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万寿宫:一个人的博物馆
数百年来,万寿宫一直是丰城人心目中的“圣地”。据清同治《丰城县志·寺观》载:“万寿宫,治西大井头,祀晋真人许逊(许真君),雍正十年知县刘象贤即蔡公讲堂改建”而成。又“书院”云:“蔡公讲学,在治西大街,为知县蔡毓华建,今改为万寿宫。”民国29年(1940),日军飞机炸毁正殿和后殿一部分。不久重新修复。“文化大革命”中,部分建筑遭受损坏。1983年按原貌复修前庭和正殿两部分,1984年正式成为丰城市博物馆所在地。
2013年10月,丰城市博物馆新馆(洪州窑博物馆)落成启用,万寿宫腾空弃置,一度关门大吉,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纷纷揣测它的去向。在经历三年多的闲置之后,万寿宫终于再次装修启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这一次,却与一个人的努力争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就是丰城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华青。
张华青,一个普通的水产学专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爱上了古玩收藏。怀着对洪州窑深厚的情感,张华青把目光集中在洪州窑青瓷的历代产品类型、丰城产汉代墓砖上面。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共收集各代洪州窑青瓷系列器物近千件、汉唐砖五千多块,跑遍了二十多个洪州窑遗址,发现了汉代墓砖烧制与洪州窑青瓷青釉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此基础上,张华青又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复原洪州窑青瓷的烧制技艺,再现一千多年前洪州窑青瓷的庐山真面目。他大量搜集各级考古部门对丰城洪州窑的考古发掘资料,日以继夜地研究,分析。洪州窑发展过程中,在制瓷工艺方面有很多的创新,如匣烧、化妆土、火照、玲珑瓷、覆烧等。张华青分析出这些创新与烧制过程中的紧密联系,对复烧更加有了底气。
张华青整理出大量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资料。但是,由于洪州窑停烧日久,许多技艺濒于失传,张华青迫切地渴望把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下来,使之流芳百世。为了不让这些技艺失传,他多方拜师学艺,专门请人制作了多只特殊电炉,在电烧的情况下模拟柴窑的烧造气氛。在自己的家里进行了上千次的试烧,还主动找到洪州窑碗泥岭制陶作坊,以及丰城烧制缸瓦的柴窑作坊,分析古龙窑的结构和烧造气氛,请他们代烧部分制品,与制陶师傅切磋交流,研究泥料、温度、釉等工艺的变化给制品带来的变化,进一步印证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五年多的潜心试验,终于研究出了洪州窑青瓷烧制的一系列技艺,复烧出和原洪州窑青瓷一模一样的作品,迅速受到古玩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并引起文博部门的高度关注。2016年,丰城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成功申报“非遗”项目,张华青正式成为首位丰城洪州窑青瓷代表性传承人。
初战告捷,张华青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有了更远大的目标。他认为,作为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的洪州窑,目前在社会的认知度并不高,洪州窑青瓷制品、烧制技艺、学术价值以及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洪州窑考古挖掘四十年来,洪州窑陶瓷器物大量散落民间,私下交易、仿制行为乱象从生,严重误导了市民对洪州窑的认识和理解,令他深为忧虑。他希望有一个官方认可的平台,能够系列地展示洪州窑的渊源、发展、鼎盛、没落的脉络,能够让人们认识真正的洪州窑陶瓷制品和烧制技艺,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自发保护洪州窑的意识,唤醒民众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情。
经过努力,张华青的愿望终于有了结果。在市文广新局和文博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一个新的保护计划正式形成。利用闲置的万寿宫作为展示平台,采取“官办民助”的方式,由文博部门免费提供场所和展示维护费用,在万寿宫开设“洪州窑专题展厅”,将张华青多年收藏和研究的成果系统地展示出来,从崭新角度来诠释洪州窑的前世今生,让广大市民零距离接触洪州窑。
2017年初,装修一新的万寿宫重新呈现在市民面前。为了让参观者能够清晰明了地了解洪州窑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布展形式上,张华青煞费苦心,足不出门,每天都在万寿宫里琢磨。经过近三个月的准备,并经过文博部门的审核验收,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丰城市博物馆洪州窑专题展厅正式对外开放。从开放之日起,每天都有市民前来参观,其中有一对住在陆家巷的九旬老人,隔三差五便要去万寿宫看看,在展品面前驻足观看,流连忘返。老人说:洪州窑是国宝,更是丰城人的骄傲,要让更多的人认识洪州窑,热爱洪州窑。
洪州窑专题展的开放,令张华青颇感欣慰。但欣慰之余,张华青也有压力。专题展厅的日常管理是不产生任何收入的,为了布展,张华青不仅自掏腰包,而且动员妻子帮忙打“下手”。由于张华青在洪州窑青瓷研究领域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交流请教,而这其中产生的接待费用,自然也是张华青自己承担。市文博部门考虑到张华青的压力,多次主动与其沟通,寻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鼓励支持“洪州窑专题展厅”继续办下去。
丰城市博物馆洪州窑展厅每天免费对外开放,张华青每天要按时去开门,接待,解说。为了展品安全,他每天住在万寿宫里,与这些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藏品为伴。喜欢一件事是一种幸福,去做一件事是一种快乐。但要长期坚持,并且不求回报,却是一种使命。正是因为这种使命,让张华青义无反顾地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艰难地前行。路很长,也很曲折,且行且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