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换帅风波:陈毅笑称,若非粟裕有本事,说不定徐向前就来替我

华野首长一贯以陈粟并称,陈毅、粟裕的搭档,在当时堪称典范。尤其是在陈、粟二位资历、辈份有相当大差距的条件下,能做到如此亲密无间、互相支持,真乃难能可贵。

一、换帅风波

陈毅起初在山东是一把手,但由于1946年初的特殊环境,他一度遭遇了信任危机。

当然,不要一提信任危机,就先怀疑是陈毅指挥无方造成的。46年蒋介石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兵力雄厚,来势汹汹,而作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手中并无多少本钱。

山东原有部队,在1945年下半年,抽调出四分之三赶赴东北战场,八个主力师只剩下两个。陈毅带到山东一部分新四军兵力,凑起来大约7万野战军。屋漏偏逢连阴雨,刚到山东不久,八师师长王麓水在滕县战斗中牺牲,第二纵队司令员罗炳辉脑溢血去世。

而在此时,国民党军正在发动全面进攻,气势汹汹要消灭华中部队,夺占整个江苏。

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南下与粟裕等人指挥的华中部队合作,力图粉碎国军进攻。谁料接连犯了两个错误,先是不切实际地强攻泗县,与战斗力极为强悍的桂系部队交手,山东野战军四个团没打过桂系两个团,付出2000人伤亡代价后撤出泗县。

接着又弃守淮阴,导致粟裕筹划的两大野战军合力围歼整编74师的计划落空,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失守。

中央闻讯极为失望,对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领导权作出了调整,即将两军分为四个部分,由陈毅、徐向前、张云逸、粟裕分别指挥。中央在电报中特意提到由徐向前负责鲁南指挥,言下之意,以后可能会由徐向前负责山东野战军的总指挥。

谁知当时徐帅身体不好,无法远赴山东。中央只好临时调整部署,命令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并。

二、两大野战军合并

1947年1月,根据中央命令,山东野战军、山东军区、新四军、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番号撤销,成立华东军区,由陈毅任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华东野战军下辖12个纵队,总兵力20万人。

合并虽然快,但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之间,还有很多关系需要理顺。

首先就是主帅的关系。

山东野战军之前接连打了败仗,陈毅因为泗县战斗失利,还专门写一封信,向一线战士们承认错误,说自己指挥无方,才导致打了消耗仗。

后来粟裕率华中部队北上,接连打了涟水战役、宿北战役,消灭国军整编第69师,逼得该师师长戴之奇自杀。仗虽然是两个野战军一起打的,但战役指挥实际上是粟裕负责的。

两家野战军的反应很不一样。华中方面觉得,如果不是山野配合不好,本来可以守住两淮,保住华中解放区。山野部队认为,粟裕虽然会打仗,但资历未免太年轻,骤然间和陈军长并驾齐驱,未免有点不合理。一些纵队司令、师长(大致同级,因为当时山野编制尚未统一,师的编制较大,而纵队编制稍小,故而可以等量齐观)对粟裕的指挥不是很服气。

粟裕后来回忆说,宿北战役、鲁南战役期间,他虽受到陈毅的绝对尊重和信任,负责统一指挥两家野战军,但内心一直是谨慎小心乃至忐忑不安的,生怕指挥失误,丧师失地不说,还会伤害两家野战军的感情。

比如叶飞纵队,虽然原来在新四军,但随陈毅北上山东一年多了,形成了新的作战风格,部队也有较大变化,粟裕指挥起来其实是很有顾虑的。

好在后来结果不错,我军在鲁南基本稳住了形势。陈毅不无感慨地说,粟裕同志打仗有一套,让他负责军事指挥,我完全有信心。其实,话外之音更是感谢粟裕给华东部队争了气,不至于让中央另派高人来代替指挥,那对一名军人、一军之帅,是何等的丢人。

三、陈毅、粟裕合力推动两家融合

但一纸命令并不能让两大野战军迅速融合,山东部队和华中部队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华中部队在内战初期其实并不吃亏,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打得国民党军完全摸不着头脑。在胜利的形势下大踏步北上,到山东开辟新的解放区,而眼睁睁看着家乡被敌人攻占,华中部队很多官兵想不通。

