焘的影响很大,一直想看一看世界!所以,虽然使命不光彩,甚至可能遗臭万年,但郭嵩焘还是勇敢的就任!
到了英国之后,郭嵩焘不仅不顽固保守,反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国际礼仪,受到了英国人的一致欢迎。在对英国和本土的描述之中,也实事求是,描述了英国的文明!然而,这却让郭嵩焘陷入了危机,找出的理由非常奇葩!

第一,按照总理衙门的要求,郭嵩焘需要整理日常所见所闻,将之整理成册,发回国内参考!郭嵩焘将之整理成《使西纪程》,其中对英国的文明和富裕都进行了客观描述,比如描述英国人彬彬有礼,并非蛮夷,描述香港教育整齐严肃,比大清还好。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国内官员见之非常不满,甚至有人弹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称他为汉奸。于是,在内外压力之下,清政府下旨销毁《使西纪程》,将之列为禁书!
第二,《使西纪程》虽然掀起波澜,但并未让郭嵩焘被免职,来自副使刘锡鸿的反击才致命!1877年,刘锡鸿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即:穿洋人衣服,应该冻死也不能穿;见巴西国王竟然起立,不应该向小国国王致敬,有损国体;听音乐会时,多次拿起音乐单,仿效洋人所为!
不止如此,刘锡鸿还罗列了“十罪”,比如学外语、模仿洋人风俗等等鸡毛蒜皮之事。面对同事的攻击,郭嵩焘上书辩解,但皇帝回复却是“固执任性,所见殊属偏狭”!

后来,清政府准备将郭嵩焘查办治罪,好在李鸿章力保,郭嵩焘只能奏请因病消差,朝廷顺势将他免职,一撸到底,让他回家。在他回家的路上,甚至有人把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街道上!此后,由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接任!
对于郭嵩焘,英国人是如何评价的呢?英国人称赞他是“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说他请见英王,不卑不亢,进退合度,以致郭嵩焘卸任回国时,英、法两国政府均依依难舍。
当然,英法对郭嵩焘的态度或许有些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郭嵩焘的所作所为,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不至于让英法两国政府感到“奇葩”!

值得深思的是,从1840年到1877年,已经过去了37年。按理说,此前闭关锁国,不了解国际情况,还能找一大堆理由,但鸦片战争之后,国门已经被打开了,却依然如此奇葩,如此顽固,如此不解世界.......这就真说不过去了!从1980到2017年,我们思想有多大变化?
清朝为何灭亡?郭嵩焘的惨淡遭遇,就一针见血的说明了原因!清政府对郭嵩焘的态度,也折射出大清让人震惊的保守、顽固和愚昧,这样的一个王朝,不灭亡还真没有天理!世界都1877年了,清王朝的思想,却几乎还停留在中世纪,甚至可以说是倒退到了中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