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解黄帝内经第11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动态的“山川河流”
以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规律为例:春天来临的过程,实际上是太阳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日照的强度越来越强的过程。中国的东南方太阳直射幅度强,靠近海洋,因此湿度大。在春天来临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湿热的高压暖湿气流。相比东南地区,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弱、干燥,春天来得晚。风的运动规律总是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所以在春天,中国的季风特点是从东南向西北吹,季风吹动的过程带动了暖湿气流从东南向西北扩散。这个过程中带来了降雨。春天的节气从立春到雨水、惊蛰、春分,实际上是一个暖湿气流逐步向西北漂移的过程。暖湿气流向西北移动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变成雨水。暖湿气流的强度也会逐渐减弱,中国的西北地势海拔高,暖湿气流飘散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祁连山脉后就会在山顶上凝结成积雪。到了夏天就会融化变成溪流汇集成江河,从海拔高的西北流向海拔低的东南。
中国的西北虽然气候干燥、降雨少,但是中国的长江和黄河都是发源于青藏高原。长江、黄河途径过的地方形成了最肥沃的长江黄河冲击平原。长江黄河大大小小的若干支流、以及与之相连接湖泊绿地,形成了最肥沃的、最适于人类生存的河谷平原,酝酿了人类悠久的历史以及文化文明。
长江和黄河最终又汇入到位于东南方的大海。
冬季西北方近地层空气冷、密度大、气压高,故冬季多吹西北风。西北方向冷燥的气流从西北流向东南方,冷燥的气候带来的是肃杀和凋零的气候状况。动植物开始进入到了冬眠或者收藏状态。
春夏秋冬的交替带来了春夏两季暖湿的东南风从东南向西北吹,在西北形成冰川,形成了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源。秋冬两季冷燥的气候条件从西北往东南吹,形成了一个阴阳交替、运动对流的气候生态圈。河流流经的土地、森林、湖泊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圈。构成这个生态圈的主要元素有自然规律绝对主导、大气的运动规律、水、土壤、森林湖泊、河流、地表地下径流系统、以及生物代谢圈。
人类产生于自然,人身体上的五脏六腑和组织结构本质上就是自然界能量运动的物质显化。中医定义的人体的脏腑结构以及经络气血名称完全来源于自然界。
心脏系统如同自然规律的绝对主导,负责按照自然规律向人体的各个器官发出命令。如果心出现问题,则经常会违背自然规律发出错误的命令来。肺如同主管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长官”,通过深长的呼吸将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向人体各个组织进行分配,负责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管理人体内的“气候环境”。肾是人体的水源供应系统,与其他系统协同将人体内的“水资源”向其他部位进行分配。如果肾系统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身体缺水或者过量的蓄水。肝如同自然界的森林和植被系统,负责维护和保持身体的水土和新陈代谢,类比于森林湖泊,相当于身体的水土维护、水净化系统和身体的冷热调节系统(身体的冷热平衡因为良好的“水土”资源从而得以维持)。脾如同自然界的土壤系统,负责太阳能量的吸收、贮备和转化,同时也支持肝系统进行人体的“水土保持”功能。三焦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位于人体皮下的网络组织(胸膜、腹膜),如同自然界中地表或地下相互连接的水道网络,根据自然规律和人体的需求进行区域间的水资源调配。
《素问·五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人饮用水和食物都会从口通过食道进入到胃,通过胃的消化将营养物质向下传入小肠,将糟粕物质再向下传递到大肠。在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将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胃和小肠周边的毛细血管进入到血液循环之中,再通过血液循环将营养物质带入到五脏中转化为精、血、气、神进行贮存和生理代谢。
岐伯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人体的脑、髓、骨、脉、胆、子宫,这六种组织是禀承地气而生的,从阴阳的角度看,属于阴的一面,就象土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贮存人体的生命物质用来支持人体有形的消耗,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空心”属阳的一面。它们的作用,如同天一样不停运动,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在身体,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肛门也为五脏行使疏泄浊气,将食物的糟粕排出体外。