当时军中还传出了牢骚话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其实粟裕虽然在苏中打了胜仗,但华中解放区毕竟在国统区的心脏地带,国民党军的重兵集团能很快地打过来,一时的胜利,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军力量上的劣势,因此放弃华中、北上山东在战略上是绝对正确的。

粟裕既是个优秀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十分讲政治讲团结的优秀领导,他怕这种意见蔓延开来影响到华野内部融合,不厌其烦地到部队中讲形势讲意义,教育华中部队要摆正心态,不要总是停留在老华中部队怎么样怎么样。他还处处维护陈毅的形象和威严,说陈军长在南方坚持十年游击战,抗战时领导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论功劳论苦劳都是华野当之无愧的一号首长,谁再敢背地里说怪话,就不要怪他粟裕不讲情面。

山东野战军对华中部队也有些看法。比如,方言太奇怪,说话像鸟叫,好像是日本部队;大部分战士都留着长头发,梳分头,好像国民党;不少人穿着绸缎衬衣,带着缎面的被子,好像是少爷部队。

华中部队来自鱼米之乡,生活上稍微好一点正常不过。但如果这些牢骚怪话逐渐蔓延下去,对大军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陈毅为此专门作了一个题为《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部队中存在的山头主义和不良苗头,教导全军指战员统一思想,进一步推进部队融合整合。

这个报告的意义非常深远,可以说,从思想层面开启了华东野战军正规化、统一化建设的步调,使这支强大的野战军迅速凝成了坚不可摧的铁拳。

四、陈毅替粟裕管教纵队司令

1947年1月华野建军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1947年2月,莱芜战役爆发。其后,国民党军又集中45.5万人进攻沂蒙山一带,华东野战军几乎一直处于高强度快节奏的作战中。政治教育和整军运动都没时间搞,部队中一些不团结、不配合的思想又有所抬头。

其中最严重的,当属一位纵队司令员对粟裕的顶撞。

此事发生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当时粟裕为了寻找战机,在鲁中鲁东一带频繁机动,试图调动国民党军,时人称之为“耍龙灯”战术。听起来固然诙谐有趣,但背后的代价却是战士们辛苦劳累至极。许多人忍受不了这样来回跑冤枉路,发牢骚说要么撤走,要么跟蒋军硬干,这么成天东西南北地跑,图什么。

九纵长期在胶东作战,当时已经占据胶东大片土地,该纵上至司令下到士兵,都自视甚高,向来不惧和蒋军打硬仗。像这样来回跑路,是该纵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有些人想不通,难免把原因归结到粟裕指挥无方上。

后来陈粟终于定下围歼汤恩伯兵团右翼两个整师的决心,九纵受领命令从蒙阴出击,部队得知终于要打仗,战斗热情一下涨了上来。全纵拼命赶路杀到沂水一带,正准备投入战斗,突然野司来电话,命令九纵撤回蒙阴原地。

九纵司令部接到这个电话一时感到不可理解,司令员(这里就不说姓名了,免得引起纠纷)亲自拿起电话怒喝:“你们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是两条腿!”

粟裕知道后也非常生气,但他从未指挥过这个部队,也知道那位猛将司令员素来是个炮筒子,不宜和他硬来。好在后来九纵仍然忍着怒火赶回蒙阴,并最终在孟良崮战役中如愿以偿地打了场痛快仗,粟裕事后并未追究。

然而陈毅不干了。他对粟裕一向尊重有加,粟裕但凡在作战室看地图研究作战行动时,他都自觉地找个借口到其他地方蹓跶,以免粟裕有事就向他汇报,影响了作战进度。

他身为一军之帅,都如此虚怀若谷,一个纵队司令员,凭什么敢对粟裕大呼小叫。陈毅火冒三丈,打电话到九纵,以怒制怒,顶足了嗓门说,粟司令的命令就是我陈毅的命令!

这一通电话,给粟裕撑足了面子,也定下了陈粟一体的鲜明形象,从此以后,华野军中再没有人敢不服粟裕。

粟裕大将后来每每提起陈毅,都由衷地说,陈军长(新四军时期的旧称)是华野的主心骨、顶梁柱,有了他,才可以统揽全局,掌舵、坐镇、压阵。有他的领导和支持,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指挥作战,华东战场每一个战役的胜利,都是与他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有他在,没有一个高级指挥员不听话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