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 沈祖安:江南春雨忆先贤
——在纪念竺水招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沈祖安
这张真的,百分百是《杨乃武》,我看到戏单了。杨乃武没事帅成这样,不怪我一开始认成侯朝宗哈?【还画出了野眉毛!!!】
一
每到清明忆故人,这是中国人的好风俗,祭奠故人,缅怀先贤,是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在我们戏剧界,尤其在民俗民风比较讲究的戏曲领域中,更是颂扬前辈、激励后人的好传统。今天杭州越剧研究会在清明之前主办纪念前辈艺术家竺水招大姐的艺术研讨会,正是为了提倡这种好传统。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当前戏曲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开拓与艰难同时困惑着我们的严峻的时期,我们需要呼唤为艺术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为事业而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对我们在新世纪造就一批无私无畏的德艺双馨的新一代的生力军,为越剧的振兴和再创辉煌是非常必要的。我想,这大概是主办者杭州、南京、和上海、宁波有关团体协办这次研讨会的宗旨所在。
在这里,我作为越剧界的一个老朋友,特别要感谢杭州越剧研究会会长高爱娟同志。正是她的不辞辛劳,多方沟通,终于办成了这件事,包括这几年来,她两次把范派艺术研讨会及师生同台演唱会办得很精彩,又先后办好了纪念尹桂芳大姐的研讨会和演唱会,在越剧界——包括海内外越剧爱好者中间,产生了反响。这就是一种奉献精神。
二
今天,竺水招大姐的女儿竺小招同志和南京越剧界的领导也都赶来参加这次座谈会。小招同志不仅是竺派艺术的嫡传继承人,也是竺水招大姐艺德艺品的发扬者。我们戏曲界当前中青年中能够被称为艺术家的比较少,越剧界尤其不多,但是竺小招是其中一位。这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演员。在一个领域中被广大观众和前辈同行们普遍认可,是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实践中的实至名归。小招同志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有人也许因我今天对几位艺术家称“同志”感到新鲜。因为现在社会交往中,可能称同志比较少了,听起来有点“硬腔腔”。其实,戏曲界的“同志”相称,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信任。因为这是同心同德、志同道合的简称,较之那些“貌合神离”,“面和心不和”的同行嫉妒、“相轻”和“相倾”的陋习,我们称“同志”,正是同行相亲的意思。说到这里,我们更怀念竺水招大姐。她在芳华越剧团,和后来自建云华越剧团,直到她被迫害致死,她的人缘、戏缘和情缘,都是有口皆碑的。
竺水招大姐,热爱自己的越剧事业,在“WG”中她受尽了苦痛,不屈不挠,最后自己宝贵的生命来抗争。她也和上海的上官云珠、安徽的严凤英一样,最后燃烧自己的光芒,象一颗强烈的殒星,刺破了“四人帮”的漆黑夜空,象凤凰涅磐,她在烈火中永生!
三
竺水招大姐在越剧十姐妹中,不仅艺术上自成一家,在嗓音扮相,尤其是舞台上的丰采与气质,是首屈一指的。越剧老观众都称尹桂芳竺水招是“近六十年越剧界从扮相到台风是最美的一对。”我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尹桂芳大姐刚搬到淮海西路文艺大厦,因病不良于言,但是还没有失语。我陪她到9楼去拜访京昆大师俞振飞和李蔷华伉俪。俞先生说:“我在四十年代就看过您和竺水招的戏,真是一对璧人,天下无双!”蔷华大姐说:“无论形象和演唱,都是美的化身!”尹大姐笑着摇手,呐呐地说:“论扮相…做戏…云华都比我好!她是…..”她竖起大拇指说“气质好!”她说话期艾,但内心很激动,好容易吃力地说出四个字:“品德也好。”然后她回头对章力挥和我说:“要宣传的。我先和雪芬同志商量,再和南京越剧团研究。”我能感知尹大姐的那份经久而深沉的感情,这也是她们分开之后仍然坚持用两人名字取的“芳华越剧团”的缘故。
