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窝在门前|作者何贤华,蕲春狮子镇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作者/何贤华
在我家门前一棵高大的意杨树冠上,有个黑不溜秋的鸟窝,远远望去像一只大箩筐,它牢牢扣住树杈,任凭风吹雨到,总是稳稳当当。如果当初我听信别人谗言,它也许早不存在了。
那是二个月前的一天。那天中午,妻子煞有介事对我说,你看,门前意杨树上有喜鹊在搭窝。我顺着她手指望去,高高的树杈上有两只喜鹊在用嘴巴摆弄几根小木棒。噫,真是鸟儿在搭窝!
看着鸟儿忙碌的样子,我一下子来了精神,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非瞅出个子丑寅卯来不可。过去只是看见鸟儿完整的窝穴,今天可是近距离观看鸟筑窝,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喜鹊搭窝确实讲究!只见两只喜鹊在枝头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时而跃上枝杈,用嘴巴挑选树上枯萎的枝条:时而俯冲树底下,在寻觅散落地上的枝条。它用略长又坚硬的嘴巴,衔住枝条,微偏脑袋,用力压住枝条一端,接着又偏脑袋,压压枝条另一端。哈,它原是检查枝条是否结实,如不结实,赶紧丢掉,迅速挑选另一根……就这样,反复筛选。
枝条选好后,用嘴巴衔住枝条中间处,扑闪翅膀,向树杈奋力飞去。它不是垂直上飞,而是倾斜前行,那是在减小风的阻力。飞到树高一半,便停在枝丫上稍作休息,接着直达树冠。它用嘴衔来的枝条,交织密集在树杈间。它的嘴那么灵活,运用自如,像是只灵巧的手,在娴熟地编织着一件工艺品……
我仰望的脖子有些酸胀,眼睛发 花,观看时间太长,就极不情愿离开了。
几天下来,鸟窝渐渐变大,两只喜鹊织布般你来我往。尽管垒窝速度较慢,但它们依然是仔细、精心、负责,不知疲倦。
我对鸟窝的喜欢,缘于叔父一句话。那天,叔父从门前过,看见妻子在家,连忙告诉她:“鸟在门前树上做窝,是吉利,定有喜事来。”妻子听后乐滋滋的,还急忙与我分享快乐,并说:“今年一定见孙子,三代同堂。”我们在欢喜与期盼中,巴望着喜事一定成真!
正当我们其乐融融时,隔壁婶婶冷不防一句话,犹如当头一棒,“哎呀!门前鸟做窝不是喜事,恐有不祥之兆。屋后做窝才是大吉大利嘞……”还说几个不好实例。短短一叙话,令我心若冰窖。
望着已经垒好的鸟窝,我心生怒火,恨不得立刻摘下来,捣毁它。可几丈高的树木,要弄掉鸟窝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左恩右想,爬树上去,没有树杈,站不稳脚:拿竹竿戳掉,可惜树太高,够不着。无奈之时,妻子一句话,打消我的念头,“我看不要弄掉鸟窝,不要轻信别人好歹话。你看鸟儿做窝费了多大的劲,留着它,本身就是件好事。你说呢?”妻子问我。
妻子这么一说,我心里宽敞多了。是呀,鸟儿当初做窝忙碌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多么不容易,捣毁它不就是几分钟事?此刻,我觉得这个鸟窝就是个温馨的家。当初两只喜鹊不分昼夜地忙活,不就是在重建一个家庭!在里面过好自己的日子,生儿育女,延续着后代。如果我亲手拆掉这个窝,那它们又去哪里安家,又漂泊到哪里?我听着窝中鸟儿欢快地啁啾,仿佛觉得喜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简介
何贤华,男,1964年生,湖北蕲春县狮子镇人。教师。1988年参加《春风》杂志社函授学习。做过多年电台通讯员。2003年曾供职于《羊城晚报》社。先后在《黄冈日报》《湖北农民报》(现《农村新报》)发表通讯(消息)和散文之类文章。涉及小说诗歌,尤其偏爱散文。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布全球各地的乡亲和各界读者,来稿中的部分合适作品,将会在今日头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百度百家号等同名网络平台中刊发,敬请留意。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