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鲁迅之我见
鲁迅之我见
张芷璇
那个至死都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鲁迅。
初见
记得第一次看您的文章,是初中阶段的一篇被选入课本的《社戏》,并没有过多印象,只是知道这个先前就有一些了解的作者是一个“伟人”,今天下午的前两节可谓收获颇多,谁知他在文学史上竟有如此高的造谐和影力。
深入
历史总是称他的文章为“匕首和投枪”,原因用高晓峰先生的话来说呢,因为他会批判一切自己看不惯的事情,难怪毛泽东会说:“如果鲁迅是这个时代的人,那么他一定是右派。”这也是为什么总是会在鲁迅的文章中看到他对中国归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的否定。
尾声
然而今天我所了解到的过多的是鲁迅的钱,一个散发着铜臭味的东西,但总是正当我们惊叹鲁迅很有钱的同时,我却莫名其妙的感到一丝心酸———在反对陈腐的传统观念时,却摆脱不了封建旧有制度的束缚,聚了裹小脚的女人并负责了她的一生;凭借一己之力把自己的大家庭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自己却很少花钱;有一个十分惹人脑的弟媳,也吃尽了不少苦头......
我很欣赏鲁迅先生,并不是教科书中的鲁迅,也不是电视中的鲁迅,而是从他人生中解读出的鲁迅。
鲁迅之我见
梁哲培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破四周沉沉的黑暗,一头不屈的硬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他,就是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的确,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大半辈子的精力去帮助他人,去批判恶势力,但从来都忘记了自己。
诗人藏克家的《有的人》,热情地歌颂了热爱人民,造福人民的大文豪——鲁迅;无情地鞭挞了剥削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动势力。充分表现了鲁迅的精神,刻画了一个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深。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的坚持,他的勇敢无畏,他的文章虽没有冰心的清新淡雅,没有汪曾祺的朴素平淡,没有列夫托尔斯泰的理性说教……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文字犹如一把利剑,穿透表面,为读者挖出血淋淋的真实,赋予了文章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鲁迅先生给我们的不光光是文章,更多的是启迪,是教育,它给我们的人生之路添上了美丽的一笔。
鲁迅之我见
陈佳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题记
在为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前,对他的定义便止于此了,单单知道他平生最为经典的一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当时对他的印象便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爱国爱民。
当然我的评价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毕竟不是一个年代的人,毕竟历史的真实性有待判定,毕竟更没有资格去批判一个历史文人。
一段视频,总能把我们与历史拉近,与鲁迅更加密切。事实上,这段视频的确让我对鲁迅有了一个新的见解。
鲁迅一家人口多,众论纷纭。听了高晓松的讲说,周作人曾当过汉奸,虽带有批判的感情色彩,但却为真。然而周建人,也就是鲁迅的三弟。一生在鲁迅的“大光环”庇佑下长大。他的一生也是大有成就,却被周作人的老婆策划了一起所谓的“酒后婚事”,让两个日本女子地位大升。但这些都不是重点,我今天想讲的是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离开自己当初的大宅子后,对周作人说了四个字,大意就是现在宅里只有一个中国人了。
哦,也是。鲁迅的人品比周作人和周建人都高,他与他的原配妻子只同房过一次,也就是新婚之夜,足以可见他对婚姻其实是不满的,此类婚姻在当时也是“包办婚姻”,也就是没有感情的婚姻,实属可悲。可鲁迅又是一个极其负责的人,没有像徐志摩一样花花心肠多次离婚,也没有像一些人一样幸福美满,处于中间。后对徐广平产生了爱慕之情,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好感”。
朱安是鲁迅名义上的妻子,而许广平才是鲁迅的爱人,并与她有了孩子,如果此般情况放在当今社会,法律是不允许的,但当时正值改革时期,所以制度也随之变得开放。
鲁迅先生德才兼备,他讨厌小脚女人,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我觉得他并不喜欢这种女子,而是更喜欢能与他并肩作战的女子,可能他的思想比他人更加先进,又或许革命家都喜欢这般女子。
鲁迅的生平丁不止于此,含蓄,我们去“发掘”。
鲁迅之我见
吴桐雨
谈起鲁迅你会想到什么?我想我会想到的很少,少到仅仅只有“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这些而已。但是在看了“晓说”后,我认为我确确实实的离鲁迅近了一步。
鲁迅,原名周樟树,后改名周树人,他有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但我觉得三个兄弟中人品最好的大概便是鲁迅先生了,毕竟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好吃懒做,一个心胸狭隘,只有鲁迅先生心胸宽阔。
看鲁迅先生的家庭,其实可以说看似和谐其实一点都不和谐,而这都要归功于两个日本女人,不过不重要,便不说了。谈起家庭倒让人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两个女人——朱安于许广平。朱安是鲁迅先生的原配妻子,而许广平则是鲁迅先生的爱人,两人还有一个儿子,叫周海婴,不过对此朱安却一点儿也不反对,相反还将周海婴视为己出,让我感叹了下当时的封建。
在“晓说”中,鲁迅先生那可是写任何东西的,就好比本册书中的《孔乙己》这篇文章。
《孔乙己》是揭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吗?是,但并非仅此而已。
《孔乙己》读完,有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连老外读了心里都不好受。为何?因为我们都曾经是孔乙己——
“年轻时,曾胸怀大志地想投入这个大时代,曾怀着世界改变生活的梦想,最后却发现只是发了几句牢骚。”这是一个作家对鲁迅先生反科举制度的评价,当然了《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而与其一般反封建的代表作。即使鲁迅先生已经死去了,但他仍活于我们心中。
鲁迅之我见
秦祎恺
鲁迅堪称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大胆的作家。他敢于批判一切,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正应如此,他的作品才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
从前读鲁迅,它仿佛高高地挂在中国文学的上空,可望而不可即,平静地注视着人间。而他的文章,仿佛只是平平淡淡的叙事记事,并无任何豪情斗志,缺少革命的热情。而在看完《晓说》之后,初步了解鲁迅之后,才明白其文章之刁钻,内容之精炼,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真情实感,更讨人喜爱,更让人佩服。
鲁迅的人品道德也如同他的作品,不似其弟周作人。不仅将原配夫人好生照顾,还对他的老母亲照顾有加,鲁迅直到现如今仍被大多数人视为楷模的原因可见一斑。
为何近代文学家不计其数,而偏偏鲁迅的文章是“匕首和投枪”呢?我想,这正是因为鲁迅“敢”,他不仅敢作敢当,还敢批判,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未曾见过他怕过谁,惧过谁,躲过谁。他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为当时惶惑无措的旧中国斩开了一条“通天路”……
鲁迅之我见
邓雨萌
世人皆赞扬鲁迅,把他供奉到神坛上,高高在上,我以前也这般认为。可他也有苦衷,他不是神,是人。
鲁迅先生一生清而不贫。他清,是因他嗜好读书,可以说是“嗜书如命”了罢。即使是后来他自愿请出家门至大打出手时,也不忘自己的“书和器”。他不贫,因为他的文学才能能被有识之士赏识,便在国家机关“捞”到了不少钱。但他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不得不说一声赞叹。
鲁迅先生有其作为文人的风骨。他身为“匕首和投枪”,处处不留情—从内到外,从封建到资产,他革的是社会的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化更迭,社会黑暗,有太多值得批评之处,读上一篇《孔乙己》,便识人情冷漠,世间冷暖。我其实是很敬佩鲁迅先生的—他并非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宛如一位圣人般俯瞰人间,而是俯下身来,与人民站在平等的地位交谈,甚至为人民作牛马。他的风骨,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风骨。
然而,在成功的背后,是否也有不少烦忧?原配妻子朱安的封建,弟弟周作人与他的矛盾……“他革了社会的命,却未革成自己的命”。鲁迅在家庭中是老大,肩上不得不担负起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在他那犀利的文学背后,内心是否始终犀利?不,也是温和的一面罢:对原配朱安未始乱终弃,为小弟周建人托关系……正是这种种温暖的行为,才让他真正成了一个“人”!
直到自己儿子做出贴上脸去要版税时,不知那清正的鲁迅先生,在酒泉下可有知。
是否会扼腕叹息,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