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中国」山东·临清

临清市是中国山东省下辖的县级市,由聊城市代管,因为临近古清河而得名。临清置县于西汉,称清渊县。隶属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晋时期隶属冀州阳平郡。十六国之一的后赵,于建平元年(330年)更名为临清县,临清之名自此始。明、清两代曾为临清州,是京杭大运河沿岸著名的繁华都市。明代,临清被列为全国16个大城市之一。

“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这是明代诗人李东阳途经临清时留下了的诗句。

临清,因河而生、应“运”而兴。古清河见证了它久远的初生。大运河承载了它数百年的繁华。明清两朝,这里曾舟舶星聚、帆影云集,“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它辉煌历史最好的注解。

如今,中国大运河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深厚的运河文化,依然哺育着临清人,让他们以更包容、更昂扬的姿态创造新的繁荣。

历史

临清,鲁西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历史上临清也曾置清渊县、沙丘县等。

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临清州志》记载,后赵建平元年改清泉县为临清隶建兴郡州,后赵建平元年也就是公元330年,临清之名由此而始,并大体沿用至今。

临清虽地处气候干燥的北方,但它的历史却与水息息相关。它因古清河而生,因大运河而兴。题有“县治遗址”的门楼飞檐翘角,是明初临清县衙所在地,它在古城矗立了六百多年。以纸马巷、考棚街、竹竿巷为代表的临清古街巷,正是在它的注视下,历经了数百年的繁荣,又归于平静。

今天的临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然而隐藏在繁华背后的老街巷却依旧安静闲适。临清老城区里一条河道蜿蜒而行,河岸杨柳依依,碧草如茵。这段不起眼的河道珍贵异常,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元运河河道遗址,在它南边不远处则是明代开挖的河道。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临清市内这两段总长8千米的运河遗存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段,共同见证了临清因大运河兴盛的历史。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它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开挖了大运河的关键河段——会通河,沟通了大运河中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这就能利用海河水系南支的卫河向北转输漕粮,地处会通河和渭河交汇处的临清,从此成为京杭漕运体系中的咽喉之地。

到了元末明初,会通河因严重淤塞、难以通航,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朝廷命工部尚书宋礼都督周长重开会通河,而大运河经过重新疏通之后,成为漕运及南北商客行旅出行的首选。

至此,作为漕运中转枢纽的临清,终于得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地缘优势,迎来数百年的繁荣。

在临清元运河与明运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名叫鳌头矶的地方。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运河挖通后,明运河与元运河交汇处筑砌石堰,汶河水由此分流,分别流入元运河与明运河。

明弘治前分水坝上建观音寺,这里逐渐演变为人文景观。很多文人来到临清,都会登临这处建筑,遥望运河两岸漕运繁忙的景象,吟诗抒怀。

它和中国大运河四大名塔之一的舍利宝塔一起成为临清著名的地标。时至今日,“鳌矶凝秀”和“塔岸闻钟”依然是临清著名的风景。

临清运河钞关,一个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明代,因地处漕运要地,临清舟舶星聚、商旅辐辏、百货荟萃。

为了控制税收,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朝廷在临清设立钞关,后又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直接派人管理。此后,临清钞关在运河岸边矗立了近五百年,直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才终于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

如今,临清运河钞关遗址是目前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站在这里,总能将人的思绪带回到古运河畔那忙碌的岁月。

明朝初期推行钞法,就是要求以大明宝钞作为主要流通手段,钞关就是由此而来。临清古钞关是如何运作的呢?让我们回到明嘉靖年间的一个清晨。运河上舟帆远影,岸边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运河钞关前,临清城忙碌的一天开始了,铁链拉起挡住了运粮的货船继续前行,船一停稳,负责稽查的衙役大摇大摆地登上了货船,在毕恭毕敬的船主陪同下,衙役用探子取样看货,然后给船主开具船单和货单。过了第一关的船主需到登记处登记船户、货物和货主的基本信息。经胥吏核实,发放税单。

跨过几进院,船主再到后堂缴纳税金。最后,他会得到一张印票也就是继续北上的通行许可证。

在明代出任钞官的差官,一般是正六品的户部主事或是从五品的员外郎,虽然他们大多为进士出身,甚至不乏能臣贤吏,但为防止舞弊,任期大多只有一年,而这期间户部常派人巡察、清剿账目,一旦发现账目不清,便一追到底,严惩不贷。如今钞关正逐步恢复其恢弘的原貌,成为展现这座运河名城繁华历史的最佳窗口。

手艺

提起临清贡砖,今天的人们也许有些陌生,但提起北京的紫禁城、天坛、明十三陵等皇家建筑,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它们的建成离不开一块块临清贡砖。

