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

由于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缘故,逐渐对三门峡到岳庄的这条道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行走在通往岳庄的南北两条道路上,脑海中滚动着《崤之战》---(主战场在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秦武王嬴荡出函谷关到宜阳问鼎周王朝折戟而返、杜甫夜宿石壕村的历史场景,“壮士斩蛟蜃”的豪情油然而生。

一、崤函古道(陆路)的含义

从字面上讲,“崤”,即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以其中的主山崤山(即嵌釜(qinyin)山)今名金银山。“函”,即函谷关。宽泛含义的函谷关指今灵宝的函谷关向西过潼关一段。 狭义的崤函古道:是指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800米左右的一段石壕古道,长约150米,路面宽3米至6米,车辙宽约1.06米,辙痕深0.05米至0.3米不等,呈西北、东南向。辙痕系车轮在原自然石灰石质山坡上长期碾轧而形成,印痕清晰。除辙痕外,局部尚留有人工钢钎凿刻的痕迹。这段古道被遗留在一条马鞍形的山梁两侧,虽经风雨剥蚀,依然如初。加之周边原始、自然的环境风貌,其真实性、完整性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对文物本体的要求。据专家考证,此处确系崤函古道之北崤道。2014年已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广义的崤函古道,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和交通学名称。是指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由西安(长安)和洛阳之间、并且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西出西安(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分南北两条道路到洛阳,南崤函古道全长约350公里,北崤函古道全长约300公里。

二、崤函古道(陆路)的成因

崤函古道成为链接古长安和洛阳的锁钥要塞,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地理地貌使然。黄河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后,由北向南,到今风陵渡口,南遇秦岭峻峰,北堵中条山脉,不得不在此拐弯向东,在两山之间滔滔东去,成了这条古道北边的一条天然屏障。其南,是秦岭自华山、亚武山向东高峻崇险的余脉小秦岭,不可逾越。在这河与山之间的三、四级台地,是海拔都在5-700米的黄土高原,长年的雨水冲蚀,形成了一道道陡深的冲沟。只有在黄河南岸的一级台地,地势平缓,狭窄修长,是一条天然的交通通道二是人文因素。在崤函古道的西端是关中平原,东端是河洛平原,北边是晋南平原。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至少从5—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间的4000多年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因此,不管是豫、秦、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还是长安(西周称丰镐)与洛阳(西周称洛邑)两京之间的一切交流与流通,崤函古道势必成了必经之地和唯一通道。三是制度的因素。在慢长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两周和汉、唐时期实行的“两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京畿大道。

三、崤函古道的走向和变迁

崤函古道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开封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它的基本走向,若以古陕州城为圆心,向西的路线是新店——灵宝(稠桑驿)——阌乡——高柏——太要——阌底——潼关,这条路自古至今没有大的变化。向东的路线有三条:第一条是南崤函古道,由陕州古城沿青龙涧河东南行,过交口,走唐硖石驿(今陕州区石门水库,公元617年,即隋炀帝设崤县,治所在此,又称硖石坞),再经青龙涧河支流雁翎关河(安阳溪水),过南陵(夏后皋墓)、雁翎关、沿永昌河,到宫前(因武则天行宫—兰峰宫在村北而得名),而后由于永宁(现洛宁)县城的不断变迁,分三条道路到三乡驿(今宜阳县三乡)、福昌馆(今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柳泉驿(今宜阳县柳泉)、甘棠馆(令宜阳县城西)、寿安山馆(今宜阳县城内)、三泉驿(今宜阳城东25里苗马村)、甘水驿(今洛阳市丰李镇)、临都驿(今洛阳市西南),最后到洛阳。

宫前到三乡驿的道路分三个阶段,其一,公元620年,唐武德(李渊)三年,永宁县城移治同轨城(今洛宁县杨坡村东城头村),南崤函古道经宫前沿永昌河东行,经安国寺出陕县、到杨坡城头村(同轨城),入宜阳三乡、韩城沿洛河达洛阳;其二,公元640年(唐贞观十四年),永宁县城移治“今所”又称“莎栅”(今洛宁县河底镇),南崤函古道经宫前沿永昌河东行,经安国寺出陕县、到莎栅经三乡驿、往东到洛阳;其三,公元643年(唐贞观十七年),永宁县城移治鹿桥驿(今洛宁县东宋乡旧县村),南崤函古道经宫前沿永昌河东南行、走头裕、到鹿桥、临泉驿(现洛宁县东宋乡官庄村)、三乡、韩城沿河进入洛阳。南崤函古道若以夏后皋墓为证,距今至少有3800年历史,因开凿时较早,习惯上称“周秦古道”。第二条是北崤函古道。由陕州古城向东,沿涧河河谷东行,过今天的交口、张茅、硖石,过北陵(即崤山主峰嵌釜山下的文王避风雨台)、经观音堂、英豪、渑池、义马、出汉函古道(新安),顺谷水达洛阳。这条道开通于东汉末年,据记载是当时曹操为了西征方便,加之恶南道险而又远,才开通的,习惯上又叫“曹魏古道”。第三条是除陆路之外的黄河漕运古道。西起三门峡谷,东出渑池与新安县交界外的八里胡同,其间两岸的崖壁上,至今仍有很多古栈道遗迹,岸边有多处仓储遗址。这条水路最晚疏通于秦代,汉唐达到繁忙昌运,是陆上崤函古道功能不足时的补充通道。

