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河南邓州文庙:金元双碑,耸立门前(上)
邓州文庙创建于金代,对于该文庙的具体创建时间以及在明代的沿革,乾隆版《邓州志》卷六载:“邓州□学,旧在□城东南隅,始建莫考。金正大元年,节度使知邓州,移剌某重建。元至正□年,州守刘辰重修。明洪武五年,镇抚知州事孔显,因旧址重建。宣德五年,知州寇义、判官黎用显増修。𢎞治十五年,知州吴大有;嘉靖三十三年,知州王道行、乡官丁埏相继重修。万历八年,分守汝南道徐元气、知州黄锡,迁儒学于内城南门之西。乡官丁垓、丁铣捐居宅为学基。自大成殿至棂星门,皆其地也。崇祯六年,知州董应奎、举人丁之栋重修尊经□。明末虽残毁,而大规犹在。”
按照《邓州志》上的说法,文庙原建于邓州城东南角,创建时间已不可考,然在金正大元年迁移他处重建。正大元年为公元1224年,此即南宋嘉定十七年,虽然这不是邓州文庙创建时间,但至少说明在此之前该文庙已经存在。
元、明两代邓州地方官纷纷予以重修文庙,尤其以隆庆年间的一次维修工程较大,对于此次维修的状况,刘大实在隆庆所撰《重修邓州文庙碑记》中有如下描述:
邓州故有夫子庙,设自国初,中间营建于有司者,可得而略焉。岁久倾记、荒秽日甚、殊非所以妥灵竭虔之意。奉祀丁君埏与弟审理垓,慨然议修之,乃请诸巡抚李公,公助之银五十两,复请诸巡按成公、分守沈公、提学达公知府姚公,咸报可焉。遂鸠工庀材,撤旧更新,崇卑扩隘,轮奂用壮、丹漆攸有,恤其宫矣!工起于隆庆之元年九月初九,落成于隆庆之二年正月二十九,其费盖数百金云。
对于邓州文庙的起源,刘大实的所言不确,他认为邓州文庙创始于明初。该文庙到隆庆年间时已经破败不堪,文庙奉祀官丁埏和弟弟丁垓提出愿予以重修。二人向巡抚李公提出了请求,李公同意他们的所言并且捐银五十两,又与其他官员商议,众人都认为有重修的必要,于是得以开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把邓县文庙恢复一新。
刘大实在碑记中感慨丁氏兄弟知晓大义,同时提到丁氏兄弟乃是南阳唐藩敬王妃的哥哥。正因为有这样的身份,使得丁氏兄弟被视为国戚。
对于丁氏兄弟的贡献,查丁声恒总编《邓州丁氏家谱》,此谱为2000年所修,该谱中的第二节题目是“丁半城的由来——丁氏历代义施业绩谱”。此节中列出了从六世祖丁周到十七世祖丁敬源各种捐赠之义举,其中第七世为丁埏、丁垓兄弟二人的义事业绩有:“捐金千两,修南阳府县两学,岁饥输粟千石入义仓,全活甚众,捐居宅建文庙,助银六百两,倡捐创邓州西关社学。”
丁氏兄弟捐金千两帮助修复了南阳府学和县学,在南阳地区闹饥荒时,他们拿出大量的粮食来救济灾民。而对于邓州文庙,丁氏兄弟贡献更大,他们不但捐赠宅基地作为建设文庙的用地,同时还捐银六百两作为修建费用。
如果按照刘大实在碑记中的所言,隆庆年间修建文庙所花费用总计仅几百两,如此说来,除了巡抚李公捐银五十两外,其他的钱恐怕全是丁氏兄弟所出。也正因为兄弟二人贡献巨大,所以邓州知州予以郑重记载。更为难得的是,丁氏兄弟乐善好施之风被其家族所继承,丁半城的由来一节中载有大量史实,其中关涉到文庙捐助的部分有:
丁铣、丁铤置学田,修文庙,建桥梁。
丁之栋岁饥出粟赈饥,破产守城,掩骨数万,捐砖八百万修内城,并文庙,尊经阁,明伦堂,城隍庙白衣堂。
丁德祥、丁德昂捐金千两,重建奎星楼,文庙载门,大东关石桥二座,铺石路数丈,建敦本学堂,灾荒赈济,倾家产献粮捐炮,组织乡民团勇数万,除暴安良,民众颂之,上宪禄功六品顶戴辞而不受。
丁秉镛出栗赈饥,施棺数百,掩骨月余,修城守城,独修文庙载门。
丁敬范(南溪)出私财修文庙戟门、奎星阁,城隍庙廊庑。创办邓州高等小学堂,桑蚕学堂。
丁敬源(湍溪)出私资修文庙戟门三间,兴建奎星楼、大丁湍河木桥,岁饥捐粟数十石赈济灾民。
邓州文庙自明代中期到民国年间,虽几经修建与维护,其中多次受到了丁氏家族的捐赠,这个家族对当地的文治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令人敬仰。
学校的大门淹没在商铺中