明成祖朱棣称帝之后决意迁都北京,为营造新都,他向全国大规模征派木料、砖石,并在山东、河南等地建窑烧砖。临清正是其中之一。

明中叶以后,临清烧制的大青砖从各地贡砖中脱颖而出,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

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临清市漕运的枢纽之地,又临近京城,占尽地利之便。临清砖可以沿运河北上直抵北京,而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临清砖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

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清贡砖的烧造工艺非常考究,在看似只需要力气的制坯环节中,将恰好的泥团摔满整个砖模,要靠匠人们长年累月的经验才能精准把握。

焙烧和洇窑是关键程序,需要持续不断地添柴、续水,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毁掉整窑砖坯。

明清时期,朝廷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岁征城砖百万。据专家考证,当时临清官窑都分布在运河两岸,约有数百座,虽然每年出砖数量庞大,但必须经过官府层层敲验和筛选才算合格,可见临清贡砖烧制之难。

名人

在临清市温泉路和京杭大运河之间,有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着几座风格别样的建筑,它们分别是临清市博物馆和临清市的名人纪念馆,临清名人中的佼佼者是抗日英雄张自忠和著名学者季羡林。

这两位临清走出的巨人,一文一武是年轻人心中的骄傲。走进张自忠将军纪念馆的展厅,眼前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再现了这位抗日名将可歌可泣的一生。

一百年前在那个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年代,临清尚武的民风深深影响了年少的张自忠。成年之后他怀抱一腔报国热情、投笔从戎,成为冯玉祥西北军中的后起之秀。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张自忠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前线总指挥,出奇兵,以大刀队重创侵略者,威震中外。

1940年5月,日本侵略者发动枣宜会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亲自到前线督战、壮烈殉国。

为了纪念这位从临清走出去的英雄,临清百姓自发传承着张自忠麾下大刀队所使用的破风八刀刀法,而临清市政府修建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自2008年起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人们凭吊和缅怀先烈重要场所。

张自忠将军纪念馆的近邻是季羡林纪念馆。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季羡林精通多种语言,在古文字学、东方学、佛学等多个领域卓有建树。

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学术大师,出身于临清乡间的普通农家,在今天临清市康庄镇的官庄村里,在原址上复建的季羡林故居,再现了季羡林童年时的生活环境。

自6岁起,季羡林便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小小的展柜里,一张张证书、一件件文具,浓缩了这位学术大师一生辗转多地,求学治学的曲折经历,虽然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但季羡林却始终不忘家乡,被他称为忘年交的同乡马景瑞,至今还记得季羡林回馈家乡的桩桩件件。

晚年的季羡林爱猫成痴,以家乡的狮猫来陪伴自己。也许这位学术大师正是以这种形式来慰藉自己一世的乡愁。

美食

正午时分,一场临清回族百姓的传统宴席正在进行,他们每七八人围坐一桌。

今天的菜肴是临清最出名的美食之一“八大碗”,作为曾经的运河明珠,明清两代无数南来北往的商人和官员来到临清,也带来了各地的口味与厨艺。

临清因此成为汇聚八方风味的美食之城,其中大量回族商人的到来给临清留下了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清真菜。

“八大碗”中的经典,相传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临清“八大碗”正是从抱碗菜演变而来。

除了八大碗之外,临清还有一道不得不尝的美食,那就是“什香面”,这是临清人待客的最佳饭食。其前身是明代临清百姓爱吃的“卫面”,小说《金瓶梅》中又称温面。

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吃面多以面为主角、以菜为配角,但什香面却不同,配菜才是精髓。什香面的配菜种类繁多,随季节变化而更换。

这些配菜或切丝或切末极其考验厨师的刀功,另外,厨师还要烹制西红柿鸡蛋卤和肉卤,准备各色酱菜和调料,可以说制作一桌什香面所费的功夫不亚于一桌上等酒席。

民俗

临清京剧可以追溯到清朝徽班进京,临清人热衷京剧已有上百年之久, 清朝末年,临清的民间京剧活动渐成规模,并由清唱发展到扮装演出。临清最早的京剧组织有“安天会”“知音会”等。“安天会”会首,是临清死河子北沿席棚李家。每年三月三、四月三接送泰山奶奶的庙会,以及春节、元宵节期间,他们都参加演出。“知音会”会首,是单、徐两家,曾以演唱“小八出”闻名。

2008年,临清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京剧艺术之乡”,是临清人最骄傲的事。一两人聊戏,三五人就可打戏,一群人便开台唱一出戏,京剧票友在临清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宁舍十亩地、不舍一出戏”说的是临清人对京剧的痴迷。

