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超内科秘验方【转载】
陈 超内科秘验方
发表者:赵东奇 207人已读
陈超,男,字钅享教,生于1925年10月,湖北省嘉鱼县人。其家三世业医,秉承家技,学有渊源。弱年读书之暇,常随诊于叔父,令其诵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赋》、《濒湖脉学》等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年长从师于嘉鱼县内科名医李季峰先生,先生临床经验丰富,尤精于温病。通过数年刻苦学习和跟师随诊,并进一步攻读吴鞠通、叶天士及金元四大家之论著,对内科杂病和温病有了较深功底。学成后,1947年即悬壶市肆,临证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每遇疑难重症,即感棘手,常自勤求古训,或寻师长求教,或访同窗切磋,以求解决患者痛苦之术,不数年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积累了临床经验,求医者甚众,深受广大乡里患者之赞誉。
解放后,参加湖北省孝感地区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4年至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重点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部分现代医学知识,开阔了眼界和思路,毕业后返乡里参加县人民医院工第二卷351作。1956年应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此后又拜儿科名中医赵心波为师,侍诊其左右,亲聆其教导,获益匪浅,使学术思路大为豁达。赵师尝云:“学习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步骤,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要钻进去,吃透书中要旨精华,不要怕困难,要有钉子精神,以求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学有所成,如果这本书没看完又去看另一本书,像蜻蜓点水一样,必然枉费心机,半途而废,学焉有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重新精读了四部经典著作,浏览了各家学说,其中重点学习了东垣脾胃论和景岳全书,体会到,李杲以《脾胃论》为代表作,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及张元素的学术影响,总结出脾胃为元气之源,精气升降之枢,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东垣在论脾胃方面提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必统于脾胃”。因此,东垣在病机方面重视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枢纽作用。在病因方面,强调饮食劳役,情志失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而百病丛生。张介宾积一生临证经验和心得辑成《景岳全书》,全面反应了他的学术观点,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为依据,认为阴无阳无气则不能生形,阳无阴无形则无以载气,故物生于阳而成于阴。进而阐述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真阴之象是为精是为形;真阴统藏于肾(命门),是为真阴之脏,“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阴精不亏,则元阳有载,阴平阳秘。故命门与肾为真阳真阴所在,为五脏六腑之本,凡阴阳诸病变,当责之肾与命门之水火阴阳平衡失调,故病必求其本也。由于对东垣、景岳学说的钻研和崇尚,对陈氏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颇大。
1972年调至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医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临床工作中更加重视脾肾。认为“五脏之根本乃脾与肾,而五脏之枝叶乃心与肺”,“根本不固,枝叶焉有不凋之理”。因此强调脾肾心肺不论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治病必求于本。
在学术思想治学态度方面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尚空谈;博采众方而不偏执一端;处方求精练,既用经方,又用时方,灵活运用,师古而不泥古,因而临床疗效显著。在医德方面,尊崇孙思邈之大医精诚的观点,对病人一视同仁,精心辨治,从不苟言,既不炫耀自己,大包大揽,亦不轻讥同业。在教学方面,除带教中外学生外,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启发后学,深受学生尊敬。
在对待现代医学知识方面,深感到科学不断发展,医学不断进步,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与西医结合方面,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更好地运用中医理法方药为病人服务。因此,他在西医确诊后的一些疾病探索中医的辨证分型施治,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深刻的体会。
在40余年的临床、教学、科研过程中,悉心钻研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造诣,并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理、法、方、药严谨,用药轻灵,在中医内、儿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小儿急性传染病和内科咳嗽、哮喘、心脑血管病、肾炎、癫痫、胃肠病等,尤其对哮喘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上有独特的见解,在治则治法上注重肺肾同治,标本兼顾,强调寓防于治,寓治于防,并创建了补肾平喘汤,对哮喘病的研究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陈氏还在临床上,每遇涓滴体会或一鳞半爪,则随时记录收集,以便系统地进行整理,曾在杂志报刊发表论文和医案等20余篇。近年来已将毕生心得临床笔记、医案、医论整理成册,近20万字,定名为《陈超医案医论集》待出版,并参加编写《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著作。