由于江浙沪三地没能及时协调好,材料不能汇集,在越剧界一直没有举行过一次较理想的艺术研讨会。尤其对竺水招大姐的艺德和艺品,对她和尹桂芳大姐之间终生不渝的姐妹亲情,特别是她带领一批演职员两次到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参加抗日文艺宣传,演出新编现代戏<借红灯>等事迹介绍不够。这是越剧界第一支直接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团体从事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受到潭启龙、何克西等纵队首长的褒奖。后来因为新四军奉命北撤,考虑到她病后体弱,既不能随军北撤,亦不便在四明山秘密转移,经上级指示,才动员她回上海养病。但是,她还是集资购买药品,支援敌后的革命游击队。
尤其是她在杭州演出期间,因为无力支援革命武装,通过有关人士的努力,以剧团演出为名,向当时国民党浙江保安司令竺鸣涛募筹了一笔钱。由于同姓同族的关系和附庸风雅,竺鸣涛答应了,条件是全团免费招待演出。这笔钱就成为竺水招支持革命武装抗日战争的经费。这一种热爱祖国和支援革命力量的可贵行动,是需要冒风险的。虽然在“WG”中为此横遭诬陷和迫害,但是竺水招大姐的这种堂堂正气、大义凛然的革命事迹是不可磨灭的。
这是1962年我随浙江昆剧团在南京演出时,江苏文联主席也是当时四明山游击纵队文化部负责人伊兵同志在座谈会上向我介绍的。我当时听到竺水招大姐说:“这是我终身遗憾,我应该自己设法过江去赶上部队的。”其实,这是她天真的想法,说明她向往革命的思绪是弥久弥坚和弥深的。
无独有偶,在十年之后,徐玉兰和王文娟两位大姐参加志愿军文工团也是一种壮举。这里从略了。
陈山同志也是当年在四明山的文化方面的领导干部,<借红灯>是他编写的,接待和安排竺水招和她的同伴们在根据地活动,也是陈山负责的。由竺水招的堂弟接送她出入浙东游击区,和后来她的堂兄竺方森随部队北撤到苏北,也是陈山安排的。他感慨地说:“你不能想象,在四明山打游击的不断转移中,像竺水招这样在大都市生活惯了的一代名优,突然来到深山冷坞,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夹击下,经历了多么艰难困苦的考验,也许今天的年轻人听起来会像天方夜谈。”确实,竺水招当年曾经历过的艰难,今天有几个人知道呢?
我们在今天缅怀我们浙江戏曲界的这位先贤,不禁产生这样的联想:如今有些年轻姑娘,虽然天赋和悟性都好,但是终究在现实生活的诱惑中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离开了她应该坚守也完全能有大发展的这方净土,靠着眼前的青春美貌,消失在芸芸众生之间,从一个艺术的开拓者变做别人的消遣的装饰品。
四
我对竺水招大姐的艺术,因缺乏研究而不敢信口奢谈。但是我从她1952年初演<水晶宫>到1956年修改为<柳毅传书>后上北京受到普遍赞誉的过程略知一二。这是她改小生后再次风靡剧坛的一部力作。这几年,我也曾经应南京越剧团之邀,答应为这部戏在文学本上继续努力,因多种原因没能继续。今天在这次研讨会上我突然萌发奇想:以这部戏的编演过程,写出竺水招大姐为艺术终身相许和守志不渝的心路历程,以充实我的<人物论集>中。
最后,以小诗一首,权作一瓣心香告慰于越剧先贤竺水招大姐:
风华绝代冠剡溪,
出水红莲不染泥;
越国名优谁得似?
写将竺字皆传奇!
——新千年首序壬午,春分后三日凌晨于
西子湖畔看山斋
嗯,一段就算在越剧史话上专门讲到四明山也不会提到她名字的故事。
首先要感谢高爱娟女士,就因为这次研讨会,我一直都很感激她的。真的没人想到她。
前面一小段儿录音是小招老师在那次研讨会上的发言,还有其他的,懒了,等我以后放出来。大概因为这次讲是“艺术研讨会”,和从前每每纪念竺就单为纪念不一样,因而她稿子里准备了相当多唱段,又说又唱的很忙,这是唯一一次纪念她妈妈她没哭得稀里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