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长寿之乡”的蜕变
每天清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坡月村西侧百魔洞前的小广场上都会聚集上百名“候鸟人”晨练。“9年前,偶然与巴马结缘。随后,我和妻子结伴在这里'安营扎寨’。”来自山东济南的张波告诉记者。
巴马瑶族自治县远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平均10万人中拥有7.5个百岁老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长寿养生资源吸引着大量“候鸟人”前来旅游和疗养,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康养胜地。
随着人们对康养需求的升级,该县利用特有资源优势按照“全域旅游+康养”的模式,融合发展,推陈出新,促进康养产业大发展。
生态环保
村前盘阳河蜿蜒,河水清澈碧绿;村后高山耸立,树木成林。来自黑龙江的崔珍淑已年过七旬,近十年每年都要到巴马住几个月。“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住着让人心情舒坦。”她说。
车沿盘阳河而行,入目皆景。
数年前,每年数十万“候鸟人”的生活垃圾直排河中。发展中,开发与生态环保的矛盾始终存在,可喜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守住了生态底线。
广西制定《巴马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甲篆、坡月2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总投资1500万元的盘阳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洁项目全面实施,把重点景区和村屯保洁纳入市政管理范畴,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垃圾直排盘阳河问题。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赐福湖网箱养鱼设施综合整治,实现退渔还景、还湖于民。
巴马瑶族自治县县长蓝海洲说:“生态环保就是生命,开发必须有序可控。”
转型求新
最新数据显示,常年(每年住8个月以上)居住在甲篆乡的人数有7440余人,占全县健康养生“候鸟人”的80%。居住1个月以上的有10多万人次,而且这个数据还在快速增长。
“这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感觉很好。”辽宁大连市民王彩琴说。
但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健康产业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高端养生养老产品还比较短缺,配套的医疗、交通、物流等服务亟待加强。随着前来康养的人大量涌入,该县致力于转变“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弊端,开启了全域旅游业转型求新之路。
2019年11月,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加快打造“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将原来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升级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培育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健康旅游产业。
蓝海洲表示,巴马将借助良好生态和“世界长寿之乡”品牌优势,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争取建成国际性养生度假胜地,并借助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与深圳合力建设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
跨越发展
2017年,巴马瑶族自治县被列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该县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依托丰富的养游资源,该县通过“农庄+村集体+农户”“农庄+配套产业+农户”“农庄+文旅产品+农户+旅游购物+技能培训”等旅游扶贫模式多点发力,实现养游景区、养游线路、养游商品、养游就业+农庄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19岁的黄海英告诉记者,她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洞天福地打工,旅游和康养产业的发展为本地人提供了“家门口上班”的机会。
2018年,该县把景区打造成集休闲观光、奇妙体验、养生度假、民俗演艺、长寿探秘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康养区,通过多方合作可提供300多个扶贫就业岗位,目前已成为该县旅游精准脱贫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巴马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长寿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力发展旅游业,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吃上旅游饭。”巴马县那桃乡副乡长罗珮璠说。
如今,敢烟、坡月、仁乡、坡纳等一批旅游山庄迅速崛起。巴马县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发展长寿养生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带动3.68万名农民吃上“旅游饭”。2020年,该县接待国内外游客644.12万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总消费66.6亿元。(工人日报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韦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