1.生发饮
【处方】黄芪30克、生地20克、熟地30克、首乌20克、黑芝麻30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15克、川芎10克、白蒺藜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30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肾虚气血不足,头发逐渐脱落,或呈片状,或突然头发骤脱。
【加减】脂溢性脱发加白鲜皮20克、蝉衣10克、地肤子20克、丹皮15克。
2.胃痛灵
【处方】海螵蛸30克、甘草15克、元胡20克、三七10克、鸡内金20克、浙贝母18克、广木香15克、凤凰衣13克。
【用法】上药共碾极细末(过120目筛),每次3克,可装入胶囊服用,每日三次。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脘疼痛,嗳气泛酸纳差、大便呈黑褐色。
3.健儿散
【处方】党参60克、苍白术各30克、茯苓40克、甘草30克、山药60克、莲子肉60克、砂仁20克、陈皮30克、山楂60克、神曲45克、使君子40克、胡黄连20克、白芍60克、熟大黄40克、槟榔6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晒干共碾细末(过100目筛),5岁以下患儿每次服2克,5岁以上者每次服3克,日服2~3次。
【主治】小儿体弱消瘦、纳差、挑食、腹胀、时有腹痛、消化不良或大便干燥。
4.气管炎方
【处方】桑叶12克、杏仁12克、甘草10克、桔梗10克、南沙参20克、二冬各10克、姜半夏10克、瓜蒌仁20克、川贝母10克、炙杷叶10克、炙百部15克、乌梅15克、连翘20克、苏叶10克、黄芩12克、炙紫菀15克、炙白前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咯痰清稀或白粘。
【加减】咽痛者加山豆根10克;咳嗽胸痛者加薤白10克、郁金10克;咳引腹痛者,加白芍30克;咳则尿出者加补骨脂10克;发热者加生石膏30克、柴胡20克。
5.双解退热散
【处方】苏叶10克、防风10克、柴胡20克、黄芩20克、党参15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桔梗10克、生石膏60克、生姜3片、银花30克、连翘30克、板蓝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风邪、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晕头痛、周身酸软乏力、口苦恶心、轻咳有痰、纳差。
【加减】头痛重者加菊花15克、川芎12克;身痛者加羌活10克、秦艽10克;口渴者加花粉20克。
6.榴连汤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广木香10克、白芍20克、川黄连10克、石榴皮15克、炮姜10克、银花20克、焦三仙30克、柯子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结肠炎时发时止,发作时,腹泻腹痛,大便带少许粘液或脓血,有下坠感,纳差。
【加减】大便有脓血加白头翁15克、秦皮10克、马齿苋30克。
7.中耳炎散
【处方】枯矾3克、川黄连3克、儿茶6克、煅硼砂6克、煅龙骨45克、煅石膏10克、冰片1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备用。细茶叶浓煎或生理盐水,用消毒棉签蘸浓茶汁或生理盐水,拭净耳内分泌物,再用干棉签将药粉敷于耳内患处,每日2~3次。
【主治】急慢性中耳炎,耳内痛,流脓水久治不愈。
8.龙柏洗剂
【处方】黄柏30克、龙胆草20克、生大黄20克、白鲜皮30克、白蒺藜30克、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荆芥穗20克、防风20克、苦参30克、甘草15克、百部30克、丹皮30克。
【用法】上药煎水外用,先熏后洗,每日二次。2周为一疗程,1~2疗程即可痊愈。
适【主治】单纯性外阴或阴道瘙痒症、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外阴湿疹。症见外阴或阴道瘙痒、粘膜充血,白带过多。
9.补肾平喘汤
【处方】太子参30克,麦冬、陈皮、姜半夏各10克,炒苏子、地龙各15克,五味子、补骨脂各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肉15克,胎盘6克,桃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补肾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阴虚,加生地,玄参;阳虚,加制附片,肉桂;气虚,加黄芪、白术、玉竹;血虚,加阿胶、当归;血瘀,加丹参、川芎、赤芍;心悸,加酸枣仁、生龙牡、柏子仁;浮肿,加茯苓、苡仁、车前子、葶苈子;喘甚,加洋金花,蛤蚧;咳甚,加瓜蒌仁、川贝母;发热,加柴胡、黄芪、生石膏、鱼腥草、金银花、连翘。
10.手足龟裂汤
【处方】威灵仙15克,猪牙皂10克,白鲜皮15克,浮萍、僵蚕、蝉衣各10克,蛇床子、地肤子、百部各15克,生地20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制川乌、制草乌、川桂皮,防风、当归各10克。
【用法】上药用白醋2000毫升浸泡,煎沸,待温后,将患肢放入药醋中浸泡15~20分钟,日泡3次。第二次用再将醋药煎沸等温热时浸泡15~20分钟。
【功效】祛风凉血活血,杀虫止痒。
【主治】手足心龟裂症。
【方源】陈超《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11.蒲黄败酱汤
【处方】蒲公英13克,生黄芪、夏枯草各8克,败酱草、辛夷花、苍耳子、没药、丹皮各10克,鱼腥草20克,皂角刺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清肺解毒,活血行瘀,托里排脓。
【主治】小儿慢性鼻窦炎(鼻渊)。
【方源】陈超《四川中医》(3)1988年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