2021年3月25日,在刘宛伟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从南阳开车来到邓州,我从网上搜得邓州文庙即今日邓州市城区第一小学。跟着导航来到这里,该小学的大门很小,其门牌号为新华中路209号,而该路乃是邓州城的主街,故大门左右全是临街的商铺,稍不留意就会错过大门。以我的想象,城区一小应当是邓州城内最重点的小学,其门面一定很敞阔。
女老师走出后立即锁门
走到门前,大铁门上着锁,能听到院内学生的喧哗声,刘宛伟通过铁栅栏门向里面喊了几声,他的声音被淹没在喧哗中。正在此时,里面有一位女教师走出来,她打开门后侧身而出,转身准备把门接着上锁。
刘宛伟身形十分敏捷,他立即挤在了铁门前,向那位女教师解释我从千里之外赶到此处,就是为了看学校内的文庙。那位女教师不为所动,刘先生的耐心比我好得多,他站定在那里一遍一遍地解释着,女教师说必须有校长同意才可入校,刘兄说他懂得学校的规格,所以他要入校去见校长。这一句果然有用,于是女教师转身又走入大门,她要带刘宛伟去见校长,但她却把我锁在了外面。女教师瞥了我一眼说,等校长同意后你再进来。
邓州一小教学楼
之后是漫长的等待,其实一看表时间还没超过十分钟,那位女教师就带刘宛伟回来开了门,我终于得以入内,刘兄说校长已经同意。有这个好结果当然令我很高兴,刚走入校门就见到了另一位女教师,她解释说校长正在开会,请她来带我们参观文庙旧址。刘兄问她姓名,得知她是本校副校长王云清。王校长说本校学生对文庙的历史都很熟悉,每次新生到校时,学校都会安排系统讲解文庙沿革。校内有一位教师对邓州文庙史梳理得很清晰,可惜今天未曾在校。
走到深处方看清正门在这里
我们边聊边向前走,该校有几排三四层楼高的教学楼,学校占地面积之大与刚才看到的大门口完全不成比例。王校长介绍说本校有四千多学生,所以他们在安全管理方面特别用心。
状元桥
泮池
我们边说边走,一直走到了学校的最后面,到此时才看清楚,其实我们是从后门进来的,学校的大门在相反的一侧。在校门的内侧看到了泮池和状元桥,此桥为三座,桥的石护栏是新做的,但桥基及桥拱均为旧物。
碑亭
此状元桥与他处制式不同者,乃是在中间那座桥上建有一座碑亭。王校长介绍说,碑亭中间立有一块汉代华表,乃是本校年代最久远的文物。可惜这块华表用玻璃罩保护了起来,令我无法看清里面的情形。
碑亭的下方贴有几块介绍牌,上面提及各种金石书籍都没有记载该华表,且该刻石没有时间年款,清代邓州文士王绍羲根据华表上的文字有新莽时期的陈钦、丁隆,断此华表为汉代所刻。但是介绍牌上也谈到明嘉靖张嘉谋所作的《南阳府志校注》中认为此为晋代所刻。
查河南省文物局所编的《河南文物·下》,其谈到该华表时称:“石华表位于市内城区第一小学院内。汉代。省文物保护单位。通体为十二边形大理石柱,通高2.84米,表身直径0.28米,为汉代王者宫殿前饰物,上刻汉代郡吏25人官职、郡邑、题名,出土于冠军故城,清光绪九年(1883年)运至县城孔庙,现保存较好。近年有人考证,华表上刻汉代郡吏25人中的陈钦、丁隆2人从其籍贯和官职看,与《汉书》所载的陈钦、丁隆仅重名而不是同一人。刻的'谯郡’为西晋所设,故石华表不是汉代遗物,而应属于西晋。”
如此说来,称其为晋华表似乎更准确,但即便如此,在一所小学内能有晋代遗物,足令人欣羡。想想我在上小学时,确实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真羡慕当今的学生。
牌坊在院墙外
泮池之前是棂星门,但此门已经立在了学校围墙之外,于是我们走出校门得以看到棂星门的正面。走出学校时,方看到学校门前的路较窄,且无车通行,王校长说两边正在修路,禁止机动车驶入,故车开不到这一带。正因为如此,使得棂星门前有难得的清静,得以让我仔细观看上面雕刻的精美花饰。
牌坊正面
这座石牌坊为三开间,按照介绍牌中所言,此牌坊建于明万历九年,中间的横梁所刻之字既不是棂星门也非戟门,而是文庙二字。然我觉得这二字是后添加上去的,两侧的横梁分别刻着“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但有些地方会将这两句话分别刻在不同的牌坊上,该处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