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是贮藏人体的精血气神的,需要经常地保持充溢,以确保生命有足够的精血气神来滋养生命。六腑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当吃饭喝水时,胃首先被充满,食物和水再下行后,小肠会被充实,胃又会有空间。人体六腑是以保持空虚状态为佳,需要空间进行消化和运动。人体的感受到肠胃胀满实际上是不健康不舒服的状态。
《阴阳应向大论》说:“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古人所说的天蕴藏的精气,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宇宙中的能量。地球上有形的生物体从本质上看,其实就是宇宙能量或者太阳光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一面。天地的运动规律,从具体来讲就是地球公转、自转形成的阴阳的变化规律,包括一年四季五行,地球上的气候状态、土壤、森林、河流湖泊、大海山川构成的生态体系。这个生态系统循环运转,生生不息。人体上部的头如同“天”,通过呼吸接受自然的能量;下部的脚如同大地,通过与土地的连接来汲取土地的滋养;中部的五脏六腑如同天地能量的交汇感应的场所,运化天地的能量和滋养生命维持身体的健康。
天的清灵之气通过呼吸连通于肺,大地的水谷之气通过咽喉来进入到肠胃,自然界的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水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人体的六大系统相互连接,其经络行走于人体的体表或者体内,如同自然界相互连接的地表河流或者地下河流。人体的肠胃犹如大海,是水液汇集指地。脸上两眼、两鼻孔、两耳朵、嘴巴,依靠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上承到头面才能看、能呼吸、能听和能吃。下面的两个排泄之窍则负责将消化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
如果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人体依靠则阳气宣发从体表发泄的汗,如同天在下雨;人身的阳气的运动引发的气机流动,如同天地之间风的流动引发自然界的气候运动。人的暴怒之气,像天上雷霆;上逆之气,象阳热逆行导致的疾病。如果调养身体不遵从自然的规律,疾病则会经常发生。
在《灵兰秘典》中,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又进行形象拟人化的比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心主宰人体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以及情绪感受活动都受心的管理,如同自然界背后的隐藏的规律,控制着人生的一切。肺如同宰相辅佐君主,通过呼吸调动全身的气机流动来维护身体内的气候状况。肝像将军一样的勇武,身体内的谋略智慧和弹性调节功能皆由肝进行管理。膻中围绕着心脏而接受心发出命令,如同心脏的贴身侍卫,内心的感受和想法靠它传达出来。脾和胃主管饮食消化吸收以及营养物质向全身的输送,如果管理粮仓的官员。大肠负责传导和运输,将食物的糟粕变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吸收的受盛之官,它承受从胃里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吸收和分离糟粕。
肾是人体力量的来源,它能够使人体发挥力量而产生智慧和技巧,是传递生命负责繁殖的系统。三焦是人体皮下的组织,人体脏腑中的水液与三焦通过毛细血管连接,可以对脏腑和体表中的水液起到平衡作用并进行二次分配,其作用如同河道以及闸门,可以大面积的调节人体水液分配和循环。膀胱位于躯干的最下端,汇集接收来自三焦系统的水液,依靠肾系统提供的能量,通过蒸腾作用,将有用的水分向上蒸腾滋养人体,将废水通过排尿排出体外。覆盖在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络系统如同人体体表的径流系统,起着生命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功能,同时可以维持人体的生态系统,体表覆盖的流动之水犹如草原上的河流,起着对外界环境缓冲和生态平衡的作用。
人体的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系统共12个脏腑经络系统,相互之间通过协同而实现功能。心承担着君主的绝对主导作用,内心平静安宁无烦恼,是维护健康的根本。相似的道理,君主贤明治理天下,国家则昌盛繁荣。如果内心出了问题,如同君主昏庸,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系统就会发生混乱,经络脏腑的之间的气血流动就会丧失规律而出现流通阻滞,健康就会受到损伤。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