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读后感
一直听老师上时提到《医林改错》,寒假有空便阅读了一遍,在我看,它确实是中医史上划时代的一本书!只可惜它本是为中医开创了一条真正有现代科学精神的道路,却因中医积重难返,并非王清任一人之力就可以做到的,所以这条路终没能延续下去。
《医林改错》分二卷,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十年(180),是他访验脏腑四十二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
本书约有三分之一篇幅为解剖学内容,以其亲眼所见,辨认胸腹内脏器官,与古代解剖作比较,画出他自认为是正确的十三幅解剖图以改错。从一般的解剖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的大体描述论,王清任所改是十分准确的。他发现了颈总动脉、主动脉、腹腔静脉及全身血管之动静脉区分;描述了大网膜、小网膜、胰腺、胰管、胆总管、肝管、会厌及肝、胆、胃、肠、肾、膀胱等的形态和毗邻关系。但是,他对不少器官的命名和功能解释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仍是错误的。例如将主要的动脉称为'气总管'、'气门',并认为动脉内无血而有气,将主要静脉称为'荣总管',认为血液及营养等靠它供应全身等等。
第一位对祖国传统医学提出严厉纠正的中国医生就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并被清末西医德贞誉为:'近代中国解剖家'然而中医自从王清任后,这种改错精神却未进一步得到促进与发扬。
'古人曰:既不能为良相,愿为良医。以良医易而良相难。余曰:不然。治国良相,世代皆有;著书良医,无一全人。其所以无全人者,因前人创着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也。'——《医林改错》,这段话体现了当时的从医状况。古代知识分子重而轻理,重经典而轻实践,他们作学问的方式多是反复咀嚼圣贤语经典录,吐出些所谓感想即成大师。知识分子十年寒窗,一心却只为功名,一旦功名不就,没了饭碗,就想混个良医,其实他们作学问的方法一开始就错了。故所谓'儒医',不过是只知读书注经的欺人的庸医。医学是实践的科学!王清任之前更无一人对经典中的脏腑解剖知识有过一丝怀疑,更别说想到要去亲自解剖验证,所以就凭他敢于打破经典,亲自看剖尸验证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赞扬与敬佩,也值得学习医学的我们去效仿的。
但是,王清任的解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就如上所提及的,他只是看解剖。尽管如此,他也发现了流行两千年的大量错误,解剖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因为他只是看解剖,他的改错并不彻底,甚至也形成了新的错误。但是,其'实证'的思想是中医史上绝无仅有的!'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医林改错》,这道理对于现代人都明白,但事实上几千年的中医就是在根本不了解脏腑,一味地靠着经典著作的状态中过的!王清任为了清楚的去了解脏腑,花了数十年。'始知医书中所绘脏腑形图,与人之脏腑全不相合',王清任相信自己的眼睛甚于经典,他指出素问难经等经典中所描述的脏腑'其言彷佛似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王清任所指出的错误有很多,例如:'古人论脾胃,脾属土,土主静而不宜动;脾动则不安。既云脾动不安,何得下又言脾闻声则动,动则磨胃化食,脾不动则食不化?论脾之动静,其错误如是;其论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既云下无透窍,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论肺之孔窍,其错误又如是。'
王清任在解剖上的`很多发现已是前无古人,接近现代解剖,但由于方法上太简单,错误仍所难免,如'心无血论'等。但这些丝毫无损于《医林改错》的伟大!《医林改错》的精髓在于实证的思想、改错的精神,后世中医从书中得到了'血府逐瘀汤'等三十一个方子。
但也如上所提到的,虽然《医林改错》体现了中医学家创新改错的勇气,但其错失之处,也是由于时代局限,不能亲自动手解剖以致不能更细微的观察所致。
刘自述对王清任的评价是:'西医于骨肉脏腑逐层剖验,兴真体晰,中华向无此条,而千载而后,阐发余蕴,实王先生《改错》一书,为之嚆矢也。'其实历史上对于王清任的评论一直是褒贬不一,各有所重。我很赞赏王清任的改错精神、创新精神。
总体看,这本书还是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学习实证的思想,改错的精神。这是中医史上的一座不可磨灭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