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高俅,知恩图报大节无亏,学者:难怪奸臣传中没有高俅!

《水浒传》中,高俅、童贯、蔡京、杨戬(北宋宦官,非二郎神)四人并称为四大奸臣。其中,高俅的印象让人深刻,因为蹴鞠水平非常高,所以得以被皇帝赵佶宠幸,属于一个小人。

他儿子高衙内,觊觎林冲妻子美色,导致林冲被逼上梁山;在梁山好汉攻打方腊之后,高俅陷害所剩无几的好汉。总之,高俅是一个坏到骨子里的奸臣,应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在正史上的高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正史记载中的高俅,或许会颠覆大家的传统认知,没有对梁山下毒手,也一直知恩图报,不忘苏轼和刘仲武之恩。

古人写史,如果将一个人列传,往往要么官职太高,要么做了大事(好坏皆可)。以《水浒传》的描述来看,太尉高俅必然要进《宋史》中的“奸臣列传”,比如蔡京在宋史中的目录描述是《宋史﹒奸臣传﹒蔡京传》。

然而,奇怪的是,正史中关于高俅的记载却很少,宋史中更是没有给他列传,《大宋宣和遗事》也没有高俅的斑斑劣迹。显然,从这一角度来看,高俅应该算不上奸臣。反过来说,如果高俅真的恶贯满盈,元朝修的宋史不会包庇他,当时宋人的笔记文献也不会少了他。

当然,这一种正史不给列传,却也不能100%的证明高俅不是奸臣,但根据史书文献上的零星记载,却能看到高俅不奸,最多只是能力平庸而已。

关于高俅的发迹史,南宋王明清的《挥麈(zhu)后录》(所谓挥麈,就是鹿尾巴一类东西制作的拂尘,是魏晋时文人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中有介绍,《水浒传》中与之类似。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曾布)  ,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王诜,赵佶的姑夫)  。

原来,高俅相当于是苏轼的秘书,“草札颇工”,后来苏轼外调,就把高俅推荐给了曾布,但曾布又把高俅推荐给了王诜。一次,王诜让高俅送东西给“端王赵佶”,见到赵佶蹴鞠,顺便露了一手,和赵佶旗鼓相当,所谓英雄惜英雄,于是赵佶就将高俅收到身边。没想到,很快赵佶就成了皇帝,高俅就鸡犬升天。

从史书上看,高俅立过什么战功,并没有记载,但专家研究之后认为,高俅应该参加了这两场战役:1104年,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最终成功扑灭;1108年,童贯、刘仲武在西边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军。

因为宋朝文官提拔,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赵佶也无法让高俅快速升值,但武将系统却能做到这一点。刘仲武理解赵佶的想法,所以对高俅“镀金”,给予了方便之门,甚至让高俅因此而升为殿帅,《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刘仲武儿子)传”中记载:

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后来,高俅和刘仲武关系密切,甚至多次为刘仲武说话。因此,高俅应该就是在刘仲武军中镀金。有了这一段军中经历之后,《挥麈后录》说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于是,高俅步步高升,最后执掌80万禁军。

在高俅执掌禁军之前,高俅也没做太坏的事,至少正史上没有记载。至于做到军事主官之后,主要是两件事值得谴责:军政不修,和不思抵抗。

执掌禁军之后,高俅也只是恃宠营私,“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导致禁军“纪律废弛”、“军政不修”,以至于金兵来袭之时,禁军一哄而散。毫无疑问,这是高俅的罪责,但要说全是高俅之责,也未免过于苛刻,毕竟宋朝的制度决定了高俅不可能一手遮天,而且宋朝后期军备松弛,高俅所为是当时普遍现象,不是高俅一人这么做。

金兵南下侵宋之后,高俅、童贯、蔡攸等也和宋徽宗一路南逃,身为军事高官而不思抵抗。《靖康要录》中记载,由于高俅和童贯发生冲突,于是就回到了汴京。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因为宋徽宗和宋钦宗发生冲突,以至于高俅躲过一劫,没有被处死。

让人感慨的是,在做人上,高俅并不差,不仅帮助过刘仲武,而且对苏轼和苏氏也很好,史载高俅“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且蔡京对苏轼迫害时,高俅也没有落井下石,所以高俅也获得朝中一些人的好评。

总而言之,从零星的正史记载来看,高俅不算一个多么坏的人,或许用能力平庸来说更恰当,当时人说他是“大节无亏”,所以正史中才没有将他纳入“佞臣或奸臣传”中。显然,正史中的高俅,和《水浒传》中的高俅大不相同,颠覆了大家传统认识。

其实,因演义小说而被黑的历史名人有很多,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蒋干、《隋唐演义》中的苏定方、清朝《英烈传》中的朱元璋等。当然,高俅被《水浒传》黑,就冲他尸位素餐来说,也不算冤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