现代

纺织自明代以来便是临清的主要产业。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纯棉纺线和针织布、色织布是临清纺织业最主要的产品,不仅畅销山东,甚至闻名全国。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当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始生产当时畅销国外的蜡印布。从此临清的蜡印布在国外市场供不应求,成为世界最大的蜡印布生产基地。

“千年古县、轴承之乡”就是临清的真实写照。轴承是现代机械设备中的重要零部件,被誉为工业机械的“关节”。

临清是全国轴承产业链条最完善、功能最健全、最具活力的轴承产业集聚区,有着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轴承市场。

临清轴承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头脑灵活的临清人见轴承货源紧缺,便从外地回收废旧轴承,简单加工后再外出兜售,渐渐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轴承市场。

据一些老人回忆,位于临清市烟店镇的轴承市场最早是一片平地。1987年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5位村民投资了30多万元,人们拉着小毛驴垒起了水泥货台和摊位,盖起了简易房屋,围上了院墙。

烟店轴承市场基本形成,此后轴承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还相继建起了大批门店,轴承业的巨大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这一行业。

不少有市场意识的临清人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学习各种轴承知识,一步一步将小公司发展成为现代化大企业。

“共禹论功”的大运河为临清带来了数百年的通达繁华,也为这片土地上的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临清人仍初心不改,他们正用新的方式续写着这座运河古城新的辉煌。

(0)

相关推荐

  • 「重游运河图」——山东临清篇

    编者按: 运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进了人类进步.繁荣与交流. 2011年初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翰 ...

  • 千年漕运:探索·发现

    简介:在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上,漕运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开通隋唐大运河,再到明清时期修缮京杭大运河,运河漕运始终维系着国家的命脉.明清两代设立"总督漕运部院" ...

  • 国内首个「大运河」大展,贯穿2500年历史,覆盖历史科技文化…让娃了解大运河的一切!

    你好呀,我是朵朵~ 世界上文明的发祥地多与"水"有关,在中国也有着一部"河流上的历史":大运河. 之前没有一个大展,能让我们全面的了解大运河,现在,终于能看到了 ...

  • 「游遍中国」山东·兰陵

    兰陵县是中国山东省临沂市所辖的一个县.战国时楚国始置兰陵县,荀子曾任县令,今兰陵县部分属之.汉朝时,为东海郡襄贲县.兰陵县辖境.1953年撤销兰陵县,其地并入苍山县与峄县,2014年1月,苍山县更名为 ...

  • 「游遍中国」山东·费县

    费县位于中国山东省南部,是临沂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蒙山沂水,蒙山南部. "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 这首沂蒙山小调 ...

  • 「游遍中国」山东·莒南

    莒南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临沂市所辖的一个县.西周时属向国,东周时属莒国,秦.隋时随莒国划入琅琊郡莒县,唐时属河南道密州莒县,明代属青州府莒州,清代属沂州府莒州.这里是古代莒国的发祥地,莒文化与齐文 ...

  • 「典范风采」王碧清-中国书画榜样人物专刊

    王碧清,字蜀都.笔名白石.祖籍:四川省彭州市人,自幼受蜀都文化熏陶,65年应征入伍,经多年军旅生活的洗礼,对书法受益良多,而立之年,刀耕不辍.署往寒来.夜夜秉烛.汉瓦秦砖.秉心揣摩,人到古稀,作品初有 ...

  • 「艺术中国」——著名女画家—隋荣梅

    隋荣梅,女,生于黑龙江.师从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王立明先生,学习绘画和美术教学.从事美术教学十五年现为上海多所艺校.聘请为美术教师教授中国画.人物速写.线描.儿童漫画.动漫绘画等课目.任职於曼谷中国画 ...

  • 「艺术中国」—— 记知名画家刘剑

    刘剑,男,1965年生于重庆,汉族.1981年参加工作,在职于巴南区文化馆任美术专干至退休. 1988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连环画高级研修班结业,1992年至1994年重庆美专绘画 ...

  • 「艺术中国」——张一飞绘画作品鉴赏

    张一飞,号禾源散人,清风居秀主,职业画家中国孔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1969年出生于天津,擅长山水.花鸟.自幼酷爱书画,笔耕不辍.潜心钻研国画精髓,进修与 天津美术学院,先后师从霍春阳.陈福春.喻建十. ...

  • 「艺术中国」—— 孙其超书法作品鉴赏

    孙其超,男,江苏滨海人,一九五八年出生,习书四十余年,先从二王入手,然后临习赵孟頫,米芾,苏轼,黄庭坚等等.精心习书后,再反复临习王羲之的十七帖,圣教序,孙过庭的书谱等,反复临习后,近几年主要临习张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