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为什么做事效率那么低?
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我曾经曾突发奇想,做了个掐表试验:
四小时里,做什么事,就掐表,记录时间。
那四个小时,我自己觉得,是全都用来专心致志地看书写字了——就算偶尔分神了,那也是零碎时间嘛!主体时间,还是在干正经事的!
但事后一划拉时间,我发现:
真用来看书或写字的时间,大概不到一半。
另一半时间去哪儿了呢?
除了用于掐表计算的零星几分钟,便是:
刷无关网页;看社交网络提醒;和朋友聊微信;喝茶;翻漫画;摸猫;发“我其实也没什么事情做但就是不想看书或写字”的呆。
只是这一半零散时间,我们自己通常是会忽略不计的。
我估计许多人大概,与我有类似的毛病:
时间都花在闲散的漫游里了,而自己犹且不觉。
到最后一拍脑袋:“哎呀,时间都哪儿去啦!”
当然不能怪人类的感知,这里是印象玩的把戏:
人类对时间的印象,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注意力。
一般来说,注意力集中、收集周围信息、接触多样信息时,会感到时间变慢,回忆起来,也会觉得短短的时间里,做了许多事。
分心、放空、单一,则回头想起来,似乎时间过得很短,一无所成。
大多数人或者都有类似体验:
户外跑步或专注学习时,事后会觉得时间流逝颇慢,甚至有点小学时写作文的“我度过了充实的一天”之感;大概在最累的时候,觉得跑步或学习半小时,都是好长一段时间。
跑完步或学习间隙,刷一刷社交网络,不进脑子地刷着,一回头,“怎么半小时就过去啦?”
时间就是在分心与放松之中,飞速流逝的。
我们用以闲散游荡分心的时间,通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以一定有些不爽了:唉,太不自律了,太没自制力了!
——其实也不是人自己的问题。
不规律、不自律,连带好逸恶劳、贪吃好色、自由散漫,实在都是人类最基本天性。
之所以人类需要自制力才能保持自律,恰因为自律与专注,本就是要付出点代价的。
所谓自制力,不是凭空而来的。
自制力与身体状况相关,所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自制力大有好处——一个人如果每天吃喝嫖赌熬夜抽烟,身体奇差,自制力就变弱,特别容易精神涣散、意志崩溃。
如果每天刷牙洗澡、锻炼读书、多晒太阳保持情绪(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由光照与体表温度决定,冬天尤其如此),自制力就会强得多。
自制力不是无限的,而是会疲劳耗尽榨干的——反之,强调意志无限,基本是伪科学大忽悠。
好好睡了一觉起床时的自制力,远胜过疲劳了一天半夜时的自制力。
所以晚上熬夜的人,其实是因为太累了,连控制自己不熬夜的自制力都没了——这个前几天提到过。
如上所述,我们许多时间,其实既不是劳动,也不是娱乐,而是虚耗在晃荡、发呆、刷社交网络上的。
不太痛苦疲倦,但也开心不到哪里去。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晃荡发呆刷网络这种零碎虚耗时间,算是一种打了折的自律、轻层次的娱乐。
“我们没力气工作,但又知道不该去疯狂娱乐;我们就发发呆,暂时逃避一下吧!”
这种逃避不太快乐,但至少不太痛苦,所以大家都倾向于逃避,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适度发呆是挺好的,但问题在于:
这么刷着刷着,其实也很容易疲倦;且习惯了这种状态,就让许多人既不想工作(太累了)、又不想娱乐(总觉得连玩都累人)。
大概类似于:
“我既不想工作,也提不起精神玩;我就想躺在床上,半困不困刷手机,没乐趣,但就是停不下来。”
逃避久了,就真的会对快乐和痛苦都钝感了。
所以,可以考虑这样:
既然最容易荒废时间而不自知的,就是拖沓着,既没法休息,又没法做事的晃荡状态,那么:
不累的时候,做事;累了就去休息,闷了就去玩。等不累不闷了,就继续工作。
将时间切实投入到做事、玩或休息之中。
工作就工作得拼命,玩就玩得开心,休息就休息得彻底。
因为晃荡着无聊着、时间悄然流逝的人,许多都是躲开烦闷久了,也忘了开心是什么样了。
然而激发人动力的,是情绪的落差:有甜有苦,有累有开心,人才会积极起来;既不甜又不苦,既不累又不开心,只是磨人的疲倦,人就会迷迷瞪瞪了。
越吃过苦享过福的人,越有离苦得乐的动力。
工作的劳累与玩乐的喜悦,反差越大,人就越有完成前者、直扑后者的动力。
最简单的例子:
“这本书好晦涩难读,我读不读呢?我其实想看这本漫画,但又有点犯罪感……”犹豫好一会儿,“唉算了,我刷会儿手机……”好,半小时过去了。
何妨直接“这本书晦涩难读,我先读个十页试试……是挺烦的,不过我读完十页了,那我开始看漫画吧……嗯开心!”这样也是半小时过去。
踏实做事,放开了玩,好好地休息。
要大大好过:
将时间耗费在精神疲劳之后、重复晃荡、既谈不上开心、其实也什么都没完成的犹豫不决之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