综上所述,崤函古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开通早。其开通时间至迟从新时期文化中期开始,约6000年左右。二是线路长。《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潼关,凡四百八十里”的记载,在今三门峡境内,就有300华里之长。三是使用久。从几千年前刀耕斧凿的崎岖小径到当代的通衢大道,一直延续使用。四是地势险。《水经注》里描述其险至“车不并辕,马不并列”;唐太宗李世民诗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清代曾任陕州知州的张天德在《硖石山修路记》中称“其山尽石,险山戏 巉岩,峣 山角 崎岖……望之,且魂摇而目悸。”五是战略地位重要。崤函古道在历史上是交通咽喉,两京锁钥,险关要塞,今天仍然如此。

由于相隔千余年,崤函古道原有的遗址已“沧海桑田”,只能结合沿途各县县志、地貌以及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洛阳师范大学曾谦博士的研讨内容加以整理,有许多不足,还需探讨。敬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注:莎栅在今河南洛宁县东北。《寰宇记》 卷4河南府永宁县: “莎栅谷,在县西三十里。唐有莎栅城。” 《资治通鉴》: 唐乾元二年 (759),李忠臣与李归仁等 “战于永宁莎栅之间,屡破之”。即此。唐置,在今河南洛宁县东北河底镇(又称双龙古镇)。《寰宇记》 卷4河南府永定县: 莎栅谷 “在县西三十里。唐有莎栅城”。

 

        编辑整理:悠闲是梦

温馨提示

(0)

相关推荐

  • 《问道函谷关》 作者丨周铁株

    <问道函谷关> 作者丨周铁株 主编丨幽兰公主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周秦故道上,老子倒骑着青牛,吟哦着<道德经>从函谷 ...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洛宁历史上的十个“第一”

    李翔梧 一. 洛宁籍第一个中共党员--李翔梧:底张乡中高村人,1907年生,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5年留学苏联,1929年回国在上海秘密从事党的工作.1931 ...

  • 帝都花城千年笑,崤函古道无人悲——丝绸之路河南段

            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中国有22个遗产点,其中河南有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 ...

  • 浓浓书画意 深深校友情

    今年三月七日,"品牌河南,洛宁服务中心"召开座谈会.会上,从"洛宁县农民书画院"副院长程志民那里得知,延杰也在书画院,便很想见见这位分别多年的学友. 春分那一天 ...

  • 洛阳市白氏村组

    洛阳市白氏人口约3.29万元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酒后镇南庄村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半坡乡白窑村 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市伊川县高山镇郑村 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市伊川县高山镇郑村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回族镇中原村五组 ...

  • 崤函古道与古关

    洛阳与长安东西相距400公里,山河形势使沿秦岭北麓和黄河南岸通道成为两地交通最便捷的径直路线,一条路肩挑两京,东西"双都轴心"得以连为一体. 其中,尤以从潼关,经陕州到洛阳,穿行于 ...

  • 珍奇又别致的崤函古道,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值得驻足

    珍奇又别致的崤函古道 现代社会中大家都喜欢外出旅游,似乎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陶冶情操和扩展视野.今天的文章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神秘又别致的崤函古道.崤函古道坐落在潼关到洛阳的古代官道境内.这里占 ...

  • 唐太宗和杜甫为它写诗,秦晋在这里交战,崤函古道为何如此重要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古道,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丝绸之路,另外还有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和唐蕃古道,以及中原地区的太行古道和秦岭古道,它们承担的历史使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小编要给您 ...

  •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20210812 函谷雄关——崤函古道

    栏目介绍<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 ...

  •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去岁元旦,豫西诸地雾霾重重.我独自一人经洛阳,新安,义马,渑池,沿着昔日的丝绸之路,去往崤函古道.只为遇见在早已掩埋在陇海铁路和国道.省道之上,被人们渐渐遗忘的崤函古道,那幽咽滴血的哭泣之声. 崤函, ...

  • 丝路骑行日记028:神秘的崤函古道

    从渑池出来往三门峡的路,如果看路牌提示只有两种:连续上坡和连续下坡.在不断的起伏中,我来到了洛阳的第四个世界文化遗产--崤函古道,只可惜因为疫情管控的原因,原本应该是包场的,结果却无法进入,还好有航拍 ...

  • 百年风华 红色崤函|​五次解放陕州城 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如今的幸福生活

    □黄河时报记者  卢仙格/整理 我军攻克陕州南城门 陕州城(陕县老县城,旧址位于今三门峡市区陕州公园内)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陕州后,历代均 ...

  • 大秦帝国之裂变 出崤函·合纵连横

    大秦帝国之裂变 出崤函&#183;合纵连横