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提高收入,用未成熟小麦制作工艺品,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在安徽河南等地,近几年悄然流行一种新的农业增收模式,那就是将未成熟的小麦,在籽粒未灌浆之前收获,经过清理、脱水、脱色、染色等工序,制成漂亮的干花出售。

这种干花曾经用大麦(麦芒比小麦长,制成干花更好看)制成,买一束插在花瓶里,是家庭或办公场所极佳的装饰品,由于大麦谐音“大卖”,对生意人来讲,有着非常吉祥的寓意,因此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更是新店开业的必备装饰品。

不过,现在的干花,基本都是由小麦制成的,虽然不是大麦,但美感丝毫也不逊色,最主要的是,种植户也有自己的打算。

毕竟麦类干花市场有限,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订单,种植的大麦由于销路太窄,一旦无法彻底消化,处理剩余的大麦就显得有些被动,而小麦就不同了,剩下的可以让小麦继续正常生长灌浆,成熟的小麦收获后可以选择卖钱,也可留作粮食食用。

就是这么好的一个致富门路,近日却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是农民价值观出现了问题,甚至上升到粮食安全的高度上,这样的言论在网上不断发酵,愈演愈烈,让不少从业者感觉很无辜,甚至莫名其妙。

反对的声音认为,在粮食安全大于天的现在,用很快就要成熟的小麦制作工艺品出售,就是对粮食的浪费,一旦这种风气不及时刹车,在利益的驱动下,势必会造成更多的农民跟风,那我们的粮食安全,还能得到保障吗,这不是价值观的问题又是什么?

对此,有农户就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如今这个种植多元化的时代,经济作物种植越来越多,粮食种植面积就会相应减少,如果按照某些群体的思维,那种植经济作物就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了?

充分提高小麦价值,对小麦本身来说,并不能说是一种浪费,这和浪费粮食、糟蹋粮食是两个概念,如果种植户对自家种植的小麦没有负面的糟蹋(如前日网上爆出的麦地婚礼事件),那责怪人家提升价值而“不择手段”就有些牵强了,就像不吃狗肉的人士,动不动就谴责吃狗肉的人太残忍一个道理。

该农户还表示,一亩小麦产量按平均1000斤计算,当前收购价是1.25元/斤,毛收益为1250元/亩,而加工成干花销售,按每亩18万棵有效植株,每棵加工后价值0.03元计算,每亩小麦的收益高达5000多元(收益高,人工费用和制作成本也高)。

由于制作干花的小麦要在灌浆前及时收割,可以提前种植麦茬玉米,提前20多天种植的玉米,授粉期可以有效避开高温天气,从而减少高温气候带来的减产风险,有足够的生长期,玉米产量还能得到提高。

如此一举两得的好事,对于有销售渠道的农民来说,一味守旧才是脑袋有问题,试问那些极力反对的人,如果这是搁你身上,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反对的人,基本上都是不懂农业的人,对农村现状更是知之甚少,粮食安全虽然提上日程,但农村人种植小麦,基本上都是收获完就卖掉了,如今种植小麦,解决温饱问题已经不是主要,取得经济效益,才是大家最根本最原始的种植动力。

据资料显示,八九年代的小麦种植产量,基本上能满足当时人们基本温饱的360公斤,随着小麦产量的节节攀升,以及食材的日益丰富化,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小麦人均消费约88.2公斤/年,消费量在下降,产量在上升,农户收获多余的小麦,如不换成钱,都要堆在家里存着才算是不浪费粮食吗?

前段时间玉米价格高涨之时,很多饲料企业纷纷选择用价格更为便宜的小麦替代或部分替代玉米,试问,这种行为是不是也属于粮